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96192/23945006
 

读懂孩子的小情绪

编号:
wx1201981265
销售价:
¥32.76
(市场价: ¥42.00)
赠送积分:
33
商品介绍

★易分心/太好动/闹别扭/身心症/不耐挫/爱生气/违抗/攻击/爱哭/焦虑/忧郁……本书针对从1岁到15岁很常见的情绪问题,提供具体有效的教养心法,期望家长们运用这些方法,帮助孩子觉察、理解各种感觉,适当表达与反应,进而掌握情绪,培养出高情商小孩。
★作者是台湾地区大学杨俐容教授,她从事儿童情商教育超过十五年,从学术专业走入社区服务,堪称靠前儿童情绪教育的重要推手。近些年受北京教育学院之邀,将EQ教育课程推广至北京市中小学校园。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案例故事搭配心理师的解析:让家长快速了解孩子的情绪行为表现模式,并掌握这些行为表现背后的可能原因与症结,根据每一种情绪行为提供3种具体可行的教养秘方,以及3种多数父母常犯却需要避免的教养行为,帮助父母对症下药,陪伴孩子勇敢面对成长困境。
★搭配双境插图:替孩子传达说不出口的心里话,让爸爸妈妈不再不知所措,有效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

部分·  孩子情绪问题总论
章 总论:如何教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案例故事:让您快速理解孩子的情绪行为表达模式·
第二部分·  幼儿园阶段孩子的情绪问题
第二章 养出“好草莓”:如何帮助不耐挫的孩子案例故事:孩子“玻璃心”,一碰到小挫折就想放弃
第三章 我家有座“活火山”:如何帮助爱发脾气的孩子案例故事:孩子不定时闹脾气,父母怎能不爆炸
第四章 我不是故意唱反调:爱反抗、不听话的孩子怎么教案例故事:什么都反抗的叛逆孩子,到底该怎么教·
第三部分·  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的情绪问题
第五章 分心不是他的错:如何帮助孩子提升专注力案例故事:孩子注意力不足,功课老是做不完
第六章 我家孩子像条虫:好动的孩子怎么教案例故事:孩子“动力十足”坐不住,父母好苦恼
第七章 家有落泪小天使:如何帮助爱哭的孩子案例故事:动不动就哭,劝也劝不停,父母真的好无奈
第八章 不安也可以变优点:如何帮助焦虑的孩子案例故事:家有焦虑儿,大事小事都紧张,父母该怎么办·第四部分·  小学高年级阶段孩子的情绪问题
第九章 委屈自己成全别人:孩子闹别扭、生闷气怎么办案例故事:孩子满腹的无奈和委屈,父母看见了吗第十章 孩子是冲动“小霸王”:一言不合就动手打人怎么办案例故事:家有暴躁“小斗牛”,天天被约谈,父母好头痛
第十一章 心情总是不美丽:怎么帮助闷闷不乐的孩子案例故事:家有忧郁小王子、小公主,父母也烦恼·第五部分·  七年级孩子的情绪问题
第十二章 孩子的心,身体都知道:如何缓解孩子的身心症状案例故事:孩子压力好大,你听见他的求救信号了吗·附  录· 心理咨询师的话   

    第五章 分心不是他的错:如何帮助孩子提升专注力?摘要:良好的注意力是学习的重要基石,虽然每个孩子的注意力表现有先天差异,但是掌管注意力的神经网络仍可以借由环境安排、专注技巧的练习而运作得更好、发挥更大的功能。 案例故事:孩子注意力不足,功课老是做不完“都过半小时了,怎么十道数学题才写两题?我晚餐都煮好了,你到底在磨蹭什么!”原本打算让孩子写完功课就有热腾腾的饭菜可以吃的妈妈,忍不住大声质问,一旁的晓华则是小声地嘟囔着:“我有在写呀!”“都已经二年级了,还要我坐在旁边盯着吗?这么一点功课都做那么久,以后功课越来越多,怎么办?”面对气急败坏的妈妈,晓华仍是一脸茫然。

其实妈妈在晓华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这孩子写功课总是要花很长时间。刚开始不想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加上自己都陪着做功课,慢归慢,多花一点时间还是可以做完的,问题没那么严重,妈妈也就不以为意。升上二年级后功课也没增加很多,估计孩子花个三、四十分钟应该可以完成,妈妈决定放手让晓华自己尝试,谁知道晓华竟花了将近两小时才把六行生字写完,一页数学习作写了一个多小时还错误不断,拖到晚上十一点多才能上床睡觉是家常便饭,简直让妈妈抓狂。

家长会时,老师也跟妈妈说晓华在学校有类似的状况:上课容易分心,常常一副仿佛没在听课的模样;一天到晚问旁边的同学有没有写作业,自己的功课却老是来不及做完。妈妈在家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晓华坐到书桌前不会马上开始做作业,不是东张西望就是东摸西摸,没人催促就忘了要动笔写功课。就算刚开始几分钟的状况还好,但没过多久,晓华就开始发呆神游,握着笔的手也会跟着停下来;有时候他会玩玩自动铅笔、橡皮擦,或是在空白处画画,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作业接近没有进度,晓华自己却一点感觉也没有。

