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1.汉学巨擘史景迁弟子、著名汉学家欧阳泰作品。
欧阳泰师承史景迁、帕克,擅长将微观叙事与宏观背景相结合、充分利用多语种档案史料,以及故事化的写作手法。本书是他的作品。
2.关注东西方的相遇与对话,反思“文化冲突论”。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历史,主导了人们对前现代中西方交流的近乎全部记忆。“文明标准”的碰撞,映射出“天朝上国”的骄傲自满,导致中英沟通一败涂地、马戛尔尼无功而返,最终走向了鸦片战争的深渊。由此,一代代历史学家将中西方外交看作“文化冲突”。
作者指出,清朝统治者比人们此前以为的更务实,思维也更国际化,他们与西洋人的关系遵循现实政治;西方的外交也远非人们普遍形容的那样“现代”,而是受外交实践的影响。沟通有赖于双方的尊重与努力,相较于对中国习俗一知半解且充满偏见的英国使团,荷兰使者对亚洲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尊重当地外交规范、设身处地从中国视角理解中国,开启了理解清廷、乃至理解中华文化的交流之窗。
3.通过欧洲使团成员的眼睛看到不一样的中国,为读者了解18世纪的中国打开一扇窗。
荷兰使团访华,一路上见闻的不同省份的语言、服饰、头饰、船只、行政管理形式与农业,让使团成员惊叹不已。这些异国旅客感受了中国的习俗,了解了蕴含智慧的实用技术,游历了绝美的风景,对中国的看法充满了超乎寻常的赞赏。
性格鲜明的人物、曲折坎坷的旅行和人与人的钩心斗角,作者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带领读者理解艰涩而宏观的学术理论。这些微小的细节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社会生活画面,帮助我们去想象18世纪中国的生活和社会,让死去的历史鲜活了起来。
4.第一视角的书写方式,比学术著作更生动,比小说更有趣,可读性极强,一秒入戏。
欧阳泰继承了史景迁“像写小说一样写历史”的著述方式。他像小说家一样构建场景、刻画人物心理、描绘细节、营造氛围,让历史人物“活”起来,让历史事件充满戏剧张力和情感冲击,极具叙事性和文学性,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临场感和亲密感。作者在写作时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现在时态,从史料中像变戏法似的捧出一个过去的世界。
在法国进军阿姆斯特丹的同时,在清朝即将走向战争的前夜,由醉心东亚历史文化的公司高管、八面玲珑的公司大班、通晓汉语的毒舌翻译一众人等组成的荷兰使团开始出访中国。使团从珠江启程,沿着梅关古道、章江和凶险的十八滩一路北上,从潮湿闷热的带山区到北风呼啸的华北平原,一小时又一小时、一天又一天,一段接一段的旅行,一个接一个的故事,充斥着人性的戏剧:驮着厨具、寝具和内衣的车落在后面,导致使团缺吃少穿,呈献给皇帝的礼物摔碎了,马匹累死了,脚夫也冻死了,这其中有各种令人烦恼、愤怒、感动和好笑的一波三折的际遇,也有使团成员的恐惧、忧虑、沮丧、幽默、震惊和困惑,还有狭隘的龃龉。
皇帝与亲贵的猜度、贩夫走卒的计较、使团成员的私人恩怨、清朝扑朔迷离的宫闱内斗、中央与地方的互相算计,以及弱肉强食的国际竞争,各种精彩细节相互交织。不管历史小白还是资深历史迷,都能一秒入戏。
5.作者精读中西文献,充分利用荷兰语、法语、西班牙语、中文和朝鲜语的日记、档案、诗歌、书信等史料记载,多角度还原历史。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无功而返,欧洲舆论一片哗然。不少欧洲人认为,清廷傲慢无礼,思想狭隘。然而,英国使团的失败并没有让所有欧洲国家裹足不前。179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恭贺乾隆皇帝登基六十周年为名,派遣使团来华庆祝,由此开启了前现代史上东西方关系中最有趣的插曲之一。
从广州到北京,荷兰使团在呼啸寒风的裹挟下爬过峭石林立的山路,在火把燃尽的黑暗里摸索着穿过深潭上没有护栏的小桥,上上下下穿过长江、淮河、黄河三条大河的分水岭,还要走过五个省的农村。脚夫们不堪劳苦四散而逃,荷兰人叫苦不迭,以至于到达京城时,各个都蓬头垢面、饿得半死。更要命的是,进献给乾隆皇帝的精美礼物被摔碎了。
不幸中的万幸是,荷兰使团总算及时赶到京城。乾隆皇帝迫不及待要在一年里最喜庆的时节款待他们。朝贺、听戏、看摔跤、观杂技、赏焰火,当然还有宫廷新年宴会,荷兰使团与皇帝共贺新春。除了观赏传统节目,荷兰人还与乾隆皇帝冰嬉共饮,甚至畅游了外国人原本不可能目睹的皇家园林。美不胜收的景致和令人惊叹的中国智慧,令荷兰使团对中国的看法充满超乎寻常的赞赏。
相较于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失败,荷兰使团大获成功,成为鸦片战争前最后一个被中国皇帝正式接见的欧洲外交使团。荷兰使团的出访一时间在欧洲引起广泛讨论。但与马戛尔尼使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795年荷兰使团访华的传奇经历在之后的几百年间被长期遗忘,甚至遭到曲解。
作者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发掘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被西方中心主义叙事遮蔽的丰富纹理,对传统的“文化冲突论”进行了反思。他指出,“文化冲突”叙事模式至今仍渗透在对中国和西方的理解之中,欧洲与中国的相遇并非都是灾难性的,与英国使团不同,荷兰使团对亚洲有深刻的了解,他们尊重地区外交准则,致力于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中国。
1795年荷兰使团的访华之旅为看待18世纪的中国和中西方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果决地突破“文化冲突”叙事,为理解18世纪的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欧阳泰(Tonio Andrade),美国汉学家,海外中国研究专家,埃默里大学东亚系主任、教授。耶鲁大学博士,师承汉学巨擘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欧洲史专家帕克(Geoffrey Parker)。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史视角下的中国史、东亚史、社会史以及殖民主义比较研究。尤其对中国军事史、中西交流史、明清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关系史等有深入研究。著有《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
序言 文化冲突?
第1 章 中 心
第2 章 中国迷
第3 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第4 章 三角洲
第5 章 广 州
第6 章 前路茫茫
第7 章 穿越御路:船行南方
第8 章 步入寒冬
第9 章 北 京
第10 章 冰 嬉
第11 章 备受荣宠的客人
第12 章 新 年
第13 章 紫光阁 考终命 游寺院
第14 章 圆明园
第15 章 上元节
第16 章 再见,北京
第17 章 取道北直隶和山东
第18 章 航向春天:走运河,下江南
第19 章 浙江和江西
第20 章 前途未卜
结语 备受争议的使团与中西方关系史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ISBN | 9787521777352 |
条码 | 9787521777352 |
编者 | 欧阳泰(TonioAndrade) 著 |
译者 | 张孝铎 |
出版年月 | 2025-09-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精装 |
页数 | 472 |
字数 | |
版次 | 1 |
印次 |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