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96192/23945006
 

人间失格+月亮和六便士(2册)

编号:
wx1201840078
销售价:
¥54.02
(市场价: ¥73.00)
赠送积分:
54
商品介绍

《人间失格》
《人间失格》被认为是日语文学不灭的经典,其在日销量至今已超过600万册。 太宰治在小说里毫无保留地展现了自己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态度,以看似冷静而制的笔调,书写生而为人的罪恶与人性之中的无可奈何,让身在迷惘和痛苦中的人拨开迷雾,看透人生。

《人间失格》
本书收录了太宰治的五部重要代表作,分别是《人间失格》《小丑之花》《奔跑吧,梅勒斯》《维庸之妻》Goodbye。 《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生前很后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一部颇具自传色彩的作品。小说主人公叶藏从小敏感多思,性格懦弱,虽生在富贵人家,却对周遭的环境和人充满恐惧。早年他离开家乡求学并初尝酒色,从此便沉溺其中,终其一生逃避他所惧怕的一切。
《月亮和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精)》的情节并不复杂,写的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很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人间失格》
太宰治,日本“无赖派”小说代表作家,其后期重要作品被评价为“昭和文学不灭的金字塔”,他本人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并列为日本战后文学的很好人物。
《月亮和六便士》
毛姆,(1874—1965),英国有名的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他的作品,特别是小说,取材广泛、洞悉人性,文笔质朴,脉络清晰,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跌宕有致,被誉为“很会讲故事的作家”,在各个阶层中都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他的作品被译成各国文字,不少小说还被搬上银幕。他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很受人欢迎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人生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刀锋》等。
苏福忠,知名翻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从事编辑工作30多年,编辑过《莎士比亚全集》、《伍尔夫文集》、《福斯特文集》等大型系列图书,也编辑过《守望灯塔》、《太阳来的十秒钟》等多种散本图书。译作有《红字》、《瓦尔登湖》、《一九八四》、《动物农场》、《月亮与六便士》、《爱德华庄园》、《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漫漫长路》等,著作有《译事余墨》、《编译曲直》、《席德这个小人儿》等。1991年获包玉刚基金会奖学金,到英国进修一年,2008年受爱尔兰文学署邀请,到爱尔兰进行交流、讲学。

《月亮和六便士》
《人间失格》
【注】本套装以商品标题及实物为准,因仓位不同可能会拆单发货,如有需要购买前可联系客服确认后再下单,谢谢!

《人间失格》