晓华没办法自己专心、地做功课,但只要他惹得妈妈火冒三丈,被一边斥责一边盯着他做功课,晓华即使苦着一张脸,还是可以专心地快速完成,这让妈妈更加困惑:“写个功课,一定要这么痛苦吗?” 心理咨询师这样说:孩子容易分心,是因为遇到了困难许多家庭都有类似晓华和妈妈这样的困扰:功课不是太多、太难,孩子的学习能力没问题,也知道应该要赶快把作业完成才能休息,但不知道为什么孩子就是会分心,甚至连吃饭、洗澡等生活琐事都会拖拖拉拉,耗费许多时间。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双薪家庭,爸妈下班回家时都已经很累了,还要面对不断催促、拉锯的课业灾难,再多的耐心也会消磨殆尽。

当家中经常反复上演类似戏码时,家长就要进一步了解:孩子是不是有注意力集中上的困难?注意力是认知过程的一部分,也是十分有限的心理资源,主要由大脑,特别是额叶皮质的区块,负责调控。大脑会根据一个人即将进行的工作或正在从事的活动,评估自己的心理需求,而决定要提高对哪些刺激的知觉,以便接收并有效地处理传进大脑的资料。举例而言,我们会侧耳倾听某人说的话,却忽略了其他人声音;一边开车一边接听手机,就可能没注意到交通警察吹哨子要你赶快通行的声音。一般来说,

个人感兴趣的、内容生动活泼的、跟自己有重大关系的事物,比较容易吸引大脑关注。这一类的刺激和活动往往能带给孩子愉悦、惊奇的感受,因而引导孩子做出注意的行为。相对来说,个人不感兴趣、重复性高、细微烦琐的事物,就不容易让人专心注意。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生活快速繁忙的时代,孩子从小的生活就充斥着声光、电子产品的刺激,这些环境刺激都是比较容易吸引大脑的关注;相对的,需要安静思考、慢慢积累的知识学习就显得无趣多了,也引不起孩子的注意。知名情商大师丹尼尔·高曼博士曾指出:现在正是人类有史以来很容易分心的时代。

孩子的注意力受到强力分散,不难想象为什么孩子在玩游戏、打电动、看电视的时候,总是比上课听讲、反复背诵、坐在书桌前写功课时要专心多了。当我们说一个孩子专注力好时,通常代表孩子能运用的注意力资源充足、运用注意力的技巧良好。他能把注意力放在需要注意的信息上,不浪费大脑资源去注意不相关的信息;就算不小心分心走神,也能够很快地自我觉察,把注意力拉回原来正在处理的事情上。

当孩子很专注的时候,他的心思能够沉浸于当下,不但学习效率高、学习成果佳,而且有助于稳定情绪,让他做起事来更顺畅,自然容易积累成功经验和自信心。
◆注意力不好的孩子经常呈现下列状:
● 注意力不足:没办法一次接收很多信息,例如:妈妈交代了五件事情,孩子只记得其中一、两件,其他的都没印象,当然也就不会去执行。
● 注意力短暂:无法持续专注在正要处理的事情上,例如:才刚坐下写功课没多久,就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而分心,一下子喝水、一下子上厕所、一下子翻翻课外书、一下子又要查看手机信息。没几分钟就频频抱怨好累,唯独该做的事情没有进度。
● 注意力涣散:容易被其他事情干扰而分心,例如:妈妈跟孩子讲话时,孩子一直东张西望,或是不时偷瞄手上的玩具,若反问孩子刚刚妈妈说了什么,得到的反应往往是:“啊?什么?”
● 注意力不易转换:只注意自己关心的事情,无法适当转移焦点,去注意此时真正该专注的事情,例如:上课时老师已经讲到下一页,孩子还在想上一页的内容;写考卷时因为一题答不出来就一直卡在那里,不懂得跳过并继续作答。这样的孩子常常被认为是迷糊、懒散、没定性、搞不清楚状况,事情当然做不好,接着就很容易被大人纠正或处罚。一天到晚被盯、被催促、被责骂,对自己的情况又不明就里、不知如何改善,其实孩子心里常感到困惑、委屈和无助。更让大人哭笑不得的是,即使多次提醒,这些事情似乎不会在孩子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痕迹,因此反复出现相同的问题。

诸如此类的情况持续久了,积累过多挫折,就容易引发强烈的负向情绪,或是自我放弃的行为,结果让孩子更难专注、更想逃避、更会拖延。事实上,这样的孩子需要大人的理解:他并不是故意不专心、找麻烦,而是在需要注意力的时候遇到困难。 父母可以这样做!如何提升孩子的专注力?良好的注意力是学习的重要基石,虽然每个孩子的注意力表现有先天差异,但是掌管注意力的神经网络仍可以借由环境安排、专注技巧的练习而运作得更好、发挥更大的功能。只要把握成长契机加强训练,将有助于孩子提升注意力,甚至因此增进生活质量和整体适应力。1.要吃好、睡饱、适度运动、规律作息健康饮食、优
质睡眠、适度运动、规律作息不但是维系身心健康的关键,也是良好注意力得以展现的要件。爸爸妈妈应该都可以观察得到,当孩子头昏眼花、精疲力竭、心浮气躁时,特别容易心不在焉。充足而均衡的饮食可以为大脑补充注意力运作所需要的养分,提升大脑运作的效能。特别是早餐,对孩子尤其重要,因此千万要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好好吃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为一整天的学习、活动储备必需的能量。早睡早起身体好,注意力也会跟着加分。根据研究,睡眠对大脑具有消除疲劳、修补神经细胞、恢复脑力等作用,因此,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对于提升注意力效果卓著。到底孩子需要多少睡眠时间呢?美国儿科医学会曾针对包含午睡在内的每日睡眠时数提出建议:学前儿童(3~5岁)需要10~13小时,学龄儿童(6~12岁)则以9~12小时为佳。此外,运动可以增加脑中血液的氧气浓度,调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及血清素等神经传导物质的运作,因此可以说是大脑的神奇补品。