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本书将制度嵌入理论与社区发展理论相结合,把新经济社会学理论整合应用到乡村旅游社区发展的研究,构建乡村社区旅游包容性发展影响机制的分析框架;探究社区能力是如何通过社区认同来影响旅游包容性发展,以及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是如何嵌入并影响社区能力与旅游包容性发展的关系,丰富了旅游社区参与和制度变迁的研究理论。同时,本书分析了社区能力和制度嵌入的关系,为我国社区旅游包容性发展的实施路径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另外,本书的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旅游社区充分利用政策红利,破解社区能力不足的问题,促进旅游包容性发展;通过明确社区能力对旅游包容性发展的作用路径,为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机制优化提供实践指导。
本书基于社区发展理论、社区认同理论、制度嵌入理论和包容性发展理论,采用归纳推理法、规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乡村旅游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深入探析社区能力与旅游包容性发展的作用机制,以及社区认同和制度嵌入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本书运用SPSS、AMOS、MATLAB软件对社区能力、制度嵌入与旅游包容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社区能力、制度嵌入与旅游包容性发展的内在关系,以及社区居民、正式制度主体和非正式制度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上,本书将制度嵌入理论与社区发展理论结合,构建了社区能力、制度嵌入与旅游包容性发展的关系理论框架,从嵌入的视角来研究社区能力对旅游包容性发展的影响机制;整合了各变量的关系,弥补了现有研究中的不足,拓宽了社区旅游的研究领域。第二,研究内容上,一方面,本书阐明了制度嵌入在社区能力对旅游包容性发展关系中的非线性调节作用,而且不同的制度类型所发挥的作用不同。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社区旅游发展领域的制度作用机制研究。另一方面,本书将社区认同作为中介变量引入社区能力对旅游包容性发展的影响机制中,证实了社区认同在社区能力与旅游包容性发展的关系中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第三,研究方法上,一方面,本书构建了一套本土化的旅游包容性发展影响机制体系量表。在借鉴相关量表的基础上,本书结合中国语境和研究需要进行量表题项的增减以及描述方式的修正,并通过实证研究,编制了旅游包容性发展影响机制体系的量表,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范本。另一方面,本书创新性地运用博弈思维来剖析和演绎社区旅游包容性发展的影响要素关系。本书通过构建社区居民、正式制度主体和非正式制度主体的多元动态博弈系统,分析三方利益群体之间的行动策略变化,从而明晰了各方博弈主体的演化路径,为以后关于旅游相关利益主体的三方博弈演化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张洪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贵州黔兴高校智库联盟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产业经济。
第一章 绪论 / 1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一、 现实背景 / 1二、 理论背景 / 2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4一、 研究目的 / 4二、 研究意义 / 4第三节 研究内容 / 5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7一、 研究方法 / 7二、 技术路线 / 7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9第一节 包容性发展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9一、 包容性发展的内涵 / 9二、 包容性发展的特征 / 11三、 包容性发展的路径措施 / 12四、 旅游包容性发展 / 13第二节 制度嵌入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16一、 嵌入性的理论溯源 / 16二、 制度嵌入的内涵 / 17三、 制度嵌入的类型 / 17四、 制度嵌入的作用 / 18第三节 社区能力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0一、 社区能力的内涵 / 20二、 社区建设 / 21三、 社区营造 / 22四、 社区能力建设路径 / 22第四节 社区认同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3一、 社区认同理论 / 23二、 社区认同的内涵 / 24三、 社区认同的影响因素 / 24四、 社区认同的作用 / 25第五节 研究述评 / 26一、 现有研究的理论贡献 / 26二、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27本章小结 / 28第三章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概述 / 29第一节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 29一、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 29二、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典型实践 / 29第二节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 36一、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概况 / 36二、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演进路径 / 37三、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演进的影响因素 / 38第三节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 41一、 文化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 41二、 产业融合层次较低 / 43三、 生态环境负荷过重 / 45四、 专业人才较为匮乏 / 46本章小结 / 47第四章 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的影响机制 / 49第一节 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的地方实践 / 49一、 袁家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 / 49二、 郎德苗寨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 / 50第二节 社区能力对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的作用机制 / 51一、 社区能力与发展模式的兼容 / 51二、 精英带领和社区参与 / 51三、 文化资本和社区认同 / 52四、 发展模式的演变 / 52第三节 制度嵌入对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的作用机制 / 53一、 制度嵌入与发展模式的演变 / 53二、 政府支持和政策供给的作用 / 54三、 制度嵌入的调节作用 / 54第四节 社区旅游主体包容性发展的演化机制 / 58一、 制度嵌入与社区能力的演化博弈分析 / 58二、 制度嵌入与社区能力的模拟仿真分析 / 66本章小结 / 76第五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 / 77第一节 社区能力与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的关系 / 77第二节 社区能力与社区认同的关系 / 79第三节 社区认同与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的关系 / 80第四节 社区认同的中介作用 / 81第五节 制度嵌入的调节作用 / 82第六节 理论模型提出及研究假设汇总 / 83第七节 问卷设计及预调研 / 85一、 问卷设计 / 85二、 初始量表的设计与编制 / 87三、 问卷预调研及分析 / 93第八节 正式问卷形成 / 103本章小结 / 105第六章 社区能力对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 / 106第一节 正式调研的实施 / 106一、 调研对象的选择 / 106二、 调研的实施 / 107第二节 人口统计特征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 107一、 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 107二、 描述性统计分析 / 108第三节 效度分析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110一、 效度分析 / 110二、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120第四节 假设检验 / 121一、 社区能力与旅游包容性发展的关系检验 / 121二、 社区能力与社区认同的关系检验 / 122三、 社区认同与旅游包容性发展的关系检验 / 123四、 社区认同的中介效应分析 / 124五、 制度嵌入的调节效应分析 / 130第五节 结果分析与讨论 / 139一、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139二、 实证结果讨论 / 140本章小结 / 143第七章 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的路径设计 / 145第一节 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的基本原则 / 145一、 可持续发展原则 / 145二、 利益共享原则 / 146第二节 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的体系框架 / 146第三节 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的路径设计 / 149一、 村寨旅游开发 / 149二、 节事活动发展 / 151三、 数字文旅发展 / 152四、 文旅研学发展 / 153五、 文创商品开发 / 154本章小结 / 155第八章 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 156第一节 发挥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 / 156一、 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 156二、 突出乡村文化的差异性 / 157三、 形塑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 158第二节 完善旅游产业链条 / 159一、 多产业联动融合 / 159二、 优化调整收益分配结构 / 160第三节 优化村寨旅游环境 / 161一、 适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 161二、 增强当地民众的环保意识 / 162三、 引导市场主体加大环境投入 / 162第四节 注重专业人才培养 / 163一、 自主培养服务型旅游人才 / 163二、 积极从外部引进专业人才 / 163三、 深耕本土旅游人才培养 / 163四、 建立健全传统文化产品人才体系 / 164第五节 提升乡村旅游社区能力 / 164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164二、 加强对商业业态的控制 / 165三、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 165四、 构建村落利益共同体 / 166第六节 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 167一、 坚持旅游包容性发展理念 / 167二、 强化主体责任 / 167三、 加强制度的约束作用 / 168本章小结 / 169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170第一节 研究结论 / 170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 172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173参考文献 / 175附录 调查问卷 / 188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ISBN | 9787550465558 |
条码 | 9787550465558 |
编者 | 张洪昌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7-01 00:00:00.0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168 |
字数 | 224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