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96192/23945006
 

马思聪交响音乐创作技法研究

编号:
wx1201954088
销售价:
¥58.10
(市场价: ¥70.00)
赠送积分:
58
商品介绍

1、靠前本系统化、专题化研究马思聪交响音乐创作技法的专业著作。2、对专业音乐创作者以及业余音乐实践者均有较强的指导作用。3、适用于作曲与作曲技术领域各专业以及各学历层次学生的专题研习

本论文以马思聪的七部交响音乐作品(两部交响曲、两部管弦乐组曲及三部协奏曲)为研究对象,集中阐述作曲家在交响音乐创作中的技术构成与技法特色,并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以时间为脉络,探讨不同时期其交响音乐创作技法与音乐风格的演进,从而揭示其交响音乐创作的新发展与新突破及审美特征,探索作曲家将朴实无华的民族性,与专业音乐创作中传统和现代作曲技法创造性有机相结合的途径,并总结其对我国交响音乐创作、尤其是民族化交响音乐的重要贡献及成就。

魏晓兰,女,1977年生,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音乐作品分析)博士,教授,现为四川音乐学院作曲家系教师。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分析学学会成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四川音乐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曲式学、音乐作品分析、评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四川省康巴安多嘉戎地区原生态藏族民歌音乐特征差异化比较研究》、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在当代四川合唱创作中的提炼与发展》、西南音乐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当代四川歌剧音乐创作研究》等项目,并参研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曾获四川省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二等奖、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

中文摘要Abstract凡例导论章马思聪交响音乐的曲式结构节规范化曲式第二节变体曲式第三节边缘曲式第二章马思聪交响音乐作品的体裁及套曲组织节马思聪交响音乐作品的体裁第二节马思聪交响音乐的套曲结构及特点第三节马思聪协奏曲的套曲结构及特点第四节马思聪交响组曲的套曲结构及特点第三章马思聪交响音乐作品的总体结构特征节对传统曲式中调性布局思维的继承、发展和突破第二节马思聪的个性化结构特征第四章《交响曲》创作技法研究节作品概观第二节创作构思第三节旋律语言的特点第四节和声语言的特点及使用特征第五节配器的手法及使用特征第六节对古典交响思维的继承与创新第五章《小提琴协奏曲》创作技法研究节作品概观第二节旋律语言的特点第三节和声语言的特点及使用特征第四节复调技术的使用特征第六章《欢喜组曲》创作技法研究节作品概观第二节旋律语言体现出的现代音乐风格特征第三节节奏、节拍体现的新特点第四节和声语言的特点及使用特征第五节“调式半音体系”技法的初步成形第七章《山林之歌》创作技法研究节作品概观第二节旋律语言的特点第三节和声语言的特点及使用特征第四节复调技术的使用特征第五节配器手法及使用特征第六节“调式半音体系”技法的全面升级第八章结论节马思聪交响音乐创作技法的发展与演进第二节对马思聪交响音乐创作的整体评价第三节马思聪交响音乐的创新性与艺术价值第四节本书局限性及后期研究的展望参考文献后记

马思聪作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集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于一身,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杰出的代表性人物。他一生共创作了七部交响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贯穿其音乐创作的各个时期,实际上反映了作曲家整个音乐创作风格的演变,因此,交响音乐不仅是马思聪进行艺术创新的重要实验领域,也是系统研究马思聪音乐创作思维和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马思聪的七部交响音乐作品(两部交响曲、两部管弦乐组曲及三部协奏曲)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在不同创作时期其交响音乐创作技术与风格演变的具体特征,力图通过对这两个层面的深入研究,来揭示作曲家在其各个时期交响音乐创作的新发展与新突破,进而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其技术发展与音乐风格演进的实质与审美特征。本书共分八章,分别从不同层面对马思聪的交响音乐的作曲技法与风格特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前三章分别涉及七部交响音乐作品各乐章的曲式结构、体裁形式、套曲组织结构及其总体结构特征,探究了马思聪交响音乐在结构组织形态方面的创作特征。马思聪交响音乐的结构虽都与西方传统古典曲式类型有较为紧密的联系,但其作品的组织结构又表现出诸多对传统古典曲式类型的发展与突破:对变体曲式结构、富有中西融合特色的奏鸣曲式调性布局思维、“单向”调性布局思维的运用,以及对古典曲式中调性布局思维的继承发展和突破、在局部结构的陈述及发展时呈现的特色、个性化结构处理方式、“一波三折”的结构布局思维的偏爱等,都为其交响音乐结构带来了极为多样化的结构组织特点。 第四章至第七章,对马思聪交响音乐中最具特色的四部作品进行了重点分析。通过对这四部作品中的音乐主题与旋律、和声、复调、配器,以及作为马思聪交响音乐创作核心技术的“调式半音体系”技法进行系统深入的剖析,阐明了其交响音乐创作的主要技术特征及风格特征。对于主题与旋律的分析,包括音阶素材、发展手法和对民歌与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以及主题与旋律由自然音向变音化音乐风格转换的途径;对于和声的分析,包括线性和声技术、多调式及多调性手法、旋律纵合性和声技术、四五度结构和声手法,以及作曲家在各阶段对传统功能和声的继承与突破;在对“调式半音体系”技法的分析中,论述了从该技法的发端到对其初步的使用,再由这种技术的基本成形直至创作中得到全面升华;对于复调技术的分析,涉及作品中所运用的支声复调、模仿复调、对比复调以及多调式半音体系复调结构;而配器方面,分析了其早期的“素描”配器风格特征及中晚期的“彩绘”风格特征等。第八章是本书的结论部分,是在上述各章分析的基础上对全书的归纳与总结,进一步阐述了马思聪民族化交响音乐风格的形成途径,并对其交响音乐创作核心技术“调式半音体系”技法做了整体性评价。马思聪的交响音乐创作将朴实无华的民族性,与专业音乐创作中传统和现代作曲技法进行了创造性的有机结合。在其创作之初,就不是对民间音乐素材简单的复制、罗列或编配,而是通过多样化、多层面的作曲技术手段,来实现具有民族特色的整体性交响化音乐创作。更可贵的是,在其交响音乐创作中不断地创新作曲技法,为实现民族单声音乐素材向多声专业音乐创作转化、自然音基础的民族音乐语言向具有半音化现代民族音乐风格转化而做出的努力,都使其交响音乐创作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民族音乐发展方面前所未有的、系统化的可贵探索与成就。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 9787513064620
条码 9787513064620
编者 魏晓兰
译者
出版年月 2018-03-01 00:00:00.0
开本 其他
装帧 平装
页数 296
字数 299
版次 1
印次 1
纸张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