还有许多研究指出,适度运动有助于提升注意力、延长专注时间;换言之,对孩子来说,动得够,才静得下来。规律作息可以提供生活稳定的结构,让孩子习惯于日常事务的固定安排,情绪也会比较安定。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身心状态以及过去经验,配合家庭生活内容,和孩子一起规划有利于培养专注能力的生活节奏,培养在特定时段内专**习、工作或游戏的习惯。2.要简化环境生活周遭干扰注意力的刺激太多,对于注意力本来就不太好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此时可借由简化环境的做法来帮助孩提升专注力。例如:将孩子的物品分类归位,并以图片或文字标示收纳位置,有助于减少丢三落四、一天到晚找不到东西的问题。写功课时,视线或动作可及范围内的物品愈少愈好,像是书桌尽可能放在面对墙壁,避开轻易就能听到大人聊天或电视声音的位置;桌面收拾整洁,只保留现在正在做的功课需要的文具用品;玩具或其他容易让孩子分心的物品,如手机、平板、计算机等,尽量摆在无法轻易取得的地方,孩子就比较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作业上。3.要做小段落的切分长时间从事同一项作业,很容易造成注意力不佳的孩子分心、不耐,概率也会增加。时间短一点、分量少一点,让孩子觉得自己做得到、做得完,甚至可以做得好,完成的动机与效率反而更高。爸爸妈妈可以依据作业难度、内容性质等,和孩子一起将作业切分为较小的段落,鼓励孩子分段完成。执行过程中,尽量让孩子养成一次只专注于单一段落的事情、一个段落完成再转换至其他段落的好习惯。每个段落完成时,爸妈要记得肯定孩子的专注和成果,让孩子休息一下,充个电再开始下一段工作。等孩子的注意力稳定展现之后,再逐渐扩增孩子可以专注处理作业的分量与时间,让孩子积累成功经验,增强学习动机,也因此更愿意自我控制来提升专注力。 父母千万别这样!1.不要一次给太多指令或作业指令太冗长,容易失去重点;作业太多,容易出现遗漏。在下指令或出作业时,速度太快或是过于抽象,内容太多或过于复杂,会导致孩子信息超载而无所适从。一旦孩子搞不清楚要做什么、该从什么地方做起、可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即使愿意努力配合,表现终究有限。尤其是当孩子认为太麻烦,或是认为自己一定做不完的时候,极可能会出现放弃或是抗拒的反应。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待太高、要求过多,孩子除了必须完成学校功课之外,还要做课后辅导班的作业,甚至要求孩子多复习几次、多写几份总结,反而造成孩子对学习厌倦和反感。有些孩子写功课拖拖拉拉,其实是因为聪明的他早已发现,越快完成功课就有越多功课得做;反正怎么做都做不完,干脆从一开始就拖延原有的作业,反而可以逃避不断增加的复习。爸爸妈妈如果发现自己常常在想着,孩子应该再多学点什么或做点什么,恐怕要先自我克制,适度减少孩子的学习量,让他们认真地完成该做的功课,孩子的专注力反而会提升,学习也会更有效。2.不要干扰孩子的作业流程当孩子对学习有规划,已经在专心写功课、处理作业时,家长优选退出孩子的视线之外,让他可以继续靠自己的意志力来维持专注。不要任意更改孩子固定的学习时间或顺序,孩子做作业时不要在一旁唠叨、频频介入,或是中途打断孩子的学习,要他去做别的事情。另外要注意的是,陪伴孩子写功课时,不要一见到字不漂亮、答案不完整就立刻拿起橡皮擦要他涂改;这样的行为不但会干扰孩子注意力的运作,也很容易造成孩子情绪上的反弹,即使内容真的有误,也要先让孩子处理到一个段落再进行订正。3.不要做错误示范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以身作则就是优选的教育。建议爸爸妈妈试着回想:自己做事情的时候是否很专注、很?生活是否有条不紊、有规律可循?如果爸妈经常一心多用、手忙脚乱、拖拖拉拉,孩子就很容易有样学样,再加上孩子的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尚未成熟,想要展现良好的注意力恐怕更加困难。特别是在电子产品当道的时代,少看些电视、少玩些手机、少面对计算机,多花些时间陪伴孩子、和孩子讨论做事的顺序与方法,一起检视需要完成的事情、一起执行有助于提升注意力的策略,孩子就会在有模范可学习的氛围里逐渐进步。第七章 我家有座活火山:如何帮助爱发脾气的孩子摘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处在某种情绪状态时,会有一段时间无法接受跟当下情绪感受不一致的讯息;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孩子来说,这时候父母说的道理、苦口婆心地劝诫,和他的生气情绪是不一致的,所以孩子也就很难听得进去。 案例故事:孩子不定时闹脾气,父母怎能不爆炸妈妈刚从幼儿园接了小凯放学,回家的路上,妈妈顺口问了小凯……妈妈:“小凯晚餐想要吃什么啊?”小凯:“我要吃饼干。”妈妈:“晚餐要吃营养健康的东西,不能吃饼干喔!想想看,晚餐要吃什么呢?”小凯:“我要吃饼干!”妈妈:“妈妈不是告诉过你,晚餐不能吃饼干了吗?”小凯:“不管,我晚餐就要吃饼干!”听到晚餐不能吃饼干,小凯在车上激动地大吼大叫、拳打脚踢,甚至气得把手上的玩具往妈妈身上丢,妈妈一边开着车,一边忍不住提高声音分贝对小凯怒骂:“要说几次才肯听啊?