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专业混音师的修炼手册
刘韧、张步若一线混音师倾力撰写
一本专业、系统的中文原创混音指南
陶经、李小沛、娄炜、李岳松、赵靖五大行业专业人士联袂力荐!
帮助学习者摆脱"盲目使用工具"的困境,建立科学的混音思维体系
思维重于技术:不追求参数堆砌,专注培养"如何思考混音"的能力
艺术与技术平衡:强调"音乐是为人类服务"的本质,避免过度技术化而丧失音乐感染力
行业前沿覆盖:包含空间音频、AI与混音等新兴领域,保持内容前瞻性
四大部分渐进式设计:概念与监听、工具与训练、思维与工艺、经验与漫谈
第8章配套分轨文件+教学视频,教你做出专业级作品
“当你的混音思维发生优化与改变时,你的作品也将随之蜕变。”
“音乐是为‘人’而创作和聆听的,混音师需避免过度沉迷于设备和技术之中”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现代音乐混音制作的思维方式、相关知识和训练方法。
全书共12章,系统地论述了音乐混音的基本概念、混音监听理念与监听环境的搭建、音频工作站的概念、音频效果器的介绍与应用、混音听觉的培养与训练方法、混音的准备工作、混音的制作思路与方法,并且包含了多部优秀混音作品的分析、实际混音案例的拆解。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混音,作为拓展内容本书还讲解了与音乐混音高度相关的母带处理基本概念与方法,以及空间音频音乐混音的基本概念与方法。最后,本书还收录了笔者作为一线混音师多年总结出的实际工作经验与实用建议,阐述了混音师的成长经历与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探讨了混音师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为读者的混音学习与职业发展提供方向。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录音艺术、音乐制作、音响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音乐混音师与制作人等相关从业人员学习使用,还可作为音频工程师自学和培训的参考资料。此外,本书对于从事音频技术、音响创作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 一部分 概念与监听
第 1章 混音概述 2
1.1 混音师的角色阐述与价值 2
1.1.1 现代音乐制作流程简述 2
1.1.2 混音师的形象比喻 4
1.1.3 混音师的艺术使命 5
1.1.4 音乐情感的再创作与升华 5
1.1.5 为什么早期很少出现“混音师” 6
1.1.6 混音师不是工具人 6
1.2 完成优秀混音的意义 7
1.2.1 技术层面的精确处理 7
1.2.2 艺术层面的情感表达 7
1.2.3 市场层面的商业价值 8
1.2.4 区分:优秀的混音与好听的歌 8
1.3 混音师的职业素养 8
1.3.1 混音师需要具备的素质 9
1.3.2 混音师的自我挑战 9
1.4 制作人与混音师的关系 10
1.4.1 角色分工 10
1.4.2 制作人和混音师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11
1.5 混音中的艺术与风格 11
1.5.1 艺术性表达与风格化表达 12
1.5.2 混音师的风格 12
1.6 本章小结 14
第 2章 监听 15
2.1 监听方式的选择:音箱与耳机 15
2.1.1 声场的呈现 16
2.1.2 低频的反馈 16
2.1.3 环境的影响 17
2.1.4 监听方式的选择建议 18
2.2 监听音箱的类型 18
2.2.1 无源音箱和有源音箱 18
2.2.2 两分频音箱和三分频音箱 19
2.2.3 远场音箱和近场音箱 19
2.2.4 同轴音箱 21
2.2.5 参考监听音箱 21
2.3 小房间中的音箱监听优化方案 23
2.3.1 选择尺寸合适的监听音箱 24
2.3.2 调整音箱的摆放位置 24
2.3.3 墙面声学处理与音箱校准 27
2.4 监听耳机的选择与校准 29
2.4.1 开放式和封闭式耳机 29
2.4.2 耳机阻抗 29
2.4.3 耳机的校准 30
2.5 监听习惯 31
2.5.1 监听音量的选择 31
2.5.2 检查混音的方式 33
2.5.3 使用参考音轨(Reference Track) 35
2.5.4 休息一下 36
2.6 本章小结 36
第二部分 工具与训练
第3章 数字音频工作站与效果器 38
3.1 模拟录音系统与DAW 38
3.1.1 模拟时代的录音系统 38
3.1.2 模拟录音系统的特性与影响 39
3.1.3 DAW 40
3.1.4 推子(Fader) 42
3.1.5 声像电位器 44
3.1.6 音频电平表 47
3.2 频域类型效果器 49
3.2.1 均衡器的基础原理 49
3.2.2 均衡器的核心参数 50
3.2.3 均衡器的基本类型 53
3.2.4 均衡器的应用场景 54
3.2.5 均衡器的使用建议 55
3.2.6 均衡器的创意应用 56
3.2.7 常见的均衡器插件 56
3.2.8 线性均衡器(Linear Equalizer) 59
3.2.9 几种处理模式 60
3.3 动态类型效果器 61
3.3.1 动态处理的基础概念 62
3.3.2 压缩器(Compressor) 63
3.3.3 限制器(Limiter) 64
3.3.4 扩展器(Expander) 65
3.3.5 门限(Gate) 65
