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解读部分包含内、外两篇,各九篇文章。
内篇概括《道德经》的主要内容、老子的辩证法、老子的生态观、老子的政治哲学、老子的军事思想等。同时,用科学史的视角整理老子的自然科学发现和社会规律观察。提出了老子“道”的两个主体:水、人民群众。对立统一和群众史观是理解《道德经》的关键。
外篇从中国农耕文明历史进程的角度理解《道德经》,阐述三皇五帝等古圣先君的治世理念和管理经验,以及虞廷心传、天下为公等理念的历史传承。梳理道学、儒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差异,在崇尚和平、和谐方面的统一。
序 i
前 言 iii
《道德经》分章解读
第一章 常无常有 玄之又玄 1
第二章 有无相生 处无为事 3
第三章 虚心实腹 弱志强骨 5
第四章 挫锐解纷 和光同尘 7
第五章 圣人不仁 虚而守中 8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绵绵若存 9
第七章 天长地久 以不自生 10
第八章 上善若水 利物不争 11
第九章 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 13
第十章 爱民治国 能无为乎 14
第十一章 有以为利 无以为用 16
第十二章 色令目盲 为腹不目 18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 可寄天下 19
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 以御今有 21
第十五章 保道不盈 敝而新成 23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 归根复命 26
第十七章 悠兮贵言 百姓自然 28
第十八章 道废仁显 国昏臣忠 30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绝学无忧 32
第二十章 众人有以 我贵食母 33
第二十一章 孔德从道 以阅众甫 35
第二十二章 曲全枉直 抱一为式 36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合道同德 38
第二十四章 自见自是 物恶道弃 40
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天 道法自然 41
第二十六章 道者器重 轻躁失根 43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 贵师爱资 44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大制不割 46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无为无执 48
第三十章 兵强年凶 善果勿矜 49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 恬淡为上 50
第三十二章 道朴莫臣 知止不殆 51
第三十三章 自知自胜 知足不亡 52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 不自为大 53
第三十五章 执象不害 道淡不既 54
第三十六章 弱可胜强 废可复兴 55
第三十七章 万物自化 镇之以朴 56
第三十八章 大德随道 取实去华 57
第三十九章 贱为贵本 下为高基 58
第四十章 反者道动 弱为道用 60
第四十一章 闻道勤行 善贷且成 61
第四十二章 道生以和 强霸趋灭 62
第四十三章 柔以胜强 无为之益 64
第四十四章 知足知止 可以长久 65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清静以待 66
第四十六章 道利民生 嗜欲背道 67
第四十七章 循道之纪 不为而成 68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无事以正 69
第四十九章 民心为念 德信天下 70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摄生以道 71
第五十一章 道生德畜 尊道贵德 73
第五十二章 知子守母 用光归明 74
第五十三章 惟施是畏 盗夸非道 75
第五十四章 善建善抱 修身观众 76
第五十五章 赤子精和 物壮不道 78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和光同尘 79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无为自化 80
第五十八章 政闷民淳 方而不割 81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德厚固久 82
第六十章 治国烹鲜 其鬼不神 83
第六十一章 大国下流 以静为下 84
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 85
第六十三章 大小多少 圣人犹难 86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慎终如始 88
第六十五章 为道愚民 物反大顺 90
第六十六章 江海善下 言下身后 91
第六十七章 道大三宝 慈俭不先 92
第六十八章 为士不武 用人之力 94
第六十九章 用兵为客 轻敌丧宝 95
第七十章 知稀则贵 被褐怀玉 96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 病病不病 97
第七十二章 无狎无厌 自知自爱 98
第七十三章 勇敢则杀 天网恢恢 99
第七十四章 代大匠斫 稀不伤手 100
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 贤于贵生 102
第七十六章 坚强死徒 柔弱生徒 104
第七十七章 有余以奉 不欲见贤 105
第七十八章 受国之垢 受国不祥 106
第七十九章 执契不责 天道与善 108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有器不用 109
第八十一章 利而不害 为而不争 111
内 篇
概 论 115
老子之博物 129
道德论 169
圣人论 179
老子的辩证法 192
老子的生态观 203
老子的政治哲学 207
老子的军事思想 219
中华文明7000年 226
外 篇
道学、儒学之本末行世之别 233
为什么老子赞美水为上善 236
中国古代君王为什么屡被老子推崇 239
浅析“不尚贤”“愚民”“绝学无忧” 244
中国人为什么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有龙的精神 246
中华民族为什么一贯重视国家和谐、人类和平理念 249
中国的农耕文化 253
浅析虞廷心传 267
道德治世的文化传承 269
刘红晋,山东威海荣成人,英国利兹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近年来获聘于苏州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完美世界、科学出版社等;2024年入选四川文理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塔石人才”。
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安全专委会理事、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委会理事、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创新管理专委会青年委员。
刘昌永,山东威海荣成人,1967—1975.10从事农业生产,生产队社员到队长;1975.10—2010.7,荣成市税务局,曾获国家注册税务师、会计师认证。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南海出版公司 |
ISBN | 9787573510792 |
条码 | 9787573510792 |
编者 | 刘红晋,刘昌永著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7-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73 |
字数 | 190 |
版次 | 1 |
印次 | |
纸张 | 一般胶版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