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96192/23945006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1+2+3

编号:
wx1202742579
销售价:
¥139.93
(市场价: ¥179.40)
赠送积分:
140
数量:
   
商品介绍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2 》
1. 知名历史学者张宏杰经典作品重装升级!
2. 《曾国藩》作者唐浩明、《百家讲坛》主讲人郦波,阅后联袂推荐!
3. 曾国藩家族是中国传统家风文化之集大成者,《曾国藩家书》历时数百年,至今日对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重建依然极具意义。
4. 继本系列第一部讲述曾氏为官之道成为时代经典之后,本书必将引发更多讨论与关注。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3》
1. 知名历史学者张宏杰经典作品重装升级!
2. 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沈葆桢……晚清能臣皆出湘军,源于曾国藩不以“权谋”为核心的高超领导艺术,本书为你揭开其中奥秘。
3. 讲述曾国藩与同僚、下属的恩怨离合,深度剖析晚清官场中的生存交往之道,在今日官场、职场仍有借鉴意义。
4. 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李元度,通过讲述这些晚清政局中的风云人物与曾国藩的关系,再现一个纷繁复杂的晚清时局。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1. 知名历史学者张宏杰经典作品重装升级!
2. 柴静作序,刘瑜作跋,罗振宇、老六、余世存推荐!
3. 曾国藩是正直、清廉、智慧的正人君子,又是深嵌体制核心的职业官员 这是一部中国政治教科书,通过本书所描绘的曾国藩,可窥见中国传统官场微妙而复杂的“潜规则”
4. 从愤青到成功的官员,经历五次耻辱,如何“脱胎换骨”。30岁前后截然不同的曾国藩为广大的青年展示了一个年轻人是如何从理想走向现实的,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2 》
这是一部关于《曾国藩家书》与曾国藩所建立的曾氏家风文化的通俗读物。本书从家书出发,探明曾国藩家族的内部关系,尤其是他对兄弟与儿子的教诲。曾国藩对家族有着极强的责任心,对兄弟与儿子能因材施教,在面对家族成员时表现真实而坦率。曾国藩的这些品质对曾氏家族家风影响至深,经后世传播,已成为中国治家之道的典范。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3》
本书是一部探讨曾国藩领导力法则的力作。历史学者张宏杰爬梳史料、分析论证,通过回顾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同僚与下属的交往,以及曾国藩创建湘军并带领这支军队获得赫赫功绩的过程,展现出曾国藩很好的领导才能和独到的人际交往法则。作为为政有方、治军有道、功勋卓著的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领导与用人方面堪称楷模,值得后人多加分析与借鉴。而纷繁复杂的晚清时局,也在这些风云人物的交往中露出端倪。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揭露了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一生遭遇过的五次重大挫折;与左宗棠的纠葛和情谊;一生的收入与支出;如何看待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等。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勤勉、务实、自律的“文正公”曾国藩,一个矛盾、挣扎的深嵌体制核心的职业官员。透过曾国藩,读者可窥见中国传统官场微妙而复杂的“潜规则”与中国特色的独特生存哲学。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2 》
张宏杰,蒙古族,1972 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著有《简读中国史》《中国国民性演变史》《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3》
