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人类命运与地球绿色发展息息相关。面对传统发展范式难以为继,人类应该如何在困境中突围,并且找到一条全新道路?经过多年的反思,各国达成共识,绿色发展是一条必经之路。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走好这条绿色发展之路?首先,绿色发展要求绿色认知先行,看清前方道路。人类迫切需要以范式变更的视角来看待这一场发展转型升级的变革。其次,绿色发展要求“行稳”,重拾信心与坚守决心。人类在面对经济遭遇发展挫折的阶段性下行压力中,抵御旧日覆辙的阴影,坚守绿色发展的初心。最后,绿色发展要求“致远”,掌握正确的方法乃是事半功倍。尽管可能前方可能是短期压力骤然增加,旧有发展道路惯性强大,新道路红利尚未充分释放,甚至于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地球对人类集体理性的一次深刻考验,人类作为地球的领导者,将与世间万物共赴怎样的未来?这取决于我们的理性选择和坚实行动。
本书立足于对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深刻反思,从历史视野揭示了碳中和发展范式变革所具有的全面而深刻的转型意义,详细讨论了中国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复杂性、挑战和机遇。本书通过对中国在绿色发展中的政策框架、系统转型影响、技术路径、金融机制和国际合作策略的全面分析,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如何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努力转型为低碳经济体,力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本书从理论基础、制度保障、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到全球合作共赢等多个维度,对绿色发展新范式进行了系统阐释,特别强调通过政策激励、金融支持和技术进步来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实践指导价值,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应用价值。
朱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经济论坛(WEF)董事会董事和彼特逊国际经济研究院董事会董事。他还是“十五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网信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他同时是G20为全球公共服务融资高级别委员会委员,联合国经济和发展高级别咨询委员会委员。曾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和中国银行副行长,曾在世界银行工作,并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复旦大学讲授经济学。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硕士与博士学位、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和国际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复旦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伦敦政治经济学院I.G.Patel经济与政府事务教授,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主席,印度观察中心主任。曾担任英国国家学术院院长、欧洲复兴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英国财政部第二常务次官、英国首相非洲事务委员会政策与研究总监。他主导撰写了著名的《斯特恩气候变化经济学评估报告》,影响广泛。因对经济学、国际关系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杰出贡献被授予爵士勋章(2004)、“布伦特福德的斯特恩男爵”(Baron Stern of Brentford)终身贵族头衔(2007)以及荣誉同伴(Companion of Honour)勋章(2017)。斯特恩教授曾在牛津大学、华威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任教,并于2014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现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衡量经济表现与社会进步高级专家小组”联合主席以及罗斯福研究所的首席经济学家。于1979年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2001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曾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以及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2000年创立了“政策对话倡议”(Initiative for Policy Dialogue),并获得《时代》杂志评选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称号。斯蒂格利茨因其在非对称信息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而闻名,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收入分配、气候变化、公司治理、公共政策、宏观经济学与全球化。
刘世锦,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CPPCC)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以来致力于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主要涉及宏观经济、产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等领域。他是近年来一系列产生广泛影响的研究成果的直接领导者和主笔者,这些研究成果包括与世界银行联合进行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和《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等研究报告。参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五中全会报告的起草工作,是“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等,兼任若干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若干省市顾问。曾两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两次获得中国发展研究特等奖等奖项。
张永生,中国社会科学院(CASS)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他先后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曾在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联合国大学发展经济学研究院(UNU-WIDER)、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作过访问研究员。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色发展基础领域首席专家、发展部副部长、研究员(2005年)。出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特邀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从事生态文明、发展经济学、绿色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分工与专业化理论、中国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担任一些较有影响的政策报告的主笔,这些报告包括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绿色发展新时代:中国绿色转型205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银行联合报告《2030年的中国》支柱报告《抓住绿色发展的机遇》,其政策研究报告多次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绿色发展新范式
第一节? 全球碳中和开启新发展范式
第二节? 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三节? 碳中和:再创辉煌40年
第二章? 碳中和转型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全面政策框架
第一节? 碳中和转型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全面政策框架
第三章? 重塑中国的主要经济部门和系统
第一节? 重塑中国能源格局
第二节? 中国交通运输的低碳转型
第三节? 制造业绿色转型
第四节? 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城镇化
第五节? 重塑人与土地的关系
第六节? 消费模式的绿色转变
第四章? 碳中和的支撑体系
第一节? 碳中和的制度与机制设计
第二节? 构建世界领先的零碳金融宏观管理框架
第三节? 推动绿色技术的突破
第四节? 公平的碳中和转型
第五章? 全球气候治理:共享碳中和巨大红利
第一节? 全球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节? 全面参加全球碳中和议程,推动全球碳中和治理体系转变
第三节? 国际合作重点领域
第四节? 全球合作推动全球碳中和转型
第五节? 支持发展中国家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现绿色起飞
结? 语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中译出版社 |
ISBN | 9787500176367 |
条码 | 9787500176367 |
编者 | 朱民[英]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Stern)[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刘世锦张永生李俊峰[英]卡梅伦·赫本(CameronHepburn) 著 朱小兰 编 |
译者 | |
出版年月 | 2025-10-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60 |
字数 |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