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了解过去的中国社会,对我们今天的普通人来说,重要吗? 我们今天的文化、传统、习俗、审美等诸多方面,仍然深受过去长期形成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传统影响。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自在地活好当下。
而通常,我们了解的历史,多是王侯将相、知识精英、英雄豪杰,少了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则聚焦微历史,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会、风俗习惯、文人与教育、宗教信仰、法律与社会、宗族与家庭等等,让大家看到更细节的中国。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
上卷聚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人们为什么会“以貌取人”,服饰是如何反映阶层和社会变迁的?厨房里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有什么样的关系?古代的轿子、车、船有什么独特发展历程?从集市到城镇,这种流通与集散的网络是如何形成的?真实的“勾栏”“瓦舍”是我们以为的勾栏、瓦舍吗?古人为什么喜欢翻老黄历?“十里不同俗”,传统社区的人们是靠什么凝聚起来的?古代真的无“礼”寸步难行吗?
下卷则讲述家族、群体和法律。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宗族力量不容小觑,那宗族是一个使钱生钱的公司吗?在传统的儒家社会,法律的制定是从哪里出发的?传统社会的那些酷刑与刑具,是怎么发明出来的?除了庙堂,江湖上的三教九流、黑帮会社靠什么来管理?中国传统社会有“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文人们真的都“书画琴棋诗酒花”,诗意地栖居?
看历史就像看电影,我们会看到全景、中景,但更真实的情景可能来自近景与细节。我们只有把历史放在显微镜下,倾听普通人的声音,才能看到更鲜活、更有血有肉的历史,感受中国社会的烟火与温度。
目录
上卷:人、日常和文化
自序:观察中国社会的宏观和微观视野 7
导言:发现中国社会 12
第一章 人口,是资源还是负担? 16
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8
观察中国人口,从四川一个小乡场开始 19
人口多,到底是负担,还是资源? 23
南强北弱?历史上是从来如此吗? 27
我们的祖宗从哪里来? 34
人口大迁徙:《桃花源记》里的人都是从哪里来的? 35
“现无十世老成都”:四川人,你们来自哪里? 41
你家的家谱上记载了什么移民故事? 48
人口后面的大道理 53
四亿大关,人丁繁盛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影响? 54
太平天国:人口过剩的原因导致人口大量消亡的结果 60
古代中国的阶层是“开放的”,人们可以实现阶层的跨越 65
第二章 回到最根本的需求:衣食住行 72
衣:以貌取人? 74
服饰显示的等级和地位 74
不同朝代的“时装”是什么样的? 79
从旗袍到中山装:服饰的政治 84
食:舌尖后面的中国 89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厨房的必需品 89
从辣椒到番茄:没有外来作物的引进,我们的餐桌会非常乏味 94
烹饪术争奇斗艳 99
住:建筑的美学想象 103
田野、院落和茅草屋:农家的居住形态 103
骑楼、土楼和四合院:建筑的用途和风格 108
城墙是安全的保障 112
行:人们不再隔绝 115
桥梁:让连接成为可能 115
双脚行万里:从轿子、鸡公车到人力车 118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前现代的中国通讯 122
“客商”的旅行路线:物流的前世今生 126
第三章 农业是社会的根基 134
农国的生活 136
黑土地,黄土地:汗水浇灌的种植业 136
农村的先辈过着怎样的生活? 140
农民的经济学:懂得经营就能生存并发展 145
与天斗,与地斗 149
我们能够征服自然吗?还是生存环境的报复? 149
东方专制主义:治水与中国集权制度 154
如何面对自然灾害? 159
水:文明和生命之源 164
“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都江堰造就了人间天堂 164
血与泪的争水史 168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崇拜与江南水乡 172
第四章 从集市到城市 179
集市与交易 181
农民都有发达的生意头脑:去农村赶集 181
集散与流通:场、市集和城镇网络的形成 186
县官、士绅和圣谕:乡村的管理与控制 190
手艺人、小贩和商人 195
手艺人的表演:今天何处寻? 195
走街串巷的小贩:他们演奏了城市生活的交响乐 199
坐商和行商:商业文化丰富了城市景观 203
经济与娱乐 207
