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23945002/96192
 

流动的传统:一个西南乡村集市的转型与民俗生活变迁

编号:
wx1203792032
销售价:
¥74.76
(市场价: ¥89.00)
赠送积分:
75
数量:
   
商品介绍

乡村集市是解码乡土社会变迁的活态样本。本书走进武陵山深处的庆阳坝集市,捕捉廊道流动中的地方知识、族际互动中的情感网络、传统赓续中的时代节律,进而呈现集市与民俗生活的互嵌关系,揭示民众实践的深层活力。

谭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类学与世界民族、民俗学、海外民族志研究与集市研究。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初入集市:研究缘起及问题意识
第二节 了解集市:民俗学理解日常生活的新视野
一 集市:日常生活的实践框架
二 集市流动:超越二元对立的日常生活研究视野
三 集市转型:日常生活变迁研究的路径创新
第三节 走进集市:在庆阳坝集市的“赶场”之行
一 深度访谈法
二 参与观察法
三 文献分析法
第四节 再现集市:核心概念辨析
一 日常生活与民俗生活
二 庆阳坝、庆阳坝村与庆阳坝集市
三 集市与“赶场”
第二章 庆阳坝:廊道上的乡村集市
第一节 庆阳坝的地理位置
一 鄂西南:连接中原与西南的纽带
二 武陵民族走廊:沟壑中的文化沉积带
三 川盐古道:中国腹地的生命线
第二节 庆阳坝的自然生态
一 山间平坝:庆阳坝的地貌特征
二 “土多田少”:庆阳坝的生态情况
第三节 庆阳坝的历史文化语境
一 土家村落:施南土司与庆阳坝
二 从驿站到集市:庆阳坝集市的历史沿革
小结
第三章 集市与日常生活型构
第一节 集市经济模式与生活方式
一 经济体系与交换内容
二 生计传统与民众心理
第二节 集市空间布置与生活场域
一 凉亭古街:集市的交易场所
二 开放的边界:集市的市场区域
三 沿古街而居:庆阳坝的聚落形态
第三节 集市时间安排与生活节奏
一 协调性:集市周期的形成
二 稳定性:集市周期的变迁
三 节奏感:集期安排与日常生活
第四节 集市功能与公共秩序建构
一 各司其职:以公共空间为基础的集市功能
二 “有形的手”:“国家在场”视域下的贸易规则
三 约定俗成:“熟人社会”里的交易诗学
小结
第四章 集市贸易与地方民俗生成
第一节 物的交换:集市商品流通中民俗的稳定
一 以“盐”为基础的饮食民俗
二 以“棉”为原料的服饰民俗
三 以“竹”为核心的民具系统
四 以“茶”为载体的礼仪体系
第二节 文化的交流:集市中民俗的互动与涵化
一 杂糅的建筑风格
二 “大小传统”中的岁时节庆
三 采借的地方戏剧
四 混融的民间信仰
第三节 人群的交往:集市中的人际关系与情感网络
一 从移民到“本地人”的身份认同
二 “我们”与“乡下人”的社会结构
三 婚嫁观念影响下的集市婚姻圈
小结
第五章 集市转型与民俗生活变迁
第一节 生活方式当代变迁的背景及表现
一 盐棉贸易与古道式微
二 基础设施与流通之变
三 城镇化与生活变革
第二节 生活方式当代变迁对集市时空的影响
一 集市时间的延续与缩减
二 集市空间的腾挪与置换
第三节 集市功能的当代转型
一 从茶叶到“茶业”:集市经济模式的嬗变
二 从经济枢纽到文化符号:集市文化功能的异化
三 从“赶场”到“聚会”:集市实践意义的变迁
小结
第六章 集市转型中的民俗生活重构逻辑
第一节 集市转型中民俗生活重构的实践者
一 正式的政治权力代表
二 非正式的民间生活代表
三 交流互融中的“凝视者”
第二节 集市转型中民俗生活重构的实践过程
一 延续乡愁:古街建筑群的修复
二 找寻“乡根”:灵关庙的重建
三 展演民俗:地方戏曲的复兴
四 发明传统:“路烛节”的创造
第三节 集市转型中民俗生活重构的冲突与调适
一 冲突:在“现代性想象”与“留住乡愁”之间
二 博弈:“多面人”的纷争与联合
三 调适: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民俗旅游”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流动的结构:在集市与民俗之间
一 乡村集市与民俗生活的互嵌
二 廊道上集市民俗谱系的特征
第二节 流动的动力:在传承与焕新之间
一 集市民俗谱系的历史生成逻辑
二 集市民俗谱系的当代变迁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522750149
条码 9787522750149
编者 谭萌 著
译者 --
出版年月 2025-04-01 00:00:00.0
开本 其他
装帧 平装
页数 240
字数 260
版次 1
印次 1
纸张 一般胶版纸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