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本书的研究视角较新,资料丰富,对于电影文化研究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
20世纪初,在追求社会变革、国族振兴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出现了明星文化,各行各业中的翘楚被时人称为明星。结合中国电影的发展可以发现,明星文化的出现早于本土电影明星的诞生。1920年代初,随着本土影片公司的陆续成立,第一批中国电影明星陆续进入国人视野。本书梳理了中国早期电影明星产生和衍变的过程,进而探讨明星在当时社会中所承担的文化角色。本书引入了“人格”这一概念,人格是指“个体内部的心理特质和机制的集合,具有组织性和相对持久性,它们影响到个体对心灵内部、物理和社会环境的适应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具体包括心理特征、身体特征、人际关系、社会作用、内在目标等内容。全书以“人格”为中心,广泛搜集、整理文本,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明星文化进行了梳理研究。通过研究可以看出,中国电影明星文化具有鲜明的“复调”性,即“政治-集体人格”与“世俗-个体人格”并存。表征人格是明星文化的核心内涵,而由政治-集体人格和世俗-个体人格所构成的“复调”人格是中国明星文化的重要特征。
游晓光,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理论及历史方向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曾主持2021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中外电影交流史研究(1896—1949)”、2020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背景下中国早期电影明星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等项目。《制造大众偶像——中国早期电影明星生产研究(1922—1937)》获2023“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论1920年代中国电影明星生产观念及流变——以职业为中心的考察》获“2020—2021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年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 基本信息 | |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ISBN | 9787100257862 |
| 条码 | 9787100257862 |
| 编者 | 游晓光 著 著 |
| 译者 | -- |
| 出版年月 | 2025-10-01 00:00:00.0 |
| 开本 | 其他 |
| 装帧 | 平装 |
| 页数 | 210 |
| 字数 | |
| 版次 | 1 |
| 印次 | |
| 纸张 | 80g胶版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