你再乱发脾气,以后都不给你吃饼干了。”小凯今年四岁,从小只要不顺他的意就会发很大的脾气,像是玩玩具时没照他的意思玩,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或是想做的事情做不好等等,他都会变得很好激动、大发脾气,爸妈一开始都还能和颜悦色地跟他沟通、向他说明,但小凯总是很难接受不如心意的情况,反而越说越激动,直到爸妈忍不住强烈地斥责、威胁恐吓,甚至祭出处罚手段,小凯才会停下来。虽然在爸妈大发雷霆之下,小凯会暂时收敛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可是这种状况还是层出不穷,而且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时,小凯不只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还愈演愈烈,导致父母也必须采取更严厉的态度、动用更严格的处罚,才能奏效。爸妈对于这种恶性循环感到忧心忡忡,而且每次处罚小凯后,爸妈心里都有很深的内疚感,怀疑自己是不是对孩子太没有耐心,同时也担心自己的管教方式会对小凯造成不好的影响。然而,面对小凯暴躁的脾气、失控的行为,爸妈内心困扰不已,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心理咨询师这样说:敏感的孩子,不知道怎样表达情绪不论在家里,或是在商场、餐厅等公共场所,常常可以看到孩子闹起脾气一发不可收拾的场景。没有旁人在场的压力,爸妈或许还觉得比较好掌握,一旦有路人关切,家长就会觉得孩子是故意找碴、让父母亲很没面子。结果通常不是爸妈自己也生起气来,当街严惩孩子,以表示我有在管教小孩,就是干脆满足孩子的要求来息事宁人。而无论采取哪种策略,父母事后不是自责太严格就是担心太宽容。事实上,要帮助孩子改善发脾气的状况,必须先了解为什么有些孩子比较容易生气?一气起来总是惊天动地?心理学家发现,当孩子想做的事情受到阻碍时,很原始的情绪反应就是生气;而如果没有后天的教养和教育来引导孩子学习调节情绪或解决问题,生气的情绪很快地就会引发攻击行为,包括言语和动作。这些言语和动作,是用来对抗阻碍我们的事情,让我们得到想要的结果;所以“生气”本来也具有很重要的生存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激发行动、移除障碍、带来改变。尽管生气对生存来说很重要,但是,有些孩子情绪本质比较负向,在生活中习惯先注意让他不开心的地方,也就容易把事情解读成阻碍或不顺。于是,像“事情可能会越来越不好;不顺的事情可能会越来越多;自己总是无法得到想要的东西……”这类的想法,就会不断地冒出来,进而导致不愉快的情绪。虽然,有些孩子可能会先试着用压抑自己情绪的方式来处理,但不愉快的情绪积累到超过负荷时,就会出现突然爆发的情形。也有孩子天生对一般人眼中的“小事”比较敏感,这样的孩子心思细腻,当别人都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经如坐针毡,总觉得这里不对、那里不好,看什么都不顺眼。就算父母发现他有情绪而主动关心询问,孩子也可能讲不清楚、说不上来,越来越觉得有挫败感,接着就会发起脾气来。另外,还有一些反应比较强的孩子,不论事情大小,都会用呼天抢地的方式来宣告他的心情。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如果孩子习惯以强烈的方式来表达生气、愤怒,不但没办法纾解情绪,反而会越来越激动,甚至出现失控的行为。虽然强烈的反应有助于让父母注意到他的状态,但孩子强烈的情绪也容易引发父母不舒服,甚至觉得有压力,并因此变得激动,而造成火上加油的互动,很难帮助孩子缓和情绪。同时,孩子又会从父母的回应中,学到以激动的方式来回应别人的强烈情绪,造成恶性循环,更让人觉得他脾气暴躁。当然,生活上不断遭受挫折或压力过大的孩子,情绪也会变得容易引爆。许多日常小事,如:学习、写作业、和朋友交往等,对孩子来说都是压力,如果过程困难、屡遭挫败,又刚好碰到较大的压力事件,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和朋友冲突、家中有变故等,压力持续积累,孩子来不及纾解调节,他的情绪“火山”就可能会爆发。除了本身的特质之外,当孩子情绪来了,父母或其他大人的回应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用什么方式表现内心的感受。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表现或成绩要求严格,却比较少关注孩子的情绪,孩子内在就容易出现强烈的挫折感,而被忽略、没人理解、引导乃至于说不出口的情绪感受,都会转化成更强烈的挫折,并积累为更强烈的愤怒。比如孩子紧张、难过、委屈时,如果没有被适当的接纳、引导,或是父母当下没有察觉,反而求好心切地指责、教导、要求……也会导致孩子把爸指正,解读为挫折或阻碍而开始生气。还有一种容易被忽略的情况,就是在和孩子互动时,过度地逗弄孩子。开玩笑的逗弄可以让亲子之间增加一些趣味性,原本是亲子关系中很好的调剂,但如果太刻意地让孩子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或者让孩子面对不喜欢的刺激,如:当孩子正专注地玩游戏时,故意捣乱让他分心,刚开始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的举动在他预料之外,而有点惊讶或者感到趣味好玩;但当逗弄的频率太高,或者逗弄过头而超出孩子可以接受的范围时,这些玩笑反而会变成挫折,让孩子觉得无法控制局面或事情而生起气来,久而久之,孩子对于外在刺激的不确定与没把握,就会造成情绪不安、起伏不定。 