3.3.6 多段压缩器(Multiband Compressor) 67
3.3.7 模拟压缩器的类型 67
3.3.8 动态处理技巧:侧链压缩(Side-chain Compression) 73
3.3.9 动态处理技巧:平行压缩(Parallel Compression) 74
3.3.10 瞬态塑形(Transient Shaping) 76
3.3.11 向下压缩(Downward Compression)和向上压缩(Upward Compression) 78
3.4 时域空间类型效果器 79
3.4.1 混响(Reverb) 80
3.4.2 延时(Delay) 86
3.4.3 小结 91
3.5 调制/饱和/失真类型效果器 91
3.5.1 调制效果器(Modulation) 91
3.5.2 饱和效果器(Saturation) 93
3.5.3 失真效果器(Distortion) 96
3.6 其他 98
3.6.1 Multi-Mono和Stereo类型的插件 98
3.6.2 M/S EQ 98
3.7 本章小结 99
第4章 混音训练 100
4.1 审美培养 100
4.1.1 审美积累 100
4.1.2 混音师的审美培养 101
4.2 混音习惯培养 103
4.3 听音训练 104
4.3.1 频率敏感度训练 105
4.3.2 音量敏感度训练 108
4.3.3 声像敏感度训练 109
4.3.4 动态聆听练习 109
4.3.5 声场聆听练习 112
4.3.6 混音特性聆听练习 115
4.4 混音训练1:双工程练习法 115
4.5 混音训练2:模仿练习 117
4.6 本章小结 118
第三部分 混音思维与制作工艺
第5章 混音的准备工作 120
5.1 素材整理与工程搭建 120
5.1.1 新建工程 120
5.1.2 素材的整理与分类 121
5.1.3 信号路由 126
5.1.4 混音工程中的标记 129
5.1.5 增益结构(Gain Structure) 130
5.2 修正素材的问题 131
5.2.1 音准(Pitch) 131
5.2.2 节奏(Timing),相位(Phase)与瑕疵 136
5.2.3 降噪 142
5.3 意识上的准备 144
5.4 本章小结 145
第6章 混音思维 146
6.1 明确目标:参考音轨 146
6.1.1 混音中参考音轨的作用 146
6.1.2 使用方法 147
6.1.3 建立自己的混音参考曲目库 148
6.2 混音流程与思维方式 149
6.2.1 目标和任务 149
6.2.2 构建平衡 151
6.2.3 混音模板 152
6.3 基础构建与混音规划 154
6.3.1 分析与评估 154
6.3.2 处理计划与优先级 155
6.4 频率平衡的思维与实现 156
6.4.1 频率分布的整体控制 156
6.4.2 使用均衡器的策略 157
6.5 动态控制的思路与方法 158
6.5.1 动态控制与塑造 158
6.5.2 动态处理器的运用 159
6.5.3 自动化处理 160
6.6 空间感与立体声声场 161
6.6.1 立体声声场的构建 162
6.6.2 混响与延时的应用 162
6.7 音量、频率、动态、空间的关联性 163
6.7.1 音量与频率 163
6.7.2 频率与动态 163
6.7.3 音量与动态 164
6.7.4 音量、频率、动态与空间 164
6.8 检查与导出 165
6.8.1 混音的最终检查与调整 165
6.8.2 导出与格式选择 166
6.9 常见的基础问题与解决建议 167
6.9.1 过度处理的风险 167
6.9.2 少即是多 168
6.9.3 检验和修正 169
6.10 本章小结 169
第7章 混音分析 170
7.1 不同音乐风格的音响特点与基础混音策略 170
7.1.1 流行音乐(Pop) 170
7.1.2 摇滚音乐(Rock) 171
7.1.3 嘻哈与说唱(Hip-Hop/Rap) 171
7.1.4 电子音乐(Electronic) 172
7.1.5 爵士乐(Jazz) 173
7.1.6 古典音乐(Classical) 174
7.2 阿云嘎音乐剧概念专辑混音分析 174
7.2.1 《樱桃树下》的混音设计 175
7.2.2 《不朽的》的混音设计 177
7.2.3 《华丽世界的幻觉》的混音设计 179
7.3 对Billie Eilish Happier Than Ever的混音分析 181
7.4 对Daft Punk Give Life Back to Music的混音分析 182
7.4.1 模拟与数字结合的录音实验 183
7.4.2 细致的录音工作 183
7.4.3 以微调为主的混音 184
7.4.4 对响度的考量 184
7.5 本章小结 185
第8章 混音案例 186
8.1 混音案例介绍 186
8.2 节奏乐器组 187
8.2.1 底鼓 187
8.2.2 电贝斯 188
8.2.3 军鼓 188
8.2.4 踩镲与可循环鼓片段 190
8.3 旋律性乐器组 190
8.3.1 钢琴 190
8.3.2 旋律打击乐 191
8.3.3 合成器 192
8.3.4 吉他 192
8.3.5 弦乐组 193
8.3.6 独奏 194
8.4 音效组 194
8.5 人声处理 194
8.6 混音总线 198
8.7 本章小结 199
第9章 母带处理 200
9.1 母带处理的起源和发展 200
9.1.1 模拟时代的母带 200
9.1.2 数字时代的母带 201
9.1.3 网络时代的母带 202
9.2 母带处理的意义 202
9.2.1 混音与传播媒介之间的桥梁 202
9.2.2 母带中的声音优化处理 202