张宏杰,蒙古族,1972 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著有《简读中国史》《中国国民性演变史》《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给曾国藩算算账》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孔子》《楚国八百年》《戊戌变法》总撰稿。
   已出版作品目录:《千年悖论》、《坐天下》(第一版名为《坐天下很累》)、《中国人的性格历程》、《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饥饿的盛世》(第一版名为《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给曾国藩算算账》(京官时期)、《给曾国藩算算账》(湘军及总督时期)、《张宏杰讲乾隆成败》。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2 》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3》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注】本套装以商品标题及实物为准,因仓位不同可能会拆单发货,如有需要购买前可联系客服确认后再下单,谢谢!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2 》
        第一章  “辜负教训,四十九年”:一生顶撞曾国藩的曾国荃
   第一节  “陆云人洛正华年”:在京期间的兄弟关系
   一、“茶水风波”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末的一天傍晚,北京绳匠胡同,十八岁(本书所提到的年龄,均按中国传统习惯以虚岁计)的曾国荃黑着脸一动不动地坐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前摆着一大碗冒尖的饭菜。那张长得酷像长兄曾国藩的脸上笼罩着一股倔强执拗之气。
   在这套四合院的上房里,时任翰林院检讨的曾国藩正在紧张地质问夫人欧阳氏,到底哪里得罪了弟弟。原来,当天下午,曾国荃向他宣布,以后不到上房来和兄嫂一起吃饭了,兄弟各吃各的,过两天他就卷包袱回湖南。
   上一年年底,曾国荃才从湖南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投奔长兄。
   曾国藩有四个弟弟。曾国荃字子植,又字沅甫,比曾国藩小十三岁,在曾氏兄弟中排行第四,在族中大排行则是第九,所以曾国藩在家书中常称他为“九弟”“植弟”“沅弟”。他从小书读得好,“读书颖异”。人也懂事,特别好强。所以曾家上下对他一直比较看重。曾国藩曾有一句诗是评价他的:“屈指老沅真白眉。”这句诗典出“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指汉代马家兄弟五人,唯白眉马良最为出色。
   道光二十年(1840年)年初,曾国藩从湖南赴京为官。翰林院公务无多。所以安顿下来后,曾国藩就和父母商量,趁父亲护送他的妻儿来京的机会,带一个弟弟进京,随他读书。家里人商量半天,最后选择了曾国荃,期望通过翰林哥哥的亲自指授,曾国荃能够学业大进,早中进士,成为曾氏家族的另一根栋梁。
   从《曾国藩日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对父亲安排的这个任务是非常尽心尽责的。从偏僻的湖南乡下来到天子脚下,十七岁的少年曾国荃当然非常兴奋。曾国藩带着父亲和弟弟在北京城逛了几天,领略了上国风光,欢欢喜喜过了大年。道光二十一年新年刚过,正月初七那天晚上,曾国藩就正式开课,为曾国荃讲解诗文。我们查《曾国藩日记》,会看到自此之后,他几乎每天都会给弟弟上课。比如正月初十的日记记载,曾国藩这天夜里听曾国荃背诵名篇《哀江南赋》,并且为他讲解。
   除了讲解文章,曾国藩还从古诗文中选编部分内容,指定曾国荃阅读(比如日记记载“夜阅二十四家诗文”,选给曾国荃读)。曾国藩还规定,每逢三八日是作文日,他来出题,曾国荃作文一篇。
   曾国藩教导弟弟很讲究方式方法。比如正月二十三日,他给曾国荃出了一个题目,“予助苗长矣”。曾国荃交卷之后,曾国藩给他修改了一遍,一一讲解为什么要这样改。然后又找来前人方朴山、王如知所作的同题文章,讲给曾国荃听,让他看到自己的差距在哪里。    为了让弟弟能广益多师,曾国藩还经常带着弟弟拜访朋友,让他们向弟弟介绍作文之道。比如这一年二月初六,曾国藩携弟拜访钱振伦。钱氏是曾国藩的同年,对八股文极有研究,并有时文选集出版,是一位“考试专家”,曾国藩希望他在八股文写作方面对曾国荃进行指导。
   除了学习之外,曾国藩有时还带着父亲和弟弟游厂甸,逛西山,赴宴听戏。从这段时期的日记当中可以看到,曾家父子三人经常围着火炉,用湘乡土话“谈京城诸琐事”,“历言少时事”,其乐融融。这一年春天,曾麟书启程回家。不料父亲走后半年,兄弟关系出现了波折。
