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中国通史(全2册)》
中国史学四大家之一,“国学宗师”钱穆的导师,吕思勉写给每个中国人的国史入门书!
一部书读懂五千年中国历史,全方位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民族和文化史。
以民国初版为底本,全新精校注释,配上精美插图。图文并茂,全新精校典藏本。
独 家赠送中国历史文化全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一表串联34个王朝的政治与文化变迁。"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精装本。《中国哲学简史》出版后,许多读者建议出版精装本,这样更方便读者阅读和收藏。本书是根据作者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讲稿整理而成的,由涂又光依据美克米兰出版公司的版本翻译。本书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及有关问题,它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选材精当,文笔流畅,深入浅出,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作者对中国哲学史的见解、对哲学问题的思考,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本书在世界各地有数种译本,一直是各大学中国哲学史的教材,也是一本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光有世界影响。对当今的读者,同样不失为教益极大的文化经典。
《中国通史(全2册)》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写给大家的历史经典读物。本版为全新修订注释本,并插入相关历史图像。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文化史,包括婚姻、制度、阶级、刑法、衣食、宗教等十八个专题,深入浅出地勾勒了文化史的方方面面;下编政治史,细致地描写了历代政治的兴衰,纵横交错、首尾相顾,涉及的内容是二十世纪同类作品中门类最全、最多、最细的。作者视野开阔,对史实的评述、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平实中肯且发人深思,是学习中国历史的公认权威版本。初本38万字,本版修订注解增补12万字,共50万字,644页。汇成一套全面、准确的吕著中国通史。并且插入故宫博物院、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重点博物馆珍贵藏品影像,图文再现五千年历史的华彩。赠送中国历史文化全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一表串联34个王朝的政治与文化变迁。"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哲学家,教育家。早年留学美国,生前长期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有《冯友兰全集》行世。
《中国通史(全2册)》
吕思勉(1884—1957)
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1926年后长期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1951年后执教于华东师范大学。著有《白话本国史》《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历史研究法》《史学四种》《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通史(全2册)》
【注】本套装以商品标题及实物为准,因仓位不同可能会拆单发货,如有需要购买前可联系客服确认后再下单,谢谢!
《中国哲学简史》
照某些哲学家说,这是必须的。佛家就说,生就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图也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有些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这都是以为,欲得到ZUI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人世的哲学”。从人世的哲学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观点看,人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得很。
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人世的哲学。很难说这些人说的完全对了,或完全错了。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不能说这些人说错了,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孑L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的理想人格,也是人世的。中国哲学中所谓“圣人”,与佛教中所谓“佛”,以及耶教中所谓“圣者”,是不在一个范畴中的。从表面上看,儒家所谓“圣人”似乎尤其是如此。在古代,孔子以及儒家的人,被道家的人大加嘲笑,原因就在此。
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而已,中国哲学不是可以如此简单地了解的。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人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ZUI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P7-8
《中国通史(全2册)》
“知今日情势之所由成,则可以臆测将来,略定步趋之准则。”历史,究竟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究竟有什么用 处呢? 这个问题,在略知学问的人,都会毫不迟疑地作答道:历 史是前车之鉴。什么叫做前车之鉴呢?他们又会毫不迟疑地回答 道:昔人所为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失策,便当设法避 免,这就是所谓“法戒”。这话骤听似是,细想就知道不然。世 界上那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 之事为同罢了。远者且勿论,欧人东来以后,我们应付他的方 法,何尝不本于历史上的经验?其结果却是如何呢?然则历史是 无用了么?而不知往事,一意孤行的人,又未尝不败。然则究竟 如何是好呢? 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 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 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 而求理,无有是处,所以我们求学,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 事实。 要应付一件事情,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之 术,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 往不可。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子的一个人?譬如久于官场 的人,就有些官僚气;世代经商的人,就有些市侩气;向来读书 的人,就有些迂腐气。难道他是生来如此的么?无疑,是数十年 的作官、经商、读书养成的。然则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亦是如 此了。中国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欧洲?欧洲的社会,为什么不 同于日本?习焉不察,则不以为意,细加推考,自然知其原因极 为深远复杂了。然则往事如何好不研究呢?然而已往的事情多着 呢,安能尽记?社会上每天所发生的事情,报纸所记载的,奚啻 亿兆京垓a分之一。一天的报纸,业已不可遍览,何况积而至于 十年、百年、千年、万年呢?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等 |
ISBN | 9787553119489 |
条码 | 9787553119489 |
编者 | 吕思勉 著等 |
译者 | |
出版年月 | 2023-05-01 00:00:00.0 |
开本 | 32开 |
装帧 | 精装 |
页数 | 644 |
字数 | 500000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