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本书以人工智能美学相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源起,并分析其理论和现实意义,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确立研究框架、思路、目标和方法。同时,阐释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哲学、美学、人工智能美学等概念,辨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全书分为五章内容,包括人工智能背景下艺术的本质、人工智能的主体性、情感性、创造性,人工智能艺术的风格与鉴赏、天才等问题。本研究不仅能为人工智能在感性、情感、想象、创造力等与艺术相关的要素工作方面提供参考,还可触及人类身心问题以及对艺术本质的再思考;有利于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建立法律和伦理规则方面,加强人文价值和意义的关怀和引导,从而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本书的出版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对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具有启示和推动作用,也能拓展人文社科研究者的研究视域,为人文社科发展提供新的研究对象,进而推动人文社会科学新发展。
赵树军,河北省康保人,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目前,正从事美学研究。现为云南民族大学副教授。2012年7月获得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美学博士,师从高建平老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北方论丛》《艺术百家》《电影文学》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从<布里洛盒子>看艺术的定义》获得云南省第十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出版学术专著一部:《理查德·沃尔海姆的艺术定义及其他相关艺术理论问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人工智能美学中艺术本质、情感表达等问题研究》、云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东竹林寺羌姆文化发展及其传承研究”等。
导论
研究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及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工智能美学的含义
第一节 人工智能与美学
人工智能
美学
第二节 人工智能美学
第二章 人工智能艺术定义
第一节 人类作为单一主体的艺术定义分析
以“模仿论”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定义
反本质主义的艺术不可定义论
艺术定义的重新构想
第二节 人类和非人类作为合作主体的艺术定义分析
人工智能艺术生成机理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特点
人工智能艺术定义
第三节 其他后人类艺术定义的分析
第四节 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对艺术定义的进一步反思
主体性成为艺术定义的首要的、关键的要素
历史时间维度的延伸
人类艺术定义理论的修改和调整
第三章 从人类意识到人工意识——人工智能主体性意识的实现问题
第一节 意识的含义、分类、意向性等问题
意识的含义及历史渊源
意识的分类
意向性问题
解决意识难问题的可能路径
意识的科学研究
意识的神经机制
关于意识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人类意识认知理论及其对意识难问题的启示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
高阶表征理论
信息整合理论
第三节 人工意识研究现状、意识难问题分析及未来展望
人工意识研究现状
意识难问题分析
未来展望
第四节 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的含义及分类
审美意识的存在形态
传统审美意识发掘与整理——以云南少数民族生态审美意识为例
人工智能等新媒介下审美意识问题思考
第四章 人工情感的发展状况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人工情感的概念辨析
情感和情绪
人工情感
第二节 人工情感建模
人工情感建模历程
关于人工情感建模的延伸思考
第三节 人工智能究竟能不能拥有情感
第四节 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含义及其历史渊源
审美情感分类及其生成机制
审美情感传达
参考文献
后记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 | 9787522751399 |
条码 | 9787522751399 |
编者 | 赵树军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7-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75 |
字数 | 265 |
版次 | 1 |
印次 |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