   二
   曾麟书走后,兄弟两个的教与学仍如前状。这一年五月,曾国藩在家书中汇报曾国荃的学习成绩,说他作诗略有进步,文章则未进功。不过对作文“已有心得,大约手不从心”。
   然而到了八月底,曾国荃的表现突然出现异常:他提出要回老家,并且不肯在上房与兄嫂共同吃饭。
   曾国藩非常诧异。中国传统文化对“兄弟”伦理非常重视。父子出于天性,不需过多劝谕,而兄弟关系则变数更多。因此兄弟关系处理得如何,就成为一个家族能否兴旺发达的关键。所以历代劝谕兄弟团结的诗歌特别多。(P2-4)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3》
        第一节  从疏远到欣赏
   胡林翼离开京城之时,曾国藩还是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从七品翰林院检讨,没想到在那之后,居然开始了火箭式的“十年七迁”。当然,最令胡林翼印象深刻的不是曾国藩升官的速度,而是他在京官任上体现出的棱棱风骨。胡林翼对这个自己当年没怎么放在眼里的湖南老乡,早就刮目相看。曾国藩在他眼中不再是那个无趣的土包子,而成了这个浊流世界中不多见的端人正士。
   一
   按道理讲,曾国藩与胡林翼早就应该成为好友。
   两个人论籍贯的话,同属长沙府(一个是湘乡县,一个是益阳县),是货真价实的老乡。论年龄,只差一岁(曾国藩大胡林翼一岁)。中进士的时间,只差一科(胡林翼道光十六年金榜题名,而曾国藩到了下一科也就是道光十八年才中)。中进士后又都进了翰林院,成为同事。这两个人又都交游广阔,似乎没有任何理由不成为朋友。
   但是很奇怪,两个人同在北京的一年多时间里,交往极为疏淡。
   翻遍曾国藩京官时期的日记,关于与胡林翼交往的记载只有寥寥数条。一条是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十四日,曾国藩到胡林翼家询问其父归葬之事:“至胡润芝处,问伊扶榇归葬事宜。”另一条是数日后送胡林翼父亲的灵柩出京:“早起。走送胡云阁先生柩殡出京。”
   这两次交往,都是纯粹礼节性的。胡林翼的父亲胡达源也在北京为官,是曾国藩的前辈,他病逝于北京,儿子胡林翼扶棺南返,这样的场合,作为老乡的曾国藩当然应该到场。
   除此之外,有关二人交往的记载极少。
   这是为什么呢?
   二
   主要是因为两个人的出身、门第、性格、作风皆大不相同。
   曾国藩出身普通农家,而胡林翼是官宦子弟。
   胡林翼的父亲胡达源是探花出身,岳父陶澍则更是一代名臣,做到两江总督,所以他是世家子弟。胡林翼又是老胡家的独苗。胡达源三十五岁上才得了这个儿子,爱如珍宝,对胡林翼学习方面的要求还算严格(所以胡林翼才能科名早达),但是生活上就比较放任了。胡林翼十九岁上入赘陶家,据说洞房花烛之夜,居然在外面烂醉而归。婚后不久,“常恣意声伎”,出入场所。“时胡润之亦在文毅幕中,僚属之冶游者皆借润之为名。”也就是说,陶澍幕府中的其他人出去声色犬马,都打着胡林翼的旗号。人们甚至给胡林翼起了个外号,叫作“附驴”。一是比拟“驸马”,二是借“潘驴邓小闲”之典,可见胡林翼年轻时是多么放诞不羁。据说陶澍对此并不在意,反而对别人解释,此子将来必成大器,为国操劳之日多,现在不妨让他多多行乐,“盖预偿其后之劳也”。当然,这只是野史传说而已。以陶澍之身份,加上晚清保守的社会风气,他是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但既然多种笔记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胡林翼有冶游之习,可见这不会是空穴来风。
   据说进京为官之后,胡林翼还是积习难改。黄溶在《花随人圣庵摭忆》中说,有一天,胡林翼和老乡周荇农(周寿昌)一起冶游,在妓院过夜。不料,巡察人员突然来到,周荇农为人机警,跑到厨房找了件大厨的衣服披上,蒙混过去了。胡林翼却被抓了起来,关到局子里,“不敢吐姓名,坐是颇受辱”。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遭了很多罪。
   此事在曾国藩家书中也可以见到一点旁证。曾国藩在家书中曾提到:“同乡周荇农家之鲍石卿前与六弟交游,近因在妓家饮酒,提督府捉去交刑部革去供事。而荇农、荻舟尚游荡不畏法,真可怪也!”。可见这个周荇农的放荡大胆是出了名的。
   曾国藩出身普通农家,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与胡林翼大不相同。胡林翼是个轻裘肥马的浪子班头,整日花中消遣,酒内忘忧。曾国藩却清贫拮据,谨言慎行。到京不久,曾国藩就发誓要做“道学家”,“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天天记检身日记,连多看两眼美女都会在日记中检讨半天。因此,胡林翼在曾国藩眼中是一个骄奢淫逸的公子哥儿,曾对其敬而远之。