“人山人海地做生意”:庙会的经济和文化魅力 207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从“勾栏”“瓦肆”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 211
街坊邻居的纽带:城市认同从这里开始 215
市民的城市 219
“精明的城市人”:市民是很复杂的群体 219
从土地会到善堂:社会的管理不需要国家的介入 224
“公共领域”:这不是一个西方的概念 229
第五章 文化的隐藏密码 238
老黄历:神秘的权威 240
为什么要翻老黄历?因为日常生活没有了它还真不行 240
春天的初雷,惊醒了地下蛰虫 244
“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天时、地利、人和 248
娱乐与礼仪:融进文化血液 252
“斗巧争奇,渐趋淫邪”的地方戏:是改良,还是禁止? 252
爆竹对着赤膊的舞龙人身上发射:节日庆祝的快乐与痛苦 256
登基大典、万寿节和冰嬉:国家庆典为了什么? 260
一个礼治的社会:无礼寸步难行 264
婚礼:婚礼前母亲告诉女儿有关做妻子的一切,惟独不讲性 264
丧礼:传统的丧葬礼仪与其说是死亡仪式,不如说是生命的仪式 269
祭礼:“社”字就是把土地神化,即祭祀土地的祭礼 274
第六章 民众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282
“三里不同俗” 284
“洗三”、“晒衣”、“小填仓”:北方特有的风俗 284
“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从饮食延伸出的南方风俗 289
“你骑过的马随你去了,它会保佑你的灵魂”:多样性的少数民族风俗 294
人际关系:见证生活的每个维度 299
“嘿,吃了吗?”:看中国传统社会的街坊邻里 299
祭拜土地神:传统社区的人们是如何凝聚起来的? 304
“你大姨家的姑娘的婶子家的侄媳妇”跟你是什么关系? 308
日常生活空间:不可思议的茶馆 313
“江南十步杨柳,成都十步茶馆”:为什么人们需要那么多茶馆? 313
茶馆不仅仅是喝茶的地方,也是市民的“自由世界” 317
敷脸、理发、掏耳朵:还有什么行当茶馆里不能做呢? 321
物质文化的传承 325
家具家家有,历代各不同:从家具看中国物质文化的历史 325
苏东坡的玉带藏在镇江金山寺,后面有着古董收藏的故事 330
麻将牌小乾坤大:小小的麻将有大学问 335
第七章,信仰的无穷力量 342
佛在山中还是佛在心中? 344
“南朝四百八十寺”:佛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344
僧侣的世界:“奸道淫僧”还是“高僧论道”? 349
善男信女:一个人数最多但是松散的宗教群体 354
神秘的道山 358
神仙方术、官方宫观: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 358
驱鬼、炼丹、阴阳采补:道士所呈现的虚幻世界 363
讲 物质不灭:道教的哲学与科学 368
芸芸众生的信仰 372
招财进宝,日进斗金:财神的历史 372
世俗化的民间信仰:妈祖与灶王爷 377
镇百鬼、厌灾殃:泰山石敢当 381
宗教的冲突与融合 385
商人带来的信仰:回教在中国的传播轨迹 385
三教同源?:宗教冲突和融合 389
“上帝”是怎样降临神州大地的? 394
下卷:家、群体和法律 1
第八章, 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 7
不容小觑的宗族力量 10
宗法与国家:血缘关系是权力结构的基石 10
谁握有生杀大权:族权与父权 14
“绅为一邑之望,士为四民之首”:乡绅与绅权 18
宗族的管理也是一门学问 22
祭祀祖先、勤于耕读:族规与实施 23
宗族就是一个使钱生钱的“公司”? 28
族学:老祖宗为你提供奖学金的教育机构 33
家庭关系:映射出社会形态 38
父子:男人的世界 38
夫妻:社会的最小组织单元 43
兄弟:人格与行为 48
文学中的宗族角色 53
红楼遗梦:女性如何在传统宗族中生存 53
巴金小说中的大家族:新旧两代人的冲突 58
白鹿原上的恩断情仇:风雨飘摇中的宗族与国运的起伏兴衰 62
66
第九章,“法制”国家但不是“法治”国家 70
法律从何而起? 72
从儒法之争到法律的儒家化:法律的制定从何出发? 73
官员集行政权、司法权和监督权于一体:法律的编纂与施行 78
刑事是“重事”,民事是“细事”?:清代律法中的刑事与民事诉讼 82
体罚和酷刑 87
罪犯、衙役、州县官:违法就要受罚 88
手铐、脚镣、传染病:传统中国社会的监狱 93
五毒备尝,肢体不全:监牢中的私刑 98
文学中的法律 103
人情还是法律?:《儒林外史》中的“违法”现象 104
欲望的世界:从《金瓶梅》看中国古代法律中的犯罪问题 108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从《红楼梦》看中国古代的法律 112
经典中的三个“大案” 116
六月飘雪:窦娥的悲剧 116
由金钱引发的悲喜剧:十五贯 121
包龙图打坐开封府:铡美案 125
第十章,游离在社会边缘的人群 134
在社会上混,还是要靠实力 136
镖行天下:镖局 136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武术和门派 141
