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本书以新时期以来家庭伦理电影中的父子关系为研究对象, 以时间为参考, 在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进行梳理和观照的基础上, 考察和总结从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家庭伦理电影中父子关系的嬗变。本文认为, 在八十年代集体主义、理想主义还是主要社会意识形态的时期, 家庭伦理电影中父权对于子辈具有重要的规训作用, 子辈对于父辈的情感往往指向社会, 呈现出“有父”之父权统治的强势在场; 九十年代的中国承接着二十世纪的多种社会思想转化, 家庭伦理电影在父子关系的处理上呈现出了“审父”意识, 是对父性文明的一种知性的艺术沉思。
刘丽菲(1990-),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聊城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关注影视艺术理论、中国电影的相关研究,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概念的界定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四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五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第一章 有父:父权统治的强势在场(1979-1990)
第一节 意识形态化的父亲:象征的政治话语
一是与非:一种精神救赎
二 家与国:一种道路的选择
第二节 乡土父亲:“沉默的国民灵魂”
一 “恋土”与“离土”:一种现实关注
二 旧家与新人:一种文化反思
第三节 被“弑”的父亲:秩序内的反秩序革命
第二章 审父:从“父之名”到“父之实”审视的两难(1991-2000)
第一节 作为“历史的中间物”的父亲:父性文明的历史记忆
一 对传统文化的怀旧
二 权力的让渡:“情”与“理”的矛盾
第二节 作为“现实中平凡个体”的父亲:父亲形象的伦理诉求
一 放弃“身份”的父亲:一种权威的消解
二 被嘲弄的父亲:个人主义话语的表达
第三节 《阙里人家》:父性权威与人伦情感的对话
第三章 无父:伦理视角下的现实镜像(2001-2010)
第一节 蒙昧殉道的父亲:价值断裂的荒诞寓言
第二节 漫画化的父亲:批评话语的暧昧书写
一 离父:子代挣脱伦理束缚的呐喊
二 缺父:被异化的社会困境
第三节 平民化的父亲:人伦亲情的真切观照
第四章 寻父:对父性回归的呼唤(2010年至今)
第一节 我们“做”父亲:“青春片”视角下确立自我的需求
第二节 被褒扬的父亲:巨人影子与意义生产
一 “进步了”的父亲:对凡俗之父的温情注视
二 英雄父亲:父子秩序的想象性回归
结语
附录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父子伦理影片中的国家形象建构
一 孝为仁本:讴歌父慈子孝的传统中国形象
二 冉升的子辈:立身行道的进步中国形象
三 以父之名:柔性建构国家形象的一种可能
结语
附录二 理想父性的退隐:中国家庭伦理片中的父子关系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嬗变
一 以“孝”为中心:早期家庭伦理片中的传统父子关系原型
二 理想父性的认同危机:从“道德感化”到“社会/政治伦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 | 9787522751757 |
条码 | 9787522751757 |
编者 | 刘丽菲著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7-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24 |
字数 | 218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