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智能媒体时代,各种智能机器不断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人与机器的关系愈加紧密,机器的能力在很多领域正在逼近甚至已经超越人类时,一系列问题亟须被认真审视。人类是否有能力始终将机器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人与智能机器的主体边界在哪?失控的机器会不会对人类形成存在性威胁?本书基于赛博格隐喻和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从生物学、传播学、人工智能、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研究出发,阐释人与社交机器人的关系演变及协同进化。提出人机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创造与被创造、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而是不断进化、相互影响和塑造的同伴关系,与其过于担忧人工智能的失控,不如关注如何与之共生,确保其健康发展。
何双百,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台湾世新大学传播学博士,重庆市舆情分析研判专家库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智能传播、媒介技术哲学。目前主持并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十余项,在《现代传播》《编辑之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编写教材一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一 研究动机
二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范畴
一 研究背景:智能爆炸与机器恐惧
二 研究范畴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架构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架构
第二章 概念解释与文献探讨
第一节 社交机器人的概念、类型及研究现状
一 社交机器人的概念
二 社交机器人的类型
三 社交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后人类主义的发展谱系与议题聚焦
一 后人类主义的发展谱系
二 后人类主义的议题聚焦
第三节 关于人机关系的研究综述
一 关系的内涵与特征
二 人机关系的不同研究取向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内容安排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内容安排
第四章 关系流动:人与社交机器人的主体边界之争
第一节 工具?“同伴”?社交机器人的主体地位问题
一 工具论:人机边界鸿沟
二 “同伴”论:异质主体边界之争
第二节 模拟与移情:人机主体边界的交融
一 “人工移情”概念的提出
二 情感动态协调中的模仿与拟人
第三节 赛博格隐喻:人机主体边界的坍塌
第五章 人与社交机器人建立“亲密”关系的现实与想象
第一节 亲密关系的内涵概述及发展演变
一 亲密关系的内涵
二 技术介导下的“非人格化”亲密关系
第二节 人与社交机器人建立非人格化亲密关系的现实
一 社交机器人成为助手
二 社交机器人成为朋友
第三节 元宇宙概念下人与社交机器人的关系畅想
一 人机恋爱的潜在可能
二 人机恋爱想象——以科幻电影《她》为例
三 社交机器人成为CEO的设想
第六章 人机“互构”:人与社交机器人的关系“场域”
第一节 行动者“透视”:人机关系的本体论转向
一 行动者网络概念分析
二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建构意义
第二节 技术中介:基于人与社交机器人关系的“场域”构型
一 “场域”理论:芬伯格的传播技术观
二 技术中介:人与社交机器人场域逻辑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 | 9787522745084 |
条码 | 9787522745084 |
编者 | 何双百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4-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180 |
字数 | 170 |
版次 | 1 |
印次 | |
纸张 | 一般胶版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