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商务印书馆出版,旨在从规划的视角探讨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规律,推进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科的发展。此为《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第17卷第1期(总第43期),本期聚焦“生成式AI城市”。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时空智能等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与技术方法正经历深刻变革。AI技术不仅为解析城市生成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规划实践与教学范式的转型注入了新动能。本期探索AI技术影响城市空间生成、治理模式、专业教育及实施落地的路径,同时关注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风险与未来挑战。 本期共包括13篇学术文章和1篇书评。学术文章主体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AI大模型引发的城市规划设计范式重构,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城市空间形态——未来城市的流形方法”“国土空间规划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场景、技术路径与案例研究”等四篇文章;二是AI驱动的规划教育模式革新,包括“AIGC工具在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探索——以“城乡规划技术与信息”课程为例”等两篇文章;三是专业规则与数智技术的融合实践,包括“基于生成式算法探讨城市土地细分策略对街网形态的影响”“基于人群数字画像的中心区就业人群时空行为网络研究——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为例”等四篇文章。此外,本期学术文章还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健康城市等方面揭示城市空间本体对象的复杂性,包括“国土空间规划和治理体系中的主体功能区乡镇细化”“北京市国企存量用地更新历程和模式梳理及统筹更新探索”等三篇文章。 本期“书评”栏目中,杨宇振在“空间生产理论前传——列斐伏尔的《都市革命》释读”中重释了列斐伏尔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批判,强调都市革命对重构城市社会关系的理论意义,也为AI时代空间生产研究提供哲学思辨基础。 本期研究表明,AI技术正推动城市规划从“经验驱动”向“数据-知识协同驱动”跃迁,必须警惕技术工具化倾向。未来需深化三方面探索:其一,构建“领域知识+AI模型”的混合智能范式,增强规划大模型的可解释性与决策可靠性;其二,完善“技术应用-制度创新-伦理约束”协同机制,平衡效率与公平、创新与风险;其三,推动跨学科理论融合,以复杂系统思维重构城市认知框架,回应AI时代城市作为“生命体”的生成逻辑。
武廷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系系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人居环境科学学科卷人居分支主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参与“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等。著述《六朝建康规画》《中国近现代区域规划》《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规画:中国空间规划与人居营建》《藏春:元大都规画》等。杨滔,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字孪生城市、城市信息模型、数字化城市设计等,曾主持雄安新区BIM平台、苏州CIM平台、深圳既有建筑BIM等重大项目。刘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导,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研究和教学方向为城市设计、公共空间理论、历史保护、场地规划和住区规划。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ISBN | 9787100255486 |
条码 | 9787100255486 |
编者 | 武廷海 杨滔 刘宛 执行主编 著 |
译者 | |
出版年月 | 2025-06-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
字数 | |
版次 | 1 |
印次 |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