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一、编写目的
从20世纪70年代后叶起,中国针灸已在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得到普遍传播,受到各国人民欢迎,成为世界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2010年,中医针灸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外,针灸实际上已成为中医的代名词。说到底,针灸和中医方药较大的不同,就是经络腧穴和针灸技术。目前在国内系统论述的经络腧穴和临床的书籍层出不穷,而专门全面系统论述中医针灸技术方法的大型著作却尚属阙如,这似与我国作为针灸发源地的地位不甚相称。有鉴于此,著者在《针刺手法一百种》《针灸手技学》《针刺手法百家集成》和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刺法灸法学》(新世纪第一、二版)、《中国针灸技术方法》(2013)等相关针灸技术专著的基础上,重订出版《中国针灸技术方法》(修订版)。相信会受到国内外中医药、针灸临床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师生和中医药爱好者的欢迎,并推动中国针灸技术的传播和国际交流。
二、主要内容
本书是全面系统深入论述中国针灸技术方法的学术专著,以200个古今针灸技法为目,系统介绍其发展源流(概述)、操作方法、临床应用、注意事项、医家经验、现代研究、文献摘要等;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分类合理,广集博采,古今合参,图文并茂;详述临床操作常规,突出说明技法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反映针灸技法的历史发展轨迹和现代针灸技术的应用水平;是中医针灸临床重要参考书,适合广大中医、针灸医师和中医药院校师生阅读使用。
三、编写特色
1内容丰富
本书以200个技术方法为目,系统介绍其发展源流(概述)、操作方法、临床应用、注意事项、医家经验、现代研究、文献摘要等内容。
(1)概述:包括定义、基本作用、发展源流、主要适用范围。
(2)方法:包括使用器具、操作方法及其步骤、技术要领等。
(3)临床应用:包括主要功用、适用范围、处方示例等。
(4)注意事项:包括禁忌和慎用的病症、部位、时机等。
(5)医家经验:各家针灸技术方法经验和临床体会,如郑魁山、张缙针刺手法等。
(6)文献摘要:包括古今文献。古代的以原文为主,引用有实际指导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原文,以便读者查阅。
需要指出的是,不强求每种具体的技术方法均包括上述6项内容。对呼吸补泻、徐疾补泻、烧山火和透天凉等内容,还设有“评述”项。
2体系完整
全书按六篇安排相关内容。
第一篇导论,论述中医理论和经络学说对针灸技法的指导意义和施用原则。更重要的是,针灸技术必须在中医理论和经络学说指导下应用,否则将会五花八门、一盘散沙。本书的导论,尤其对针灸临床八法、针灸治疗特色和针灸临床处方特点等提出具有一定学术建树的系统见解。
第二篇至第五篇,分别为针刺技术、灸法技术、微针刺法、腧穴特种刺激技术四大类。每一篇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内容,以各自体系完整为前提,而又在具体技术方法部分中,达到全书有相对统一的基本体例。如针刺技术和灸法技术,因其内容宏富,故设总论,以概述其分类、作用、源流、使用原则等;微针刺法必须先要介绍其微针取穴的系统;腧穴特种刺激技术则必须介绍器械设备内容等。
第六篇为附篇,包括针法和灸法的历史发展,以及藏医灸法、藏医烙熨法、蒙医灸法、蒙医放血法、壮医陶针法、壮医药线灸法等少数民族针灸技术。
3分类合理
如复式针刺补泻手法,按补泻或泻法的单纯组合、补法和泻法交互组合、补泻法与行气法组合3个部分进行分类。而腧穴特种刺激技术分电、磁、光波、药物等章节进行合理分类。又如天灸法实际上应属药物敷贴法一类,不过是因为会引起发疱,类同艾炷化脓灸,故宋代民间俗称天灸,致使诸书误列于灸法中,但它们既不用火又不用艾,放在灸法中有些不伦不类,所以本书将其放在“腧穴特种刺激技术”中表述,并在灸法总论中予以相应说明。如此分类较为合理,也便于检索阅读和应用。
4广集博采
广集古今针灸技法,尤其在医家经验和临床应用两项,博采诸家经验和临床成果,计古代一百家、现代二百家。如“医家经验”项,广集博采各家针灸技术方法经验和临床体会,如郑魁山、张缙针刺手法,周楣声自创灸具,予以介绍。取材以各家医案、老中医经验集及中医期刊论文等为主,务求有启发思路或有现代创新,确能提高临床疗效者。
5古今合参
在大多传统针灸技法中,均有针对性地介绍相应的历代医家和现代医家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尽量做到既有历史传承,又有现代发展,古今合参,并有深入研究和系统阐述。体现本书的实用性和历史性。
6图文并茂
不少针刺手法、艾灸技术、现代器械等内容,如用图画来表述和示意,常常会收到比单用文字表述更清晰的效果。为此本书将尽量采用图文并列对照的形式,以方便广大读者,使更多内容能较好地被理解和应用。
7检索便捷
书末附有主要参考书目、《黄帝内经》《难经》引用篇目以及4个索引,方便读者检索本书引用和汇集的内容。值得说明的是,针灸病症索引以含有取穴与操作技法者为主。
本次修订,在第六篇中,去除了针刺补泻、艾灸法现代研究,系统修改了第一章针法历史发展的内容。增加了包括程莘农、孙申田、李新吾、王居易、刘清国等现代针灸家的临床经验,并重点介绍了张缙手法,以及古代医家关于募刺、贯刺、刺筋、透穴、刺血等的内容,并加强了古代文献出处的检索引得。使本书实用性强、信息量大、启示度深等方面,更贴近广大读者需要。
陆寿康2025年5月
本书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述针灸技术方法,包括其发展源流、操作、临床应用,注意事项、医家经验、现代研究等内容;内容丰富、古今合参、图文并茂、检索便捷,详述操作常规,突出说明临床实际应用情况。首次提出针灸八种治疗大法,全面探讨针灸治疗特色和处方特点,内容详尽,分类合理,能够真实反映针灸技法的历史发展和现代应用水平。根据近年针灸操作技术的发展情况,本次重新修订,补充针灸操作的新技术、新内容,删减部分临床已不常用的技术。本书是中医针灸临床的重要参考书,适合广大中医、针灸医师和中医药院校师生阅读使用。
第一篇导论
第二节艾炷隔物灸
一、隔姜灸
二、隔蒜灸
三、隔盐灸
四、隔附子灸
五、隔药饼灸
第三章艾条灸
第一节艾条悬起灸
一、温和灸
二、回旋灸
三、雀啄灸
第二节艾条实按灸
一、雷火神针
二、太乙神针
三、药笔隔纸灸
第三节熏法和熨法
一、熏法
二、熨法
第四章大面积灸和保健灸
第一节大面积灸
一、长蛇灸
二、大灸
三、日光灸和熨灸
第二节保健灸
一、神阙灸
二、关元灸
三、气海灸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 | 9787521453935 |
条码 | 9787521453935 |
编者 | 陆寿康 著 |
译者 | |
出版年月 | 2025-09-01 00:00:00.0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
字数 | 964000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