    靠前封手记 回首往事,人生中尽是耻辱。 普通人的生活对我来说,根本无从捉摸。我出生在东北的乡下,靠前次看到火车已经是年纪挺大的时候。我沿着火车站的天桥爬上又爬下,根本没意识到它是为了跨越铁轨而架设的,还以为那是为了让火车站像外国游乐场一样,为追求繁复、娱乐、新潮而建造的设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这么认为。在天桥爬上爬下,对我倒不如说是一种潇洒的游戏,我以为在铁道服务中,这就是很周到的服务之一。日后,我发现天桥不过是为了让旅客跨越铁轨而存在的纯实用性阶梯而已,顿时觉得索然无趣。 我小时候也在图画书上见过地下铁路,同样不认为那是为了实际需要而发明出来的,还以为是在地下坐车比在地面坐车有趣得多,才造出来供人游玩的。 我从小体弱多病,经常卧病在床。躺着的时候我细细想来,这些床单、枕套、被套,都是些无所谓的装饰品。到了将二十岁时,我才明白它们居然都相当实用。人的俭朴让我心情黯然,悲从中来。 我还从不知饥饿为何物。这并不是说我生养在不愁衣食住的家庭中,绝非这种愚蠢的话题。我是压根不明白“饥饿”是怎样的一种感觉。这说法或许有点古怪——就算我肚子空空如也,自己也意识不到。上小学和中学时,我从学校回到家,身边的人就七嘴八舌地问:“肚子饿了吧?我们都是过来人,放学回来的时候,肚子真是饿得受不了啊。来点甜纳豆怎么样?还有蜂蜜蛋糕和面包呢。”我天生会说恭维话,就嘟哝着“肚子好饿”,胡乱往嘴里送入十颗甜纳豆,可我一点都不理解饥饿感究竟为何物。 我的食量当然也不算小,可我不记得曾因为饥饿而进食。我吃他人所谓的珍馐美馔。我吃他人所谓的豪华大餐。别人家款待我的食物,就算强迫自己,我也会吃下去。因此,对年幼的我来说,很为痛苦的时刻就是自家的用餐时间。 在我乡下老家,一家十几个人会全员到齐,在两列菜肴前面对面排开。我很年幼,当然是坐在很下位。餐厅很是昏暗,吃午饭时,十几名家人只是沉默不语地进食,那场面总是令我汗毛直竖。我们是乡下的守旧家族,菜式也是固定的那几样,根本别指望有什么稀奇或是豪华的美食。我便越来越害怕用餐的时刻。我坐在那昏暗房间的很下位,像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一样,夹起一点点米饭往嘴边送,再塞进去。人为什么要吃三餐呢?每个人都一脸严肃地进食,简直就像是一种仪式。全家人每日三次在固定时刻聚集到昏暗的房间中,将膳食按序摆放,就算不想吃也必须低着头,无言地咀嚼着米粒。我甚至想过,这或许是在向飘游在家中的魂灵祈祷。 “不吃饭就会死”这种话在我听来,纯粹是恼人的恐吓。但这种迷信(不管过多久,我都坚信这是某种迷信)无时无刻不让我饱尝不安与恐惧。因为人不吃饭就会死,所以必须为此而工作,换来饭吃。没有比这种话更让我觉得难解与晦涩,更让我感到是威逼利诱的了。 换言之,直到现在,我对人的营生仍旧一无所知。我自身的幸福观念,与世间大众的幸福观念是有效背道而驰的,这让我感到惊惶不安。我因为这种不安而夜夜辗转、呻吟,甚至乎疯狂。我究竟是不是幸福的呢?我小时候,屡屡会有人说我是个至福之人,可我总觉得自己身处地狱。在我看来,说我是至福之人的那群家伙,才真叫安逸,让我望尘莫及。 假设我身上有十个灾祸的结晶,哪怕只把其中一个丢给旁人来背负,恐怕就足以要了旁人的性命吧。我甚至有过这种想法。 总之,我不明白。旁人所感到的痛苦是何种性质、程度,我根本无从捉摸。就是那种实用主义的痛苦,光靠吃饭就能解决的痛苦。或许那才是不错烈的痛苦,是几乎能将我那十重灾祸一扫而空的很凄惨的阿鼻地狱。对此我是真的不明白。即便如此,他们居然能不自杀,不发狂,谈论政党,不绝望,不屈服,继续与生活斗争。他们就不觉得痛苦吗?当个利己主义者,确信那是理所应当的,就能一次都不怀疑自己吗?那样倒是乐得轻松了。人全都是那样的吗?做到那种程度就能打满分了吗?我不明白……他们夜里能酣睡,清早能神清气爽吗?他们会做怎样的梦,走在路上都在想些什么呢?钱吗?怎么会呢,不光只有钱吧。我听别人说过,人是为吃饭而活着的,可从来没听说过人是为钱活着的。