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木薯是一种典型的热带植物,也是我国“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在生产上,木薯园杂草危害已成为影响木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书详细介绍了木薯园杂草的基本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主要种类和识别的关键特性,以及常用防控技术等。
1) 2012/12-今,海南大学,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授,从事热带植物抗性分子机制。 2) 2009/12-2013/12,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从事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研究。
目录
第1章 杂草生物学 1
1.1 杂草生物学多样性 2
1.1.1 杂草形态结构的多样性 2
1.1.2 杂草生活史的多样性 2
1.1.3 杂草营养方式的多样性 3
1.1.4 杂草繁殖方式的多样性 3
1.2 杂草适应环境的能力 4
1.2.1 抗逆性 4
1.2.2 可塑性 5
1.2.3 生长势 5
1.2.4 杂合性 5
1.2.5 拟态性 5
第2章 杂草个体及种群生态学 7
2.1 杂草的个体生态学 8
2.1.1 种子休眠的生理生态 8
2.1.2 种子萌发的生理生态 9
2.2 杂草的种群生态学 10
2.2.1 杂草种子库 10
2.2.2 杂草种群动态 13
2.3 杂草与作物之间的竞争 13
2.3.1 竞争的定义 13
2.3.2 杂草与作物间的资源竞争 14
2.3.3 杂草竞争造成的作物产量损失模型 14
2.3.4 影响杂草与作物间竞争的
因素 15
2.4 杂草化感作用 16
2.4.1 化感作用定义 16
2.4.2 化感作用及其来源 17
2.4.3 化感作用的机理 17
2.4.4 化感作用在杂草治理中的应用 18
第3章 杂草群落生态学 19
3.1 杂草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20
3.1.1 气候和海拔 20
3.1.2 地形、地貌 20
3.1.3 季节 20
3.1.4 轮作和种植制度 20
3.1.5 土壤类型 21
3.1.6 土壤耕作 21
3.1.7 土壤肥力 22
3.1.8 土壤水分 23
3.1.9 土壤酸碱度 23
3.2 杂草群落的演替及顶极群落 23
3.3 我国农田杂草发生分布规律 24
3.4 我国农田杂草群落的发生分布规律 29
3.4.1 农业措施导致的杂草发生规律 29
3.4.2 地理区域、海拔和地貌导致的杂草发生规律 29
3.4.3 中国农田杂草区系和杂草植被分区 30
第4章 杂草分类 33
4.1 按形态学分类 34
4.2 按生物学特性分类 34
4.3 按植物系统学分类 35
4.4 按生境的生态学分类 35
4.5 按生态型分类 36
第5章 木薯园常见杂草识别与防治37
5.1 菊科(Asteraceae) 38
5.1.1 三叶鬼针草 38
5.1.2 飞机草 39
5.1.3 假臭草 40
5.1.4 藿香蓟 41
5.1.5 小蓬草 42
5.1.6 苏门白酒草 43
5.1.7 白花地胆草 44
5.1.8 败酱叶菊芹 45
5.1.9 苦苣菜 46
5.1.10 蟛蜞菊 47
5.1.11 鼠麹草 48
5.1.12 微甘菊 49
5.1.13 五月艾 50
5.1.14 地胆草 51
5.1.15 鳢肠 51
5.1.16 黄鹌菜 52
5.1.17 蓟 53
5.1.18 金纽扣 54
5.1.19 金腰箭 55
5.1.20 香丝草 55
5.1.21 熊耳草 56
5.1.22 野苦荬 56
5.1.23 野茼蒿 57
5.1.24 夜香牛 58
5.1.25 一点红 59
5.1.26 银胶菊 60
5.1.27 羽芒菊 61
5.2 禾本科(Poaceae) 62
5.2.1 牛筋草 62
5.2.2 马唐 63
5.2.3 白茅 64
5.2.4 丝茅 65
5.2.5 狗牙根 66
5.2.6 雀稗 67
5.2.7 双穗雀稗 68
5.2.8 巴拉草 69
5.2.9 臂形草 69
5.2.10 珊状臂形草 69
5.2.11 稗 70
5.2.12 棒头草 71
5.2.13 看麦娘 72
5.2.14 狼尾草 73
5.2.15 筒轴茅 74
5.2.16 三芒草 75
5.2.17 石茅 75
5.2.18 酸模芒 76
5.2.19 台湾虎尾草 76
5.2.20 虎尾草 77
5.2.21 光头稗 78
5.2.22 旱稗 79
5.2.23 画眉草 80
5.2.24 蒺藜草 81
5.2.25 假俭草 82
5.2.26 金色狗尾草 82
5.2.27 大黍 83
5.2.28 淡竹叶 84
5.2.29 地毯草 84
5.2.30 红毛草 85
5.2.31 钩毛草 86
5.2.32 千金子 87
5.2.33 荩草 87
5.2.34 象草 88
5.2.35 莠狗尾草 88
5.2.36 圆果雀稗 89
5.2.37 止血马唐 90
5.2.38 竹节草 91
5.3 大戟科(Euphorbiaceae) 92
5.3.1 千根草 92
5.3.2 白苞猩猩草 93
5.3.3 白背叶 94
5.3.4 热带铁苋菜 94
5.3.5 铁苋菜 95
5.3.6 飞扬草 96
5.3.7 叶下珠 97
5.4 莎草科(Cyperaceae) 98
5.4.1 香附子 98
5.4.2 扁穗莎草 99
5.4.3 碎米莎草 100
5.4.4 短叶水蜈蚣 101
5.4.5 扁秆藨草 102
5.4.6 水虱草 102
5.4.7 红鳞扁莎 103
5.4.8 茳芏 104
5.4.9 异型莎草 105
5.5 茜草科(Rubiaceae) 106
5.5.1 阔叶丰花草 106
5.5.2 墨苜蓿 107
5.5.3 白花蛇舌草 108
5.5.4 拉拉藤 109