   两个人性格也大不相同。(P2-4)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第一章  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
   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五十五岁的曾国藩在家书中对曾国荃回顾了他一生的三次“为众人所唾骂”及三次军事大失败:
   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江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
   第二年,他又在家信中对曾国荃回顾了平生“四大堑”:
   余生平吃数大堑,而癸丑六月(咸丰三年即一八五三年六月被赶出长沙)不与焉。第一次壬辰年(道光十二年即一八三二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第二庚戌年(道光三十年即一八五〇年)上日讲疏内,画一图甚陋,九卿中无人不冷笑而薄之;第三甲寅年(成丰四年即一八五四年)岳州、靖港败后栖于高峰寺,为通省官绅所鄙夷;第四乙卯年(成丰五年即一八五五年)九江败后赧颜走入江西,又参抚、臬;丙辰被困南昌,官绅人人目笑存之。
   综合这两封信,让我们来历数一下曾国藩平生的五大耻辱。
   一、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
   第一次是“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
   壬辰年是道光十二年,这一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又一次参加秀才考试。也许是天资确实钝拙,也许是父亲兼老师曾麟书的教育方法有问题,曾国藩此前五次考秀才,都名落孙山。道光十二年这一次,曾国藩考前下了苦功准备,考后也自觉发挥不错。结果发榜之日,却被学台(即湖南省学政,相当今天的省教育厅长)悬牌(发布公告),责其“文理太浅”,以佾生注册(“佾生”是指考秀才虽未入围但成绩尚好者,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获“佾生”资格则下次考试可免县试、府试,只参加院试即可,故称“半个秀才”)。
   在一般人看来,获得“佾生”资格也算是小有收获,值得祝贺。曾国藩却视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悬牌批责为奇耻大辱。回到家塾“利见斋”,他闭门不出,咬牙发愤。没想到这一次“悬牌批责”,居然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学了十六年也没有学通的曾国藩有如桶底脱落,豁然贯通,突破了父亲刻板教育下形成的僵化文笔思路,文理大进。转过年来,第七次参加考试,终于中了秀才。这平生第一大辱居然成了曾国藩一生功名的开场锣。又一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
   二、“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
   第二次大辱,曾国藩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余初为京师权贵所唾骂”,一种是“庚戌年上日讲疏内,画一图甚陋,九卿中无人不冷笑而薄之”。这讲起来就要费些笔墨了。
   曾国藩的京官生涯,仅从升迁角度看,是一帆风顺的。在京期间,他十年七迁,傲视群曹,从一个普通进士迅速成为副部级官员,这在道光年间是极为罕见的。
   传统时代,人生的全部价值似乎都浓缩在升官发财四字之中。刚刚步人政治高层之际,曾国藩是十分兴奋的。他写家信说,“由从四品骤升二品,超越四级,迁擢不次”,如此顺利,连他自己都感到很意外。他不无自负地说:“不特仆不自意其速化至此,即知好三数人,亦未敢为此不近情之称许。”也就是说,不但我当初没想到自己会升得这样快,就是那些非常推重我的好朋友,也没有人敢做这样大胆的预期。得意之态,溢于言表。
   然而,翻检曾国藩在京期间的诗文,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一路飞黄腾达之时,曾国藩的许多诗文中却充满了失望、不满和颓丧之语。(P2-4)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 9787553806686
条码 9787553806686
编者 张宏杰
出版年月 2017-02-01 00:00:00.0
开本 16开
装帧 平装
页数 364
字数 350000
版次 1
印次 3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