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礼教”是传统文化思想中治平天下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古的公私礼书都已渐趋成熟,但其行用效力却仅止于政治权力的拥有者,始终无法真正普及庶人。安史乱后国家社会的巨大变动,让公私礼仪文本出现重大变化:国家礼典受皇权深入的影响;私礼文本则在科举士人提升家族教养之考量下,竞相投入编撰。透过礼典与家礼之行用,“礼下庶人”的理想在形式上已经达成。此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正是儒士与君主之治国理想──“制礼以教天下”。本书即在勾勒公私礼书在唐、宋发展的样貌,及其转变之历史脉络与意义。
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自居,圣人亦以“礼教”作为治平天下之重要手段。纵使中古时期的公私礼书都已渐趋成熟,但其使用效力却仅止于政治权力的拥有者,始终无法真正普及庶人。安史之乱后国家社会的巨大变动,让公私礼仪文本出现重大变化:国家礼典因皇权的深入,使其教化功能渐失圣人礼教之原意;私礼文本则在科举士人提升家族教养之考虑下,而竞相投入编撰,其中尤以朱熹《家礼》为代表,元、明即将之纳入国家礼教规范。透过礼典与家礼之使用,“礼下庶人”的理想在形式上已经达成。此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正是儒士与君主之治国理想──“制礼以教天下”。本书即在勾勒公私礼书在唐、宋发展的样貌,及其转变之历史脉络与意义。
张文昌,台湾彰化人,1969年12月生,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唐宋史、礼仪史、法律史,以及古代东亚史。学术专著有《唐代礼典的编纂与传承──以《大唐开元礼》为中心》,研究论文有《〈唐律疏议〉与“三礼”》、《敬老优齿──试探唐代的优老措施》、《服制、亲属与国家──唐宋礼法之丧服规范》、《礼教下的亲情与恩义──传统人伦秩序与当代人际关系的教育思考》等。
第一章 序 论 /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1
第二节 研究史的回顾 / 3
第三节 研究课题的说明 / 34
第二章 唐代国家礼典之修撰 / 40
第一节 《大唐开元礼》:汉唐国家礼典传统之集成 / 40
第二节 《大唐郊祀录》:以变礼为特色之祀典 / 53
第三节 从《开元后礼》到《曲台新礼》:后开元时代的太常礼典 / 84
第四节 唐代礼典脉络下之私撰礼书 / 106
小 结 / 119
第三章 宋代国家礼典之修撰 / 122
第一节 《开宝通礼》:中古礼典传统之延续 / 122
第二节 《太常因革礼》:因革体例之新形态礼典 / 149
第三节 《政和五礼新仪》:礼下庶民的一代礼典 / 184
第四节 《中兴礼书》:寓意复兴之太常礼典 / 207
小 结 / 212
第四章 礼官与制礼机构的建置 / 215
第一节 太常礼官之专职化 / 215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礼典修撰机制 / 226
第三节 隋唐的礼典修撰机制:兼论礼仪使的出现及其职能的转变 / 235
第四节 两宋的礼典修撰机制:兼论两宋礼仪使的职能 / 264
小 结 / 282
第五章 唐宋礼典的性质 / 284
第一节 由贵族礼仪趋向庶民化:透过礼典礼目与内容之分析 / 284
第二节 礼典融入宗教因素:以国忌行香为例 / 307
第三节 礼典融入民俗因素:以寒食上墓为例 / 321
第四节 礼典为法制化的仪注集:从目录学之分析 / 330
第五节 唐宋国家礼典的行用及其限制 / 341
小 结 / 370
第六章 唐宋私礼之编纂与行用——《朱子家礼》典范地位的形成 / 373
第一节 中古时期家礼之发展与转变 / 373
第二节 中古书仪文本之形成与意义 / 403
第三节 宋代私礼发展与新礼学典范之蕴酿 / 412
第四节 《朱子家礼》行用之历史意义 / 431
小 结 / 441
第七章 结 论 / 443
附 录 / 449
征引书目 / 495
后 记 / 551
| 基本信息 | |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 ISBN | 9787522538877 |
| 条码 | 9787522538877 |
| 编者 | 张文昌 著 |
| 译者 | -- |
| 出版年月 | 2025-09-01 00:00:00.0 |
| 开本 | 16开 |
| 装帧 | 精装 |
| 页数 | 562 |
| 字数 | 480000 |
| 版次 | 1 |
| 印次 | 1 |
| 纸张 | 一般轻型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