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本书旨在探讨1901年至1937年间现代学科转型背景下中国艺术史的跨门类书写问题,聚焦于该时段音乐、文学、美术等艺术门类集中涌现的第一代艺术史著作。这批艺术史著作需要面对传统知识体系六艺分科与四部分类向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转型的重新建构,以及中国古代思想资源和西方现代思潮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透过诸种艺术门类史著作之间的彼此参照和补充,可见出现代中国跨门类艺术史书写的初代风采。本书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组成。
蒋含韵,江苏南京人,艺术学博士。现供职于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在《当代文坛》《艺术百家》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文艺发展史与文艺高峰研究”“‘两个结合’与中国当代艺术理论创新研究”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并在第35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第22届国际美学大会、第26届哈佛大学东亚学会等国际会议发言。
目 录 绪 论 1 研究背景与选题界定 1 一、艺术史的本源 1 二、研究时段与对象 4 文献综述与研究思路 11 一、艺术史学的发展 11 二、中国艺术门类史研究概况 15 研究对象与目标 19 第一章 中国艺术史的起源问题 22 第一节“艺”与“术”的分合起伏 22 一、古代汉语艺与术 23 二、乐系统机制 25 三、文系统机制 29 第二节 文与绘画 33 一、书画同体与图字异源 33 二、作为新语的美术 37 三、美术被误译的意图 40 第三节 乐文同源说 50 一、以乐译art 50 二、由声及字,由文及乐 52 三、起源即正宗 55 第二章 中国艺术史的史料问题 60 第一节 中国艺术史与史料的渊源 60 一、历史书写的学科化 61 二、艺术新史料的科学基底 63 三、科学之力与艺术之力 67 第二节 史料意识的颠覆性 71 一、平民文学的史料观 71 二、跨门类的史料观 74 三、同情的史料观 77 第三节 史料对历史叙事塑造 80 一、通感的叙事 80 二、民众的叙事 84 三、民族共同体的叙事 90 第三章 中国艺术史的分期问题 98 第一节 日本制度史影响下的历史分期说 99 一、日本汉学家的三分法和四分法 99 二、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三分法和四分法 102 三、中国美术史著作中的三分法和四分法 106 第二节 进化论影响下的历史分期说 110 一、进化与退化的二选一 110 二、中国艺术史中的进化叙事 115 三、进化叙事的结构 117 第三节 西方艺术史影响下的的历史分期说 121 一、中国艺术界对“文艺复兴”的接受 121 二、“中国文艺复兴”历史取向的一体两面 127 三、占有中国艺术历史的时间:复数的文艺复兴 131 第四章 中国艺术史的主体问题 144 第一节 艺术史的受众 145 一、作为革命的艺术史 145 二、作为复兴的艺术史 148 三、作为情感教育的艺术史 154 第二节 艺术史家与艺术家 159 一、李朴园与整体艺术史 160 二、李朴园与唯物史观 164 三、艺术史的介入写作 167 第三节 中国艺术史的机制形成 173 一、美术学院与机制概念 173 二、国立中央大学艺术学科的体制化 179 第四节 中国艺术史的性格 189 一、中国还是艺术 189 二、史心治学 193 三、史心问渡:跨门类的回归 198 结 语 202 一、初代中国艺术史心的构造 202 二、中国艺术心灵的历史 204 三、当下的中国艺术史写作 207 参考文献 213 后 记 225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 | 9787214305978 |
条码 | 9787214305978 |
编者 | 蒋含韵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8-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简装 |
页数 | |
字数 | |
版次 | 1 |
印次 |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