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自中国新诗诞生至今,由新诗的所谓“音乐性”问题引发的困扰与求索,已经构成了一段头绪纷纭、错综复杂的问题史。本书将研究时段设定为1917年至1949年,要把握这一阶段的问题史中人们所作的有关努力的大致线索、总体面貌和既有成果,厘清诗歌音乐性的三个基本层次——乐曲音乐性、语言音乐性和广义音乐性——乃是必须的第一步。以此种共时性分析为基础,进而考察问题的历史,则可以发现,这段历史呈现出的面貌绝非单一线索的演进,也不是二元对立式的拉锯战,毋宁说这是一个立体的、多线并行的结构,分属诗歌音乐性三个层次的具体问题在这个结构里同时展开。
作者简介
张入云,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师。开设“中国新诗导读”“现代小说的叙事艺术”等课程,学术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文艺争鸣》《华文文学》《中国音乐》《诗探索》《扬子江诗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导言001
一、中国新诗面临的“音乐性”问题、与之相关的研究001
二、对诗歌音乐性的共时性分析005
三、问题的历史031
上编 草创:雏凤清于老凤声
第一章 自由与自然039
第一节 为自由诗/散文诗的辩护044
第二节 “自然二字也要点研究”054
第二章 “新诗也可以唱的”067
第三章 广义音乐性:诉诸心而不诉诸耳?077
第一节 广义音乐性观念的雏形078
第二节 郭沫若的内在韵律理论和节奏观082
第三节 理论主张与写作实践间的落差092
下编 建设:诗律学或做诗法
第一章 从白话到现代汉语105
第二章 探寻现代汉语的诗律学114
第一节 陆志韦:“有节奏的天籁才算是诗”114
第二节 《诗镌》的三员干将123
一、饶孟侃论新诗的音节125
二、闻一多的格律理论135
三、徐志摩的体制试验148
第三章 从“歌”到“诵”到“读”159
第一节 《新诗歌集》与《新诗歌》159
第二节 诗朗诵与读诗会173
第四章 纯诗化·散文化188
第一节 三个疑问188
第二节 智者戴望舒196
第三节 诗的散文美206
结语217
一、“替关于诗的事实寻出理由”217
二、奥尔甫斯仍在歌唱220
主要参考文献223
代后记229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ISBN | 9787533980160 |
条码 | 9787533980160 |
编者 | 张入云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9-01 00:00:00.0 |
开本 | 32开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30 |
字数 | 141 |
版次 | 1 |
印次 | |
纸张 | 78g胶版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