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本书主要梳理分析了青年马克思从1836年进入柏林大学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这12年期间的政治哲学发展脉络。围绕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双重生活”这条主线,探讨了马克思如何通过扬弃浪漫派反讽哲学和黑格尔思辨哲学来化解柏林大学时期所遭遇的“现实和应有”的对立;并进而分析了青年马克思包含着对黑格尔法哲学和对鲍威尔政治解放批判的政治哲学批判,从而将“双重生活”问题的理论根源和革命道路都植根于对市民社会的解剖;通过剖析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私有财产、异化劳动和利己主义“唯一者”的本质揭露,“双重生活”问题进一步下沉到生产力和社会交往形式之中。
徐娜,女,山东泰安人,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现为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广西社会科学》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 基本信息 | |
|---|---|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750105 |
| 条码 | 9787511750105 |
| 编者 | 徐娜 著 |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9-01 00:00:00.0 |
| 开本 | 其他 |
| 装帧 | 精装 |
| 页数 | |
| 字数 | |
| 版次 | 1 |
| 印次 | |
| 纸张 |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