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本书以沪剧现代戏剧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时期沪剧现代戏创作背景、创作理念、创作特色的把握,分析沪剧从新中国成立前“西装旗袍戏”时期到21世纪后沪剧创作演变的历史规律,提炼与总结各阶段的创作成就与弊端,梳理沪剧现代戏创作观念的发展轨迹,剖析创作实践中所面对的问题,为沪剧现代戏未来创作方向提供参考。
陶倩妮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青年教师
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博士
编剧作品多次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
主要编剧作品(含合作):
音乐剧《杨》《珍珑》《星图》
话剧《大江北望》《渔阳里的“大人物”》
电影《不肯去观音》等
序
前言
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前沪剧现代戏剧本创作简论
第一节沪剧现代戏萌芽
一、从山歌说唱到花鼓戏
二、易名"滩簧"
三、花鼓戏时期的剧目创作特点
第二节"申曲"时期——弹词戏的创作
一、"申曲改良"的首次提出
二、"申曲"时期在剧目与表演方面的变革
三、"弹词戏"的创作特点
第三节"西装旗袍戏"时期——从"幕表制"到剧本创作
一、"西装旗袍戏"的诞生与发展
二、剧本取代"幕表制":剧本创作观念的革新
三、"西装旗袍戏"的创作特点
小结
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十七年优秀沪剧现代戏剧本创作研究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沪剧现代戏创作背景概述
……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 | 9787208196308 |
条码 | 9787208196308 |
编者 | 陶倩妮 著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8-01 00:00:00.0 |
开本 | 32开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76 |
字数 | 227000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一般胶版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