父母可以这样做!如何帮助孩子调节暴躁易怒的情绪?面对像小凯这样的情况,父母多半会先试着和孩子沟通,又因为不了解孩子生气的原因,所以常会以“询问”的方式,来帮孩子找到源头、解决问题。殊不知,对于还处在生气状态的孩子来说,一直被问问题,自己又摸不清楚、讲不明白,情绪往往会更加不稳定,也更容易激发爸怒气、引爆亲子间的冲突,很后以相互吼叫或责罚收场。面对孩子发脾气,爸妈可以试着掌握以下原则,帮助孩子调节生气情绪、掌握表达方式。1.要淡定回应发脾气的孩子通常很容易引发父母不愉快的感受,就算本来没有生气,心里还是很好不舒服,所以会想要好好地“教导”孩子,也因此在管教时难免会以大声、严厉等高强度的口语或非口语信息,展现在孩子面前。面对父母的强烈反应,有些孩子可能因为惧怕而暂时就范,但原本情绪反应就比较负向、强烈,又总是坚持很久、不易转移的孩子,通常回应强度会变得更大,也更无法达到父母原本的管教目的。因此,在“教导”孩子之前先帮助孩子缓和情绪,是面对爱发脾气的小孩很重要的步。爸爸妈妈可以用较轻的语句和语气,以及较温和的态度来回应孩子,以小凯为例,爸妈可以这么说:“你今天好想吃饼干喔”“晚餐不能吃饼干,你一定很失望、很难过……”“爸爸知道你真的很想吃饼干”,通过温和坚定的语气和态度,让小凯的情绪被温柔地安抚下来,接着才能进入平静的状态,也才能从对话中学到爸爸妈妈要教他的道理。2.要引导放松从演化的角度来看,“生气”的生存目的是要移除阻碍我们的人事物,而移除这些障碍常需要我们身体的参与。因此,当我们处在生气情绪时,身体会不自觉地发生一些变化,包括血压上升、体温上升、肌肉紧绷等,以准备好迎接挑战,当孩子生气时,也一样会有上述这些身体反应,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激动的状态。此时,如果能觉察到身体的激动状态,并自主地做些放松身体的事情,就能让生气的情绪随着身体的放松而变得比较缓和平静。不过,孩子自我控制和缓解情绪的能力不是天生就会,而是需要家长引导,并从一次次的练习中才能逐渐培养起来的。当孩子的身体因为生气而处在紧绷状态时,爸爸妈妈可以试着轻抚孩子的背部,顺着脊椎两侧轻拍慢抚;也可以轻轻按摩孩子的双臂,让孩子紧绷的身体放松下来。除此之外,对各种负向情绪都适用的腹式呼吸,也是放松身体很有效的方法。3.要先处理心情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处在某种情绪状态时,会有一段时间无法接受跟当下情绪感受不一致的讯息;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孩子来说,这时候父母说的道理、苦口婆心地劝诫,和他的生气情绪是不一致的,所以孩子也就很难听得进去。相信爸爸妈妈可能早就发现,当孩子生气时,你讲的道理基本上都是左耳进、右耳出,孩子不止没有听进去,还会想尽办法为自己的生气辩驳。此时,孩子很需要的就是情绪上的陪伴,陪着他让愤怒激动的情绪过去;所以,除非事关重大,非得马上解决孩子生气的事情,否则优选先处理孩子的心情,像是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很生气;你看起来真的是快要气坏了;碰到这样的事情你很生气……”等他气愤的情绪比较缓和了,再和孩子讨论如何处理事情、解决问题。  父母千万别这样!1.不发更大的脾气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曾说:“生气是很危险的情绪!”当一个人生气时,除了会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同时还会激怒别人,在亲子关系之中也是如此。爸爸妈妈在管教发脾气的孩子时,出发点都是想帮助孩子赶快恢复平静、理性面对问题,但如果家长自己的情绪很容易被引爆,因而发了更大的脾气,结果不只无法帮助孩子学会调整生气的情绪,还会因为模仿的作用,导致孩子更容易暴怒失控。不过,做父母的也不必过于自责,被发脾气的孩子激怒是很正常的,能够保持理性的头脑,不要一路被生气的情绪带着走,已经很难得了。爸爸妈妈可以多学习一些保持情绪的方法,避免自己发更大的脾气,譬如:多注意自己的感受状态、建立多元丰富的情绪调节方法,或者在碰到孩子发脾气时,先问问自己、多想一想:“孩子今天怎么了?”“孩子的情绪卡在哪里过不去?”“我怎么做可以帮助孩子缓和情绪?”一旦养成这种对孩子抱持好奇的自我对话习惯,就更能够陪伴孩子回归平静,让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情绪管理的行为模范。2.不求当下解决有些时候,孩子会因为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而生气,当然,这很可能是孩子想要的东西并不适合给,也可能是当下无法给他。父母常会在“不希望孩子予取予求”和“不想要孩子脾气爆发”之间左右为难,那种心情真的很难受;而为了解决自己心里的难受,父母可能会采取比较快速的解决方式,像是放宽标准直接满足孩子的要求,或者用威胁性的高压手段,要求孩子不再胡闹。这么做虽然可能获取一时的成效,如:拿到东西的孩子马上就不生气了,或者被强压下来之后孩子就不敢再闹了,但这两种做法都会产生一些后遗症。