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此书为著名德国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于1991年夏在慕尼黑大学举办的艺术系列讲座的讲稿,短小精悍,引人入胜。
为了回答“什么是德国艺术?”这一问题,作者梳理了从中世纪开始的德意志艺术史及其民族文化身份构建,尤其对二战之后德国艺术史学界的反思做了评述。书中认为,德国艺术的特殊性不在其风格,而在被赋予的身份重负——它映射了一个民族通过艺术寻求自我确证却屡遭挫败的精神史。
这是一次通过历史回顾所做出的艰难尝试,对全球艺术史研究中的身份政治反思颇具参考意义。
[德]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1935—2023),德国著名艺术史家,曾任汉堡大学、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大学艺术史教授,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以及法兰西学院欧洲主席。其研究涉及图像学、现代主义理论、媒体艺术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等,著有《艺术史的终结?》《脸的历史》《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等。
胡蔚,慕尼黑大学德语文学博士,辅修艺术史。任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博士生导师,洪堡基金会贝塞尔奖得主。研究方向为德语文学和思想史、德语抒情诗等,代表译著《德意志文学简史》《德语名诗100首》。
一、新问题,旧答案
二、寻找德意志风格——浪漫主义中的哥特式
三、艺术史学科中的德意志主题
四、德国对现代主义的抵抗
五、对德国表现主义的蔑视以及“堕落的艺术”
六、“西方”作为出路
七、两个德国的艺术
八、结语
参考文献
| 基本信息 |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367292 |
| 条码 | 9787301367292 |
| 编者 | (德)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 著 著 胡蔚 译 译 |
| 译者 | 胡蔚 |
| 出版年月 | 2025-10-01 00:00:00.0 |
| 开本 | 32开 |
| 装帧 | 精装 |
| 页数 | 124 |
| 字数 | 60000 |
| 版次 | 1 |
| 印次 | 1 |
| 纸张 | 一般胶版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