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本书以不同的个案,从不同的角度,对新诗通向现代性道路的几个重要方面,即“文体”“翻译”和“新旧之争”三个问题作了探讨。
本书以中国有代表性的胡适、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梁宗岱、卞之琳等诗人和学者为个案,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新诗在其通往现代性之路上与“文体”的微观层面,即语调、音高、格律、诗节、句法、措辞、意象等方方面面的诗学问题。由“翻译”问题入手,该书考察了中国新诗作为一种新的文类的文体状况,并延伸到了对中国现当代争论不休的“新旧之争”问题的探讨。
陈太胜 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学理论和现代诗学研究,出版专著《梁宗岱与中国象征主义诗学》《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语言的幻象——后理论时代的文学研究》,诗集《在陌生人中旅行》等,译著《如何读诗》《文体问题——现代中国的文学社团和文学杂志(1911-1937)》等。
目 录一 中国新诗的现代性之路 001文 体 003翻 译 008新旧诗之争 009二 跨文化旅行中的原作与译作:胡适的译诗与新诗的发生 011从“骚体”到“新诗体” 012译诗与写作的三个阶段 022作为原作的译作 030三 高音与低音:郭沫若新诗中的两个面相 033高音的诗 033低音的诗 046“乱写”的诗与“天成”的诗 055诗与意识形态 058四 译名与诠释:闻一多格律诗的理论与写作 061“form”一词的翻译与格律诗理论 062格律诗理论的由来 065写作和翻译 068格律诗与自由诗问题 074五 徘徊于“抒情绪”与“叙事实”之间:徐志摩的新诗写作 077“抒情绪”的诗 078“叙事实”的诗 086翻译实践与哈代的影响 090新的可能性的终止 092六 从“唱”到“说”:戴望舒的1927年及其诗学意义 095从《雨巷》到《我底记忆》 095从“唱”的语调到“说”的语调 105译诗与写作的转变 113“前线诗人”的先锋意义 120七 从自由诗到格律诗再到填词:梁宗岱的诗学、翻译与写作 125新诗创造的纷歧路口:白话与格律 127翻译的格律化 138写作的格律化之途 143八 格律体的主张与实践:卞之琳的诗论、写作与翻译 153翻译与中国现代诗的关系 153半格律体与新格律体 156写作的技艺 158翻 译 167九 格律与语调问题:叶公超的现代格律诗理论与新旧诗之争 173新旧诗问题的提出 174两种不同的节奏 176新诗的格律 181新旧之争的解决与徐志摩评论 185表现思想的艺术 187十 形式与内容之辩:新旧诗之争中的废名诗学 191就“内容”谈新诗的依据及其与旧诗的区分 192从“形式”上看作为“自由诗”的新诗 197作为旧诗的“文艺复兴”的新诗 201不一样的新诗史地图 206作为现代文艺的新诗 209十一 中西传统与新诗的现代性 213旧版后记 225新版后记 229参考文献 231
| 基本信息 | |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76065046 |
| 条码 | 9787576065046 |
| 编者 | 陈太胜 著 |
| 译者 | -- |
| 出版年月 | 2025-10-01 00:00:00.0 |
| 开本 | 16开 |
| 装帧 | 平装 |
| 页数 | 234 |
| 字数 | 210000 |
| 版次 | 1 |
| 印次 | |
| 纸张 |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