5.5.5 伞房花耳草 110
5.5.6 鸡矢藤 111
5.6 豆科(Leguminosae) 111
5.6.1 巴西含羞草 111
5.6.2 无刺含羞草 113
5.6.3 三点金 114
5.6.4 三尖叶猪屎豆 115
5.6.5 含羞草决明 115
5.6.6 田菁 116
5.6.7 合萌 117
5.6.8 光萼猪屎豆 118
5.6.9 光荚含羞草 119
5.6.10 决明 120
5.6.11 距瓣豆 120
5.6.12 九叶木蓝 121
5.6.13 狭叶猪屎豆 122
5.6.14 含羞草 123
5.6.15 紫花大翼豆 124
5.7 苋科(Amaranthaceae) 125
5.7.1 喜旱莲子草 125
5.7.2 皱果苋 126
5.7.3 凹头苋 127
5.7.4 土牛膝 128
5.7.5 青葙 129
5.7.6 刺花莲子草 130
5.7.7 刺苋 131
5.7.8 苋 132
5.7.9 银花苋 133
5.8 茄科(Solanaceae) 134
5.8.1 少花龙葵 134
5.8.2 黄果茄 135
5.8.3 小酸浆 136
5.9 锦葵科(Malvaceae) 137
5.9.1 赛葵 137
5.9.2 白背黄花稔 138
5.9.3 苘麻 139
5.9.4 地桃花 140
5.9.5 黄花稔 141
5.10 酢浆草科(Oxalidaceae) 142
5.10.1 酢浆草 142
5.10.2 红花酢浆草 143
5.11 唇形科(Lamiaceae) 144
5.11.1 薄荷 144
5.11.2 吊球草 145
5.11.3 四棱草 145
5.11.4 京黄芩 146
5.11.5 绉面草 146
5.12 胡椒科(Piperaceae) 147
5.12.1 蒌叶 147
5.13 车前科(Plantaginaceae) 148
5.13.1 车前 148
5.14 蓼科(Polygonaceae) 149
5.14.1 辣蓼 149
5.14.2 火炭母 150
5.15 藜科(Chenopodiaceae) 150
5.15.1 藜 150
5.15.2 土荆芥 151
5.15.3 灰绿藜 152
5.16 马齿苋科(Portulacaceae) 152
5.16.1 棱轴土人参 152
5.16.2 大花马齿苋 153
5.17 十字花科(Brassicaceae) 154
5.17.1 荠菜 154
5.18 旋花科(Convolvulaceae)155
5.18.1 牵牛 155
5.18.2 三裂叶薯 156
5.18.3 五爪金龙 157
5.18.4 田旋花 158
5.18.5 打碗花 158
5.18.6 鱼黄草 159
5.18.7 圆叶牵牛 160
5.18.8 月光花 161
5.18.9 掌叶鱼黄草 161
5.19 梧桐科(Sterculiaceae) 162
5.19.1 蛇婆子 162
5.20 爵床科(Acanthaceae) 162
5.20.1 十万错 162
5.20.2 小驳骨 163
5.21 薯蓣科(Dioscoreaceae) 164
5.21.1 薯蓣 164
5.22 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 164
5.22.1 水竹叶 164
5.22.2 鸭跖草 165
5.23 凤尾蕨科(Pteridaceae) 166
5.23.1 蜈蚣草 166
5.24 荨麻科(Urticaceae) 167
5.24.1 雾水葛 167
5.24.2 苎麻 168
5.25 山柑科(Capparaceae) 169
5.25.1 黄花草 169
5.25.2 皱子白花菜 170
5.26 海金沙科(Lygodiaceae) 171
5.26.1 海金沙 171
5.27 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172
5.27.1 黄细心 172
5.28 伞形科(Umbelliferae) 173
5.28.1 积雪草 173
5.28.2 刺芹 173
5.29 蒺藜科(Zygophyllaceae) 174
5.29.1 蒺藜 174
5.30 马鞭草科(Verbenaceae) 174
5.30.1 假马鞭 174
5.30.2 大青 176
5.31 木贼科(Equisetaceae) 176
5.31.1 节节草 176
5.32 椴树科(Tiliaceae) 177
5.32.1 刺蒴麻 177
5.33 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 177
5.33.1 地菍 177
5.34 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178
5.34.1 毛麝香 178
5.34.2 野甘草 179
第6章 恶性杂草 181
6.1 世界恶性杂草 182
6.2 中国农田恶性杂草 183
6.3 木薯园恶性杂草 184
第7章 杂草危害 185
7.1 影响作物产量与品质 186
7.2 传播病虫害 186
7.3 增加管理和生产成本 187
7.4 直接危害人畜安全 187
第8章 杂草防控技术 189
8.1 化学除草 190
8.2 物理除草 191
8.2.1 火力除草 191
8.2.2 电力和微波除草 191
8.2.3 薄膜覆盖抑草 192
8.3 生物除草 193
8.4 综合防治 193
8.4.1 增强作物群体生长势 194
8.4.2 减少萌发层杂草繁殖器官有效储量 194
8.4.3 减少杂草群体密度 195
参考文献 197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ISBN | 9787030775764 |
条码 | 9787030775764 |
编者 | 陈银华 著 |
译者 | |
出版年月 | 2025-07-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10 |
字数 | 308000 |
版次 | 1 |
印次 |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