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直面过失犯共同犯罪的现实矛盾与争议,为理论与实践建构过失共同正犯的归责路径。
过失共同正犯在刑法理论中是一个历久弥新且争点颇多的课题,至今在诸多基础性、关键性问题上仍未形成理论共识。鉴于此,本书以重构我国《刑法》第25条第2款的解释为研究原点,提倡从规范论的立场出发,以“正犯性—共同性—因果性”的判断构造对过失共同正犯作出全新解读,并主张在不同于故意共同正犯的成立条件下,以客观归责理论架构过失共同正犯结果归责的“中国路径”。
本书尝试通过宏观理论与微观视角的有机融合,为我国过失共同正犯的理论展开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持。同时,围绕过失竞合、结果加重犯的共同正犯、过失不作为犯等传统疑难问题,本书亦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理论路径与解决方案。
谭堃,吉林大学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西北政法大学检察公益诉讼研究中心副主任,陕西省法学会刑事法学研究会秘书长,陕西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库专家,国家法官学院陕西分院特聘教授。在《法律科学》《现代法学》《清华法学》《政治与法律》《中国刑事法杂志》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多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目 录
导 论 ………………………………………………………………… 001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001
二、 研究现状 ………………………………………………… 007
三、 本书的框架 ……………………………………………… 011
四、 研究方法 ………………………………………………… 012
第一章 我国《刑法》视域下过失共同正犯的问题性 ……… 015
第一节 我国《刑法》共同犯罪的规定与过失共同正犯………… 015
一、 我国《刑法》共同犯罪规定的基本特点 ………………… 015
二、 基于立法规范的我国过失共同正犯论的基本立场 …… 021
第二节 我国过失共同正犯否定说面临的困境 ………………… 025
一、 处理案件缺乏合理依据 ………………………………… 025
二、 司法解释与立法相抵触 ………………………………… 029
三、 难以贯彻同等对待原则 ………………………………… 031
四、 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相脱节 …………………………… 033
第三节 小结:徘徊于规范与事实之间的过失共同正犯问题 … 034
第二章 过失共同正犯的理论纷争及其启示 …………………… 037
第一节 过失共同正犯否定说 …………………………………… 037
一、 基于犯罪共同说的否定说 ……………………………… 037
二、 基于共同意思主体说之否定说 ………………………… 039
三、 基于统一的正犯概念的否定说 ………………………… 042
四、 过失同时犯解消说的兴起 ……………………………… 046
第二节 过失共同正犯肯定说 …………………………………… 054
一、 基于行为共同说的肯定说 ……………………………… 054
二、 基于意思联络的肯定说 ………………………………… 056
三、 共同义务共同违反说 …………………………………… 059
四、 基于因果共犯论的肯定说 ……………………………… 066
五、 规范共同说的基本路径 ………………………………… 070
第三节 过失共同正犯理论纷争的启示 ………………………… 075
一、 过失犯的正犯概念与过失共同正犯 …………………… 075
二、 意思联络与过失共同正犯 ……………………………… 076
三、 过失犯的构造与过失共同正犯 ………………………… 077
第三章 过失理论与过失共同正犯的构造 ……………………… 079
第一节 旧过失论下过失共同正犯独立构造之不能 …………… 079
一、 旧过失论下过失共同正犯的构造难题 ………………… 079
二、 修正的旧过失论下过失共同正犯的构造 ……………… 081
第二节 新过失论下过失共同正犯的独立构造 ………………… 083
一、 新过失论的产生及其基本内容 ………………………… 083
二、 新过失论的妥当性及其对过失共同正犯独立构造的创建 …………………………………………………… 087
三、 新过失论的问题性及其对过失共同正犯构造的影响 ……………………………………………………… 090
第三节 客观归责理论下过失共同正犯构造的演进 …………… 094
一、 客观归责理论的基本内容 ……………………………… 094
二、 客观归责理论的妥当性 ………………………………… 096
三、 客观归责理论之于过失共同正犯构造的意义 ………… 107
第四节 小结———过失共同正犯构造的基本样貌 ……………… 108
第四章 过失共同正犯构造要素之正犯性 ……………………… 110
第一节 过失共同正犯的正犯性问题之所在 …………………… 110
一、 扩张的正犯概念·统一的正犯概念与过失共同
正犯的必要性问题 ……………………………………… 111
二、 限制的正犯概念下过失共同正犯之正犯性的问题 …… 113
第二节 过失犯正犯概念问题的产生经过 ……………………… 114
一、 条件说的限定与故意正犯背后的过失参与 …………… 114