一般而言,种方法,也就是让步妥协,会导致孩子食髓知味,从中学到“只要脾气闹得够大、够久,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至于第二种方法,也就是强力压制,则会让孩子以为生气是不对的,以及在有权力的人面前必须暂时低头不生气;但是,长期处在过度压抑、敢怒不敢言的状态下,生气的情绪积累到超越可以忍受的极限时,孩子会爆发出更不适当的情绪反应,甚至会引发生理上的症状。另外,还有一些很好重视沟通的父母,以为只要用对沟通方法说对话,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事实上,盛怒情绪会“挟持”大脑、掠夺认知资源,使得孩子暂时无法理性思考;如果爸爸妈妈太想要在当下就把事情“沟通”清楚、把情绪“疏通”完成,通常都会成效不明显,反而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因此,耐心的陪伴和等待,不要急着解决事情,孩子才有机会以自己的节奏消化情绪。3.不做疏离式隔离强烈的愤怒情绪除了让人难受,也容易导致失控的状况,因此,有些爸妈在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快要失控;或者担心孩子继续闹脾气下去,可能会出现失控的攻击行为时,会采用要孩子去某个角落或某个房间,坐在特定的椅子上或罚站等“隔离”的方法,让孩子冷静一下。以小凯为例,如果爸爸妈妈在小凯发脾气时,要小凯到角落专用的椅子上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这期间小凯不能做他想做的事情,如:玩玩具、看绘本、看电视等,希望小凯因为这个后果,学到以后不要用发脾气的方式来表达情绪,这就是“隔离”的方法。“隔离”是处理行为困扰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但是,如果把孩子“隔离”在无法接触到大人的环境,或者把孩子关在密闭、黑暗的空间如:厕所、后阳台等,则是比较不恰当的做法。因为,这样会让孩子在心里产生不必要的恐惧,也会让孩子对照顾者或环境产生不安的联系,造成以后“不敢一个人独处、害怕待在密闭空间里”等其他心理问题,那就得不偿失了。除了空间上的疏离,有些父母会以情感上的疏离来威胁孩子,要他控制生气的情绪,常见的反应如:“再生气我就不理你了、再生气我就不爱你了”,或是当孩子生气时,采取不理会、不回应的冷漠态度,这些方式都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造成情感上的不安,并因此更容易乱发脾气喔!第二章 养出好草莓:如何帮助不耐挫的孩子?摘要:孩子为什么会有高耐挫力和低耐挫力的区别呢?主要就在于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或失败给出了什么样的回应。  案例故事:孩子“玻璃心”,一碰到小挫折就想放弃“我不要拼了啦!好难!”才上大班的伟伟放声大哭,眼睛盯着桌上散乱的拼图,嘴巴高高嘟起,一副气呼呼的样子。原来这是他刚得到的礼物,一开始兴冲冲地拿起几片就拼了起来,试了一下发现一直拼不起来,又胡乱试了一阵子,就开始发脾气,甚至把原本已经拼好的那几片通通打乱、丢到地上。这样的情况在伟伟的生活中经常上演,每次都要爸爸妈妈在一旁哄着、劝着,他才愿意再试试看,直到终于拼出一部分的图案,伟伟才会露出笑容。然而,更多时候情况不会这么顺利,只要碰到挫折,总是在小孩号哭、大人摇头下收场。爸爸妈妈担心伟伟将来没办法面对挫折,就会一再跟他说:“你这样做没两下就放弃,以后怎么会成功呢?”“你总要试看看、想办法,不能一碰到困难就只会哭、只会闹啊!”原本是希望伟伟听了这些话以后,就会擦干眼泪、勇气十足的再试试看。没想到伟伟不但听不进去,还恼羞成怒,除了原本的挫败感、生气,还增加了被指责的委屈和觉得自己做不到的无力感。接下来就是一连串更强烈的情绪反应:“这很难啦!”“我不知道怎么做!”“我一定不会!”久而久之,这类负向、消极的话语,也变成伟伟的口头禅了。伟伟平常是个性格活泼、有主见、能力也不差的孩子,只要事情顺顺利利,他灿烂的笑容很讨人喜欢。问题是,只要一碰到困难,他的个反应就是生气和放弃,不管怎么鼓励都没有什么用,让爸爸妈妈很好头痛,也开始担心孩子未来会碰到无数的困难、挑战,到时候,孩子该怎么去面对呢? 心理咨询师这样说:每个孩子的挫折耐受力不一样困难和挑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定会碰到,也可以说是时时刻刻都可能发生的事情。无论是达成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像是:开始会走、会跑、会跳;渐渐地能够把话说得准确、说得完整,甚至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是学会一些不同的技能,如:说外语、弹钢琴;甚至在人际关系的领域,譬如说:认识新朋友、处理和朋友之间的冲突等,孩子都可能遭遇挫折,也都需要建立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每个孩子的挫折耐受力不太一样,高耐挫力的孩子,倾向于把挫折当成家常便饭,他们比较能够接受挫折,碰到困难时情绪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懂得冷静、仔细地分析问题,并且会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来试着解决问题。