横行在波涛之上:海盗 146
挣扎在下层社会 151
秦淮八艳和八大胡同:是堕落还是风流? 151
“乞儿行好事,皇帝做媒人”:乞丐的传奇世界 156
前面是“笑傲江湖”,后面是血雨腥风:江湖游民 161
诱惑:金钱、鸦片和人口买卖 166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从赌博的历史看中国社会的变迁 166
吞云吐雾:鸦片使社会沉沦,家庭破碎 171
卖身为奴:他们何日能够再见天日? 175
第十一章,江湖和庙堂的对立 182
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 184
白莲教:正统下最大的“异端” 185
降神附体、扶清灭洋:义和拳的起源与发展 189
教门:邪教异端还是农民革命? 193
秘密会社的起源和发展 198
歃血为盟、反清复明:从天地会看中国秘密会党的形成 199
啯噜、《海底》和湘军:哥老会的形成和发展 203
袍哥是神秘世界 208
黑帮与民国政治 213
青红帮:青帮还是红帮? 214
黄金荣与杜月笙:青帮最后的黄金岁月与消亡 219
扶乩、敛财、称王:秘密道门 223
第十二章,道不尽、说不清的文人社会 230
现实当中的文人世界 231
教书先生是科举落第文人的一种职业选择 231
师爷: “佐人为治,势非得已” 236
巾帼奇才:中国历史上的才女 241
闲情雅致:诗、园林和琴棋书画 246
诗意的栖居:江南私家园林的文人生活 246
传统中国文人的“朋友圈”:文人之间的社交应酬 251
书画琴棋诗酒花:遥想传统文人的雅致世界 256
经典文学中的文人社会 260
《儒林外史》:讽刺笔触下的科举文人 260
从“三言二拍”看文人的生计和爱情 264
从《浮生六记》看文人的衣食住行 269
第十三章,艰难的上升之路 278
278
唯有读书高 280
科举制度:传统中国社会的“小升初、中考和高考” 280
金榜题名时:那些赶考的书生们 285
书生治国:科举制度能选出真正的人才吗? 290
书籍印刷文化 295
儒家经典和应试资料:书籍的制作和流行 295
大众读物:不同时代的畅销书都有啥? 300
印刷与贩卖:古人比我们更爱读书吗? 305
古代的教育机构 310
官学:国家投资教育是中国的传统 311
私学:民间力量办学超过了官方的投入 316
胸怀大志的书生不怕撒热血:东林书院、东林党和复社 321
教育的脱胎换骨 326
欧风美雨吹拂华夏:旧学的没落与新学的兴起 326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终结:从三从四德到女子学堂 330
废科举,兴学堂:中国亘古未有的大变局 335
第十四章,远离国家的社会自治 344
跨越地域,连接银钱 346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会馆 347
汇通天下:账局和票号 351
银元宝与孔方兄:钱庄 355
地方社会稳定的基石 360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堂与慈善事业 360
远亲不如近邻:传统社区组织 365
县官不如现管:里甲和保甲 370
组成团体,保护自己的利益 375
一切权力归农协:农会 375
商人的力量:商会 380
自由结社时代的来临:职业团体的博兴 385
进入政治舞台 390
劳工的政治觉醒:从行会、工会到工党 391
教育救国:中国文人的新使命 395
暗杀、牺牲和流亡:从维新到革命的政治派别发展 399
结论:怎样认识中国社会? 409
中国社会的演变:王朝更迭不是没有进步 410
中国社会的结构:集权的社会结构是不稳定的 417
中国社会的动力:强社会才是唯一出路 425
王笛,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澳门大学讲席教授。
曾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英文学术季刊《中国历史前沿》(FHC)共同主编、中国留美历史学会会长等。作品曾获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首届吕梁文学奖、中国会党史学会最佳著作奖等。
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史的研究。
代表著作有《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1950—2000)》《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社会史实证研究的方法转向》《那间街角的茶铺》《消失的古城》等。
| 基本信息 | |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ISBN | 9787521747614 |
| 条码 | 9787521747614 |
| 编者 | 王笛 著 著 |
| 译者 | -- |
| 出版年月 | 2022-10-01 00:00:00.0 |
| 开本 | 32开 |
| 装帧 | |
| 页数 | 888 |
| 字数 | 622 |
| 版次 | 1 |
| 印次 | |
| 纸张 | 一般胶版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