不,按照这个道理的话……不对,还是搞不懂……我越是思考,自己就越是糊涂混沌,仿佛唯独我一人是癫狂的,不安与恐惧不住地侵袭而来。我几乎无法与旁人对话。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该怎么说。 我想出的办法就是,假扮小丑。 那是我对人类很后的求爱。前地害怕人类,却不论如何都对人类依依不舍。而着假扮小丑这法子,勉强维持着自己与人类之间的联系。表面上,我不停地制造出笑容,而内心却是拼了命,抱着百折不挠的决心,在千钧一发间,汗流浃背地讨好他人。
《月亮和六便士》
    

《人间失格》
我曾见过那男人的三张照片。 张,大概可以说是他的幼年时代,十岁上下。照片上,那孩子被许多女人簇拥着(可以猜出是那孩子的姐妹,还有堂姐妹),身穿粗条纹的裙裤站在庭院的池塘边,脖子向左倾斜三十度左右,笑得很难看。当真难看吗?倒也不尽然。若是那些迟钝的人(也就是对美丑毫不关心的人)露出漠然的表情,敷衍地恭维一句“真是个可爱的小少爷”,也不见得有多么虚伪不堪。俗话说的“可爱劲”,在那孩子的笑容中,也并非丝毫不见踪影。可是,若是让对美丑有所讲究的人来瞧,或许看见照片眼就会不悦地嘀咕道“这小孩真讨厌”,接着像拂去一条毛虫一样,将照片丢得远远的。 这孩子的笑容,真是越看越让人不由得感到瘆人的阴森。那根本不是笑容。这孩子,丝毫没有一点笑意。他两手紧握成拳的站姿就说明了一切。人是不可能握紧了拳头还能笑出来的。是猴子,那是猴子的笑容。那只是让丑陋的皱纹都挤在一张脸上而已。照片上的表情实在古怪至极,又带着点下流,没来由地惹人生气,说是“皱脸鬼少爷”也不为过。我至今从未见过表情如此怪异的小孩。 第二张照片上的脸,变化却大得让人咋舌。是学生的模样。无法辨别是高中时期还是大学时期的照片,总而言之是个拥有惊人美貌的学生。而最不可思议的是,他身上没有一丝活人的气息。他身穿学生制服,胸前的口袋里露出白手帕,坐在一张藤椅上,跷着二郎腿,仍旧在笑着。这一次的笑脸并非满脸褶子的猴子笑,而是相当精致的微笑。不过这与人的笑容总有些差别。该说是不见气血呢,还是缺少了生命的厚重感呢?他身上没有一点此类事物的充盈之感,并非鸟儿那种轻灵,而是羽毛一样轻浮,就如同一张白纸在笑着。可以说,他从头到尾都让人觉得造作。称不上装腔作势,称不上举止轻佻,也称不上嬉皮笑脸。说是追赶时髦就更不沾边了。细细看来,这个俊美的学生身上,总让人感觉到一种鬼故事里才有的毛骨悚然之气。我从未见过如此怪异的俊美青年。 剩下的那张照片,是最为诡异的。我完全辨别不出他的年纪。他头上已经有些许白发,坐在一个肮脏不堪的房间角落(照片上清楚地看出,房间的墙壁已经有三处破损),双手凑在火盆边,这回倒是不笑了。他没有任何表情,好比保持着手朝火盆伸出的姿势,就这么自然死亡了一样。这张照片实在惹人厌恶,充满了不祥的气氛。诡异之处还不仅这点。照片上的那张脸,拍摄得倒是够大,我总算能细细端详他的面相了。额头平凡无奇,额角的皱纹、眉毛、眼睛也平凡无奇,连口鼻和下巴也一样。啊,这张脸上何止是没有表情,甚至不给人留下一点印象。因为脸上毫无特征。这么说吧,我看完照片一闭上眼睛,就已经忘记了这张脸。我能回想起房间的墙壁、小小的火盆,可这房间主人公的相貌,却一瞬间烟消云散,不论费多大劲都回想不起来。那是一张无法画成像的脸,也不可能画成一幅漫画。我睁开眼睛时,也并未产生“啊,我想起来了,原来长这样啊”的喜悦之情。说得极端一些,就算睁开眼睛再次注视照片,我也回想不出。它只让人极端不悦,焦躁不堪,视线不由得转向别处。 哪怕是所谓的“死相”,表情也会更丰富一点,至少让人印象深刻。就算是在人的身子上装一个马头,也未必有这么让人生厌。总而言之,任何人见了他,都会毫无来由地寒毛直竖,心里难受。如此怪异的男子面相,我的确从未见过。
《月亮和六便士》