如果某个策略行不通、某个方法不管用,他们不会太懊恼,反而会更积极地分析失败的原因,再次调整策略,直到可以解决问题为止。换句话说,高耐挫力的孩子通常是“失败为成功之母”的信徒,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认为碰到问题只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找到对的方法,而不是自己不行。他们从一次次的挫败经验中,磨炼出越来越精粹的解决问题能力,也在一次次的成功结果里,强化了“坚持不懈,我一定做得到”的信心。这份信心又会回过头来增强他想要继续努力的动机。就算真的遇上自己倾尽全力也无法解决的难题、无法克服的难关,他们也能够以退为进,不因为一时的失意就全盘否定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他们会选择以更长的时间、更多的努力,以及更深的探究,来提升自己的能力,直到突破难关为止。相对的,低耐挫力的孩子,对挫折、困境总是比别人敏感,碰到困难的个直觉想法,就是“我没办法、我一定做不到”,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会选择放弃和逃避。这样的孩子在困境中,比较容易掉进负向情绪的漩涡里,强烈的情绪困扰,甚至会干扰认知能力的发挥,使得他们无法好好地检视问题。这时候,有的孩子会用破坏已完成的工作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挫败感,就像伟伟把拼图片打乱、丢到地上一样;有的会大声嚷嚷“这很难、我不会”,同时嘟起嘴巴,拒绝继续尝试;有的则是两手一摊、静静地观望,什么也不做。他们没有动力,也无法想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就像是一只无助的小动物,放弃任何挣扎,在他们的眼中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光芒。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高耐挫力和低耐挫力的差别呢?主要的关键,就在于成长过程中,当孩子成功或失败时,旁边的大人给他什么样的回应。仔细观察或回想一下,我们会发现:孩子在小时候几乎都是越挫越勇的斗士;像刚开始学走路的幼儿,跌倒了一定会再爬起来,继续向前走。面对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困难和挫败,只要大人不指责、不嘲笑、不过度保护,孩子自然会面对一层层的考验、一关关的挑战,他们热烈地渴望闯关晋级,能力技巧也在不断地练功之下持续提升。就算有些时候无法克服,通常也只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尚未成熟,只要父母不操之过急、不催逼,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和练习,孩子就可以突破难关。但如果不管多努力,都无法达到大人设定的标准和期望;不管怎么做,都解决不了问题,孩子就会逐渐得出“我没有能力、我不行、我不会……”的自我概念。此时,过去的挫败经验就像是一条无形的锁链,捆绑了孩子的手脚,让他们不敢行动,也不知如何行动。他们担心、畏惧,无法盘点自己拥有的资源;他们相信无法解决问题,一定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案例中的伟伟就是这样,明明有能力,却不愿面对问题,也无法解决问题。 父母可以这样做如何培养高耐挫力的好草莓?培养出高耐挫力的孩子,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特别是孩子要面对的未来,是个更高压力、更多挑战的时代,怎么做才能防患未然,避免让孩子成为无助的一代;面对低耐挫力的孩子,又该如何帮助他,让他越来越能体会失败的价值,掌握成功的关键呢?其实,父母可以通过一些策略来提升孩子的耐挫力,让孩子能好好地面对成长过程中大大小小的关卡与困境。当孩子发现这次失败的经验是下一次成功很好的养分时,他也就能成为高耐挫力的好草莓。1.要强化成功经验根据孩子目前的具体表现和行为事实,给予直接、正向的鼓励和肯定,让孩子清楚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很好,强化孩子的成就感。如:“我发现你这个城堡的地基盖得很稳固,做得很好好喔!”“你在万圣节的蜘蛛人装扮上,增加了蓝牙耳机和无线电接收器,很好有创意耶!”具体描述加上肯定式的鼓励,这样的对话,可以帮助孩子发现,什么样的行动和尝试,是有效、有价值的。当孩子尝试了一些方法,却都明显无效,以至于孩子开始想要放弃时,我们可以试试这样说:“嗯……你已经想了三种不同的办法,目前还行不通,不过,我看到你已经开始试着把这个配件再放过去一点,再试试看,或许会不一样喔!”通过家长的从旁观察,针对困难的挑战,给予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或者点出孩子已经在往更好的方向前进了,鼓励孩子再试试看,引导他突破眼前的难关,也是帮助孩子成功的好方法。