9.2.3 混音总线处理与母带处理的差别 203
9.2.4 自己做母带还是寻找一位母带师 203
9.3 为母带处理准备文件 204
9.3.1 采样率和比特深度 204
9.3.2 混音总线处理 204
9.3.3 峰值余量 205
9.4 母带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205
9.4.1 母带处理方法 205
9.4.2 母带处理技巧 206
9.4.3 其他母带处理步骤 208
9.5 分层母带 209
9.6 专辑母带 209
9.7 响度战争 210
9.7.1 响度战争的起源 210
9.7.2 响度战争对音乐的破坏 211
9.8 终结响度战争 212
9.8.1 响度单位 212
9.8.2 响度平衡 214
9.8.3 响度战争真的结束了吗? 216
9.9 母带响度 217
9.10 本章小结 218
第 10章 空间音频音乐混音基础 219
10.1 空间音频进军音乐行业 219
10.2 声道的变迁 220
10.2.1 从单声道到立体声 220
10.2.2 从立体声到环绕声 223
10.2.3 从环绕声到三维声 227
10.3 基于声道与基于对象的音频格式 227
10.3.1 基于声道 228
10.3.2 基于对象的重放适配性 228
10.3.3 基于对象的精准定位 229
10.3.4 基于对象的传播 229
10.4 空间音频的聆听方式 230
10.4.1 在音箱环境中聆听空间音频 230
10.4.2 用耳机聆听空间音频 231
10.4.3 空间音频的民用聆听设备 233
10.5 空间音频音乐制作方式 234
10.5.1 录音主导的演奏类音乐 235
10.5.2 后期主导的制作类音乐 236
10.5.3 在音乐创作时考虑到空间音频 237
10.5.4 杜比全景声的制作方式 237
10.5.5 杜比全景声的声床与声音对象 239
10.6 空间音频音乐混音探索 241
10.6.1 “更大的立体声” 242
10.6.2 空间设计创造音乐的沉浸式体验 244
10.6.3 空间设计帮助音乐叙事 246
10.6.4 对于素材的提示 247
10.7 空间音频音乐的未来 248
10.8 本章小结 249
第四部分 经验与漫谈
第 11章 实战中的心得与建议 252
11.1 ITB与OTB 252
11.1.1 对于OTB的思考 252
11.1.2 ITB中的“听觉掩蔽” 253
11.1.3 视觉对听觉判断的影响 253
11.1.4 模拟与数字 255
11.1.5 艺术与音响风格 255
11.1.6 不同的声卡对于ITB混音工程的影响 255
11.2 制作理念及思考 256
11.2.1 录音对于混音的影响 256
11.2.2 混音设备的重要性与误区 257
11.2.3 实践与感受 258
11.2.4 思考与启发 258
11.3 高效混音的工作流程与技巧 259
11.3.1 制定合理的时间计划 259
11.3.2 快捷键与自动化的应用 259
11.3.3 善用参考音轨 260
11.3.4 混音作品的多环境测试与调整 261
11.3.5 文件管理的重要性 261
11.4 与客户的沟通与反馈处理 262
11.4.1 理解客户需求与期望 262
11.4.2 处理反馈与修改意见 263
11.5 混音中的创意与决策 263
11.5.1 打破常规的混音手法 264
11.5.2 在创意与技术之间找到平衡 264
11.5.3 面对多种选择时的决策方法 264
11.5.4 混音的高阶阶段 265
11.5.5 适可而止 266
11.6 本章小结 266
第 12章 混音师的养成 268
12.1 混音师的成长 268
12.1.1 入门 268
12.1.2 自学与体系化培养 269
12.1.3 从理论到实战 270
12.1.4 核心素养 270
12.2 避坑 271
12.2.1 技术陷阱 272
12.2.2 工具陷阱 272
12.2.3 心态陷阱 273
12.2.4 听讲座 274
12.3 经验积累与个人风格 274
12.3.1 发展个人风格 274
12.3.2 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275
12.4 持续学习与自我突破 276
12.4.1 行业趋势与技术更新 276
12.4.2 持续学习 276
12.5 鼓励与坚持 277
12.5.1 面对失败与挫折 277
12.5.2 心态管理 277
12.6 从技术到艺术 278
12.6.1 技术不是终点 278
12.6.2 从“招式”到“无招”的转变 279
12.6.3 音乐感知与情感表达的核心地位 279
12.6.4 回归音乐的本质 279
12.7 混音师与人工智能 280
12.7.1 AI对混音学习的影响 280
12.7.2 混音领域中AI与人类创意之间的关系 280
12.7.3 对于AI的思考 281
12.8 本章小结 282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 | 9787115668622 |
条码 | 9787115668622 |
编者 | 刘韧 张步若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8-01 00:00:00.0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82 |
字数 | 498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