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是德奥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重要作曲家。他的创作风格既散发着古典主义的严谨气息,又充盈着浪漫主义的华美情感。勃拉姆斯的交响乐、室内乐、艺术歌曲等佳作在西方音乐史上有着非同凡响的地位。《f小调单簧管与钢琴奏鸣曲》(Op.120 No.1)是勃拉姆斯晚年创作的作品,也是他室内乐创作中的最后两首单簧管作品之一。
勃拉姆斯晚年已是享有盛名的作曲家,经常参加各种演出和庆典活动,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虽然勃拉姆斯的晚年生活十分富足,但是早年生活的动荡变故和晚年亲朋好友的相继离世,使他越发孤寂和感伤。1890年,57岁的勃拉姆斯完成了《F大调弦乐五重奏》(Op.88)后,便宣布封笔。1894年5月,勃拉姆斯在维也纳聆听了理查德·米尔菲尔德(Richard Muhlfeld,1856—1907)参与演奏的莫扎特单簧管五重奏音乐会。米尔菲尔德曾有着小提琴的演奏经验,这使得他的单簧管演奏风格和技巧有着一些弦乐的发音特色。米尔菲尔德优美独特的音色使得勃拉姆斯灵感涌现,同时勃拉姆斯与米尔菲尔德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这一年夏季,勃拉姆斯便创作出这首单簧管奏鸣曲,并于作品出版后,在扉页写下对米尔菲尔德的称赞与感谢。
在两首单簧管奏鸣曲问世后不久,勃拉姆斯便将两首单簧管奏鸣曲改编成中提琴版本——为了一位经常演他弦乐四重奏作品的朋友(这位朋友在其中担任中提琴手)。因为这两首单簧管奏鸣曲的灵感来源于米尔菲尔德,且米尔菲尔德的单簧管演奏糅合了弦乐音色处理的特色,所以勃拉姆斯很有可能已经考虑过用弦乐演奏的效果,并没有强行改编的痕迹。改编后的《f小调中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也是中提琴曲库中的经典之作。
到了20世纪60—70年代,在众多伟大的中提琴演奏家与音乐教育家的努力下,如莱昂内尔·特蒂斯(LionelTertis)、威廉·普利姆罗斯(William Primrose)、鲁道夫·巴塞尔(Rudolf Barshai)等人,中提琴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中提琴演奏家在演奏这首奏鸣曲时,采用最初单簧管版本的音区。一方面,高一个八度的单簧管版本,在听感上会更加鲜明,也会使一些旋律线条的衔接更加自然。另一方面,中提琴在演奏单簧管版本的音区时,可以模仿单簧管的音色、音乐处理。此外,习琴者在练习时也可以间接训练中提琴的演奏技术。本书选择以单簧管版本的谱面内容进行改编,对于中提琴版本中演奏效果更佳的部分乐句(如第一乐章开头),会选择维持中提琴版本的音区。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ISBN | 9787572037405 |
条码 | 9787572037405 |
编者 | 蓝汉成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8-01 00:00:00.0 |
开本 | 8开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
字数 | |
版次 | 1 |
印次 |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