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法律认同的特点决定了人们对于现行法律制度是否能够体现社会多元品质的主观判断并非可以一蹴而就,其生成需要认同主体按照特定的结构组合方式将法律认知、法律情感和法律评价进行有机综合,从而实现将外化的法律制度内化为人们的“内在观点”和生存样式。此时,人们便可在这种内在情感的指引下,逐渐弥合由于彼此之间旧有的法律意识差异所形成的裂痕,在保障法律制度良好运行的同时,重拾民众长期以来存在的法律认同传统,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的前提下,从国家发展的宏观角度和权利保护的微观角度出发,以法治的思维予以运用。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推动法治的实现。
目 录 引言 法律认同的当代思索 一、本书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及理论创新 三、研究方法的说明 四、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一章 法律认同的基础理论 一、静态层面的法律认同 (一)法律认同的概念界定 1认同的词源与释义 2“内在观点”与“外在观点” (二)法律认同的内核剖析 1法律认同的内涵 2法律认同的特点 二、动态层面的法律认同 (一)法律认同的内生机制 1法律知识的获取 2内心评价的形成 3法律情感的培养 4法律认同的产生 (二)法律认同的实践价值 1法律正常运行的首要条件 2法律权威确立的先决条件 3法制走向法治的必要条件第二章 法律认同的历史缘起 一、律法与情感的互融 (一)法自“天”出 1神权政治下的法律 2神灵的悄然隐身 (二)“礼法合一”与法的认同 1“天”“德”“礼”的转化 2“情”“理”“法”的三位一体 二、国法与家规的混同 (一)“家国同构” 1“家国合一” 2“政”与“教”的混同 (二)“家国一体”与法的认同 1臣民意识 2“父母官”与乡绅 三、法律与实效的亲和 (一)实用理性 1“报应”文化 2农耕经济 (二)实用理性与法的认同 1“崇实”与“尚行” 2实用理性的法律第三章 法律认同的现实困惑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论争 (一)儒家意识形态共同体的演化 1儒家意识形态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2儒家意识形态共同体的解体和重构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冲击 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 2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冲击 二、多元法律文化的博弈 (一)“西化”精英的水土不服 1法律精英的“西化” 2谁的法律? (二)“他者”眼光的乡土遭遇 1大小传统的现代疏离 2被重新“阐述”的法律 三、传统实用理性的异化 (一)“实用理性”的铁笼 1实用理性的异化 2“迎法下乡”的出现 (二)“无需法律的秩序” 1“用不起”“不会用”也“不想用”的法律 2规避法律、私力救济与“弱者的武器”第四章 法律认同的重拾路径 一、法律认同重拾的制度基础 (一)解构现代法律的“真相” 1碎片化的法律认知带来“想象的法律” 2基于“法律的想象”产生的“偏见” (二)建构融合“想象”的法律 1宏观层面上民族伦理性的尊重 2微观层面下“地方性知识”的纳入 二、法律认同重拾的行动逻辑 (一)理性对待“众声喧哗” 1“众声喧哗”不是民意 2商谈“可接受”的法律 (二)实现表达与实践的统一 1正视法律表达与司法实践的脱节 2适用法治思维理性开展法律解释结语 法律认同的当代传承参考文献附录一 关于“规范人民法院司法行为”的调查问卷附录二 关于“规范基层法院在审判过程中使用方言”的调查问卷后 记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法律出版社 |
ISBN | 9787524403524 |
条码 | 9787524403524 |
编者 | 林坤著 著 |
译者 | |
出版年月 | 2025-06-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34 |
字数 | 201000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