译后记在英国的作家,甚至整个西方作家中,毛姆的小说一直排列在最引人入胜之列。若说阅读西方小说需要读到五十至一百页以后才能进入阅读角色,那么毛姆的小说只需读过二十页,读者就欲罢不能了。像他的著名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读者甚至完全可以当作福尔摩斯探案集来读。小说中的“我”是福尔摩斯,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兰德就是一个谜案。“我”在章里大发宏论,把斯特里兰德的谜案搞得吊人胃口,斯特里兰德由一个证券经纪人变身画家,无论他儿子写的传记还是评论家的乱评,都让人云山雾罩。接下来的几章写斯特里兰德太太热衷与文人墨客打交道,频频举办宴请沙龙,男主人首次露面,“我”只是见到一个“体格宽大,厚重,手大脚大身穿晚礼服,略显笨拙”的男人,还未来得及深入熟悉,紧接着这个一家之主就弃家出走了!伦敦上流社会一时热闹起来,流言盛传斯特里兰德是被某个茶庄的年轻女子勾走了。“我”受托去巴黎寻找斯特里兰德,侦破的结果大相径庭,斯特里兰德不仅没有被女子勾引,甚至极端厌恶女人的纠缠。他离家出走,只是因为他决意摆脱家庭的缧绁,改行学习画画。此时他已年届四十。“我”的侦探身份也因此由侦破斯特里兰德离家出走的原因而转变成了“我”对斯特里兰德的个人行为、性格和追求的侦察和探讨。斯特里兰德在巴黎待下来,“我”在好奇心驱使下五年后也到了巴黎。“我”发现斯特里兰德五年来在巴黎住廉价旅馆,生活简朴到埋汰,人潦倒到可怜,而“我”来巴黎却是驾轻就熟,还有老朋友斯特罗伊夫经常相聚,叙谈往日的美好记忆。斯特罗伊夫是一个画家,靠卖通俗画和安静本分的妻子布兰奇把日子过得温馨而小康。他对绘画十分在行,对经典大师顶礼膜拜,对新兴的现代派画派深表同情,有伯乐的眼光、赞美的态度。斯特里兰德看不起他的画,出言不逊,但他仍然把他看作天才,包容他、理解他。作为人,他真诚、坦率、热心快肠。斯特里兰德卖不出去画,他不仅帮助推销,还借钱给他;斯特里兰德得了重病,他叫上“我”一起把斯特里兰德弄到自己家里治疗、看护、将养。然而,斯特里兰德病刚好便反客为主,不仅在他家作画,还把他的爱妻拐到了手。斯特罗伊夫痛苦万分,又不忍心赶走斯特里兰德和爱妻,只好自己净身出户了。他以为过一段时间爱妻会回心转意,岂知斯特里兰德开始厌恶他的妻子布兰奇时,布兰奇喝草酸自杀,好端端一个家庭支离破碎了。斯特罗伊夫充当了一个农夫与蛇的故事中农夫的可悲角色,可他热爱天才,理解天才,因此原谅了斯特里兰德,形单影只地回了故乡荷兰,“我”因此感叹道:“没有谁知道他为什么到这里来,死后又到哪里去。”斯特里兰德似乎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他的画没有画商购买,参加画展不啻天方夜谭。“我”因为斯特里兰德毁坏了斯特罗伊夫的美好家庭,对他极端厌恶,不愿意和他来往。斯特里兰德特立独行,偏偏愿意和“我”交往,“我”对他渐渐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斯特里兰德拙于表达,但在夫妻关系或说男女关系上却自有理论:“情欲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获得快感的工具;我没有耐心满足她们的要求,充当什么配偶、伙伴和伴侣之类的角色”“男人的灵魂是漫游于宇宙最遥远的地域,女人却要把它弄进网罗里,罩得结结实实”“布兰奇不是因为我离开她而才去自杀的,而是因为她是一个愚蠢的失衡的女人”。“我”因此一步步捕捉到了一个热烈的饱受折磨的灵魂,感觉它瞄准了某种更伟大的东西,这是任何与肉体绑缚在一起的东西都无法企及的。斯特里兰德破天荒地让“我”看他的画作,“我”被他笨拙的绘画技巧着实吓了一跳,画面笨拙得像出自一个醉醺醺的马车夫之手。画的颜色在“我”看来出奇地死板,满眼都是残缺不全的符号,仿佛画家在混沌中摸索,灵魂因此极度痛苦。他画里的符号无法与同胞享受共同的价值,意义模糊,他的画注定卖不出去。