不过,虽然在孩子面对困境时,父母可以适时提供实质的协助或建议,但一定要记得“孩子七分成功、家长三分力”的基本原则,让孩子在修正的过程中体验到,靠自己的力量,也有机会获得成功的甜美果实。这样的成功经验对信心不足的孩子来说相当有意义,从一次又一次的经验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与信心,他们就能积累面对下次挑战的能量。2.要乐观描述失败当孩子几度尝试,仍然因为过于困难而停滞不前的时候,家长可以示范面对失败的乐观想法,例如:“这次真的试了很久还是关卡,或许我们可以暂停一下,想想刚刚发生什么事情……”“今天这一题难度比较高,真的让人很挫折,要不我们试着找找其他资料,看看有没有可以参考的答案。”这样的讨论,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是不是有什么还没设想到的,或者是还需要具备什么能力才能达标。久而久之,孩子在碰到失败的时间,先冒出来的想法就会是“只要我再……或许就可以突破这道关卡”,而非“都是我不好、不对、很差劲,才无法成功闯关。”乐观与悲观、积极与消极,其实就藏在这些面对失败时的日常对话里。父母也可以示范另一种面对失败结果的态度,叫作“山不转路转”,也就是接受自己目前无法突破这个困境,接受失败也没有关系的态度。生活里总有一些即使努力也不一定会有成果的事情,还有一些受别人牵制、受机会运气影响的成败;有些问题不一定要解决,还有一些问题真的无法解决。这时候,如果父母能真诚分享自己过去的经验,告诉孩子:这个真的很难,有时候连大人都不一定能解决,或者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找到方法……孩子耳濡目染,慢慢地就会发展出接纳困境的态度,学会调整面对失败的看法与感受。3.要陪伴孩子度过挫败挫败的感觉肯定不好受,即使耐挫力已经很不错,在刚尝到挫折的苦楚时,也可能会在情绪上灰心丧气,产生不想再继续努力的念头。此时,孩子需要的是家长温柔的支持,做他们难过伤心时的倚靠,譬如说:“你对这个朋友已经很用心,但他好像还是不领情,这让你觉得很难过、很受挫折,也觉得很灰心。只要你需要,我可以陪你难过一阵子。”另外,面对人生比较重大的挫败,孩子会需要一个可以抽离的空间和时间,让自己恢复精神和力气;此时,父母的淡定的心态和耐心,对孩子是莫大的支持。当孩子可以在这个安全的避风港里疗伤止痛,在这个留白的时间里沉淀负向情绪,他就有机会在沉潜之后,恢复理性的思考,重新检视失败与挫折赋予的意义及挑战。  爸妈千万别这样!1.不要跟别人比较有些家长以为跟孩子说“别人都做得到,你为什么不行?”可以激发孩子见贤思齐的动力;因此会拿兄弟姊妹、隔壁家的小明、朋友家的小华,甚至亲戚家不很熟悉的甲乙等等,来和孩子比较。殊不知,“为什么你不能像某某那样”“某某都可以……你也应该要……”之类的说法,只会让孩子越发感到挫败、更觉得自己不好,每次碰到被拿来比较的对象时,就马上会想到自己比不上人家的地方。另外也有些家长习惯用激将法来激励孩子,如:“我就不相信你会输给隔壁小明,他为了参加奥林匹克数学比赛,每天都花一小时半解数学题目哪!”事实上,对好胜心较强的孩子,激将法或许挺管用的,但这只限于具体明确的竞争、比赛以及需要争取表现的状态,而且也要付出过度好强、焦虑的代价。至于对挫败很敏感的孩子,被激将法一激,很直接的反应就是缩回自己很安心的舒适圈内,反而会让他们更加逃避,无法直接面对挫折和挑战。每个孩子天赋不同、起始点也不一样,没有什么非要跟谁比。孩子可以完成的任务,别人也未必可以达到呢!鼓励孩子跟昨天的自己相比,只要有努力、有进步,就是大成功。2.不要一味地赞美当孩子失败时,家长如果只是在一旁进行鼓励式的喊话“加油!再试试啊!”虽然诚意十足,却未必能帮助孩子掌握成功的关键,找到突破难关的策略和技巧。越挫越勇固然很好,但老是硬碰硬地胡乱尝试,可能会导致“越勇越挫”的结果,结果不会比较顺利,也无法让孩子建立信心。至于“你已经很棒了!不要在意结果嘛,这样已经很好了呀!”这些说法对于正在为失败懊恼、难过的孩子,无法发挥鼓舞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努力,该怎么找到更好的策略,才可以突破困境。此外,一味地称赞会否定孩子内在的挫败感,真实的难受感觉被否定、没有出口、没有宣泄的机会,也容易造成压抑、否认负向情绪的习惯,对于突破困境没有实质上的帮助,反而可能变成阻力。3.不要给予过高期待基于对父母的爱,孩子常会把家长对自己的期待,内化成自己努力的目标。适度、合理的高期待确实可以激发孩子的成就力量;但如果家长老是给孩子过高的期待,孩子会发现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家长的标准,因而产生既伤心又对自己失望的复杂感受。如果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给予合理的期待,让孩子知道只要再努力一点点,就可以攻克难关,也可以达到父母的期待,那么他就会有为自己也为父母努力的强烈动机。更愿意面对困难和挑战。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
ISBN 9787545552812
条码 9787545552812
编者 杨俐容
出版年月 2019-11-01 00:00:00.0
开本 16开
页数 0
字数 124.00千字
版次 1
印次 1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