二、 Welzel的二元正犯概念及其难题 ……………………… 120
第三节 过失犯正犯概念的现代展开 …………………………… 125
一、 客观归责论下过失犯统一的正犯概念的问题性 ……… 125
二、 过失犯限制的正犯概念的产生 ………………………… 129
第四节 限制的正犯概念下过失共同正犯的正犯性 …………… 133
一、 言语行为论与刑法法规的规范构造 …………………… 133
二、 规范论与过失正犯和共犯的区分 ……………………… 141
三、 过失共同正犯之正犯性的具体判断 …………………… 146
四、 过失共犯的不可罚性 …………………………………… 149
第五节 小结———肯定过失共同正犯的必要性 ………………… 150
第五章 过失共同正犯构造要素之共同性 ……………………… 152
第一节 基于意思联络的共同性的起源及其问题 ……………… 152
一、 费尔巴哈的相互教唆说及其问题 ……………………… 152
二、 全体意思论与特殊危险的概念 ………………………… 155
三、 共同性问题的本质 ……………………………………… 156
第二节 基于意思联络的共同性的学说及其批判 ……………… 158
一、 基于共同意思主体说的共同性 ………………………… 158
二、 基于因果共犯论的共同性 ……………………………… 159
三、 基于机能的行为支配说的共同性 ……………………… 163
第三节 机能的行为支配说下过失共同正犯的共同性 ………… 171
一、 机能的行为支配说立场的肯定说 ……………………… 171
二、 过失犯一般主观违法性要素之否定 …………………… 173
三、 基于机能的行为支配说的共同性之重构 ……………… 177
第四节 小结———过失共同正犯意思联络之否定 ……………… 180
第六章 过失共同正犯构造要素之因果性 ……………………… 182
第一节 过失共同正犯中共同制造法所不允许的危险 ………… 182
一、 制造法所不允许的危险的判断资料 …………………… 183
二、 共同制造法所不允许的危险的判断标准 ……………… 185
三、 共同制造法所不允许的危险的具体判断 ……………… 195
四、 没有制造法所不允许的危险 …………………………… 196
第二节 过失共同正犯中实现法所不允许的危险 ……………… 200
一、 未实现危险 ……………………………………………… 201
二、 未实现法所不允许的危险 ……………………………… 203
三、 结果不在注意规范的保护范围之内 …………………… 203
四、 合法则的替代行为与危险增高理论 …………………… 204
五、 答责领域论与过失共同正犯的结果归责 ……………… 206
第三节 构成要件的保护范围 …………………………………… 209
一、 参与他人故意的自我损害行为的归责界限 …………… 209
二、 教唆、帮助自杀行为的可罚性根据的具体展开 ……… 212
三、 同意他人造成危险 ……………………………………… 221
四、第三人的责任范围 ……………………………………… 222
第七章 我国刑法中的过失共同正犯及其适用 ………………… 224
第一节 我国过失共同正犯的规范前提 ………………………… 224
一、 《刑法》第25条第2款的规范构造 …………………… 224
二、行为规范的内容与《刑法》第25条第2款的机能 ……… 227
三、 小结———解释论上的过失共同正犯肯定说及其使命 ……………………………………………………… 228
第二节 过失共同正犯与过失竞合 ……………………………… 229
一、 过失竞合及其问题之所在 ……………………………… 229
二、 过失竞合中结果归责的主体特定 ……………………… 234
三、 过失竞合中结果归责的限定标准 ……………………… 240
第三节 结果加重犯的共同正犯 ………………………………… 246
一、 结果加重犯的共同正犯的教义学功能 ………………… 247
二、 结果加重犯的共同正犯的构造特征 …………………… 251
三、 结果加重犯的共同正犯的结果归责 …………………… 258
第四节 交通肇事罪的共同正犯 ………………………………… 266
一、 交通肇事罪共犯的理论争议 …………………………… 266
二、 交通肇事逃逸的规范保护目的与交通肇事罪的过失共同正犯 ………………………………………………… 268
三、 交通肇事罪共同正犯的成立范围 ……………………… 270
第五节 我国司法实践中具体案例的认定 ……………………… 274
一、 误射行人案 ……………………………………………… 274
二、 央视大火案 ……………………………………………… 274
三、 上海静安特大火灾事故案 ……………………………… 276
结 论 ……………………………………………………………… 282
参考文献 ……………………………………………………………… 284
博士学位论文后记 …………………………………………………… 304
出版后记 ……………………………………………………………… 307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 | 9787301362327 |
条码 | 9787301362327 |
编者 | 谭堃 著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6-01 00:00:00.0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28 |
字数 | 381000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一般纯质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