斯特里兰德沦落成了巴黎街头的流浪汉,不得不在舍粥救济所和夜宿救济所里混日子,有一餐无一顿的,在举目无亲的巴黎街头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然而他潦倒却没有落魄,在绘画的道路上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香客,走向一座也许根本不存在的神坛。最终,他赶上了一艘开往南太平洋的轮船,来到了塔希提岛上。这时候,他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拧了一下,猛然间他感觉到了一阵欢欣的鼓舞,一种美妙的自由自在的感觉,一种找到家的感觉。他从英格兰逃到法国,就像一个四方楔子打进了一个圆窟窿里,怎么都是格格不入;但是,塔希提岛的“窟窿”不只有圆的,也不只有方的,而是各种各样的都有,无论你是什么样的楔子都能对上一个窟窿。他因为寻求内心的东西的劲头太大了,最后把他的世界的根基都动摇了。他只好一路逃窜,来到他可以自由自在生活的海岛。他作画的灵感如泉喷涌,模特儿遍地都是,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一个土著女子,认定“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他们隐居在莽林深处,他画画不知疲倦,后来得了麻风病依然作画不止,没有画布时他把整个木屋里的墙壁画满了。他的作品创造了一个绚丽的世界,气势磅礴,充满了肉欲和激情涌动;充满了原始的、可怕的、美丽的、污秽的场景;诡异而泛太思蒂的氛围,混沌初开的世界,人物是泥土,是亚当和夏娃……世人在这些画作面前终于屈服了,他在塔希提岛默默去世不到十年,他的画开始在巴黎走红,一幅画当初不值十个法郎,如今能卖到几万法郎。作为一部十几万字的小说,一个四十岁才学画画的证券经纪人,从现代文明社会步入原始的森林,祸害了三个女人,成了一个自成一格的画家,内容够丰富,人物够立体,故事够好看,情节够抓人,起码应该算是一部平均水准的长篇小说了。但是,果真如此,在盛产小说的英国,它恐怕还只有被淹没的命运。它如今依然很旺,仍然是很受欢迎的一部小说,是因为和一个名叫高更的法国画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只要高更的画作不死,这部小说想死也难。实际上,毛姆当初之所以决心参考高更的生平写这部小说,很可能就是受了高更那幅著名的画作的启示:《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小说的主人公斯特里兰德一生活动的轨迹仿佛就是在图解这幅画的题目,或者说这幅画的题目是毛姆写作这部小说的纲领。高更把这幅画看作“哲学作品”,还提醒观众应该从右向左阅读。画面上共有十三个人像。组四个人,一男两女一儿童,儿童代表生命的开端。第二组四个人,两男两女,其中最显眼的男子在摘果子,象征亚当和夏娃。第三组五个人,最远处一个是一偶像,老妇人代表生命的终结。另有狗、猫、鸟若干动物,植物,石头,水和天空等物。这无疑是表现混沌初开的世界。高更这幅画和毛姆小说的结尾相吻合,或说毛姆用文字再现了高更最后一幅力作,是毛姆的这部小说和高更的绘画最大的吻合之处。在高更的生活中,他画完这幅画后,便爬上附的一座小山的山头,服下了大量砒霜,却自杀未遂,大病一场。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兰德晚年患了麻风病,残肢断臂,几成一堆烂肉碎骨,惨死在小屋里。现实与虚构里的人物结局虽然不同,但是他们为了追求理想不惜生命的勇气是相通的。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等
ISBN 9787540488116
条码 9787540488116
编者 [日]太宰治
出版年月 2018-09-01 00:00:00.0
开本 其他
装帧 精装
页数 288
字数 148000
版次 1
印次 1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