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23945002/96192
 

中国通史讲义

编号:
wx1203608474
销售价:
¥115.44
(市场价: ¥148.00)
赠送积分:
115
商品介绍

《中国通史讲义》是民国史学转型期的典范之作,叶秉诚以贯通古今的学术视野,将传统考据与近代史学方法熔于一炉,为读者铺展一幅兼具深度与广度的中华文明quan景图。
本书跳脱朝代罗列的窠臼,以“宗法社会”“西力东渐”等关键命题锚定历史分期,从禅让传说到共和革命,从周礼建构到佛教东传,既有对制度演变的缜密剖析,亦不乏对地理、经济、宗教的跨学科观照。作者笔锋冷静却不失温度,于史料辨伪中还原上古真相,在民族危局里叩问文明出路,既是一部凝练五千年的通史教材,更是一代学人以史为鉴的沉思录。附录所辑稀见文献与年谱,宛如打开民国学术现场的一扇窗,让今人得以窥见新旧思潮激荡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无论是探寻传统中国的治理智慧,还是重审近代转型的阵痛与突围,本书皆为bu可多得的钥匙。

本书是近代史学家叶秉诚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成都大学及四川大学任教期间编撰的历史教材,系统梳理了从上古传说至民国初年的中国历史quan貌。quan书分《历史通论》《中国上古史》《中国中古史》《中国近古史》《中国近世史》及《高师预科国史讲义》六部分,以朝代更迭为主线,贯通政治制度、社会变迁、文化思想与民族关系,展现中华文明五千年演进历程。
书中突破传统编年体例,融合近代史学方法,将中国史划分为上古(草昧至周)、中古(秦至五代)、近古(宋至清)、近世(清末至民国)四阶段,注重历史分期与时代特征的提炼;既秉持乾嘉考据之严谨,对三皇五帝传说、禅让制度、宗法封建等议题进行理性辨析,又吸纳西学视野,剖析地理环境、经济制度、宗教传播对历史的深层影响,如详述周代宗法制度的社会结构性作用、佛教传入的文化碰撞等;在“西力东渐”“中国革命”等章节中,更折射出民国知识分子以史鉴今的现实关怀,反思近代中国遭遇的挑战与救亡图存之路。
作为20世纪初中国史学转型期的代表作,本书不仅是一部教学讲义,更兼具学术文献价值:其博采经史子集,融汇地理学、社会学方法,既延续传统通史“究天人之际”的宏阔格局,又注入近代民族国家叙事的时代意识;附录所收《废约运动与革命外交》《西藏交涉之研究》等文及《叶秉诚先生年谱简编》,为研究民国学术生态提供了珍贵史料。此次整理以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藏本及《民国史学丛刊》影印本为底本,shoudu系统汇编叶氏遗作,堪称近代史学史与教材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叶秉诚(1877—1937),四川罗江人。光绪二十九年举人。历任嘉定中学、广安师范校、四川绅班法政学堂教员,顺庆联中校长,四川高等师范学校教员,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授。曾参加辛亥四川保路运动,系保路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辛亥革命后曾任上川南宣慰使、下南道尹。1920年代初曾任川东道尹。1925年成都大学成立,任史学系主任、教授;1932年起,任四川大学史学系教授,系四川现代史学的开山祖师。叶秉诚自1904年起即致力于史学研究,三十年如一日,著有《历史通论》《中国上古史》《中国中古史》《中国近古史》《中国近三百年史》《高师预科国史讲义》《中国最近世史》《中国哲学史》《西洋思想方法之概要》《罗素学说之概要》等。王承军,四川中江人,现为出版社编辑,副编审。撰有《蒙文通先生年谱长编》《廖季平先生年谱长编》。现致力于巴蜀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工作。

目录
历史通论
第一节 历史定义
第二节 历史范围及派别
第三节 中国地理与历史
第四节 中国民族之由来
第五节 先史时代
第六节 区分时代
中国上古史·自草昧至周末
第一章 自开辟至周初为传疑时代
第一节 开辟原始
第二节 三皇五帝之异说
第三节 古代社会之开化
第四节 黄帝之开国
第五节 少昊氏、颛顼氏、帝喾
第六节 尧舜禅让
第七节 尧舜之政教
第八节 禹之政教
第九节 夏之盛衰
第十节 成汤放桀
第十一节 殷商之盛衰
第十二节 古代文明之大概
第二章 自周初至列国为宗法时代
第一节 周之关系
第二节 周之创业
第三节 周之盛衰
第四节 周之政教
第五节 东周大势
第六节 五霸总论
第七节 齐桓创霸及宋襄图霸
第八节 晋楚争霸
第九节 吴越争霸
第十节 春秋末世卿专政之局
第十一节 春秋时制度之大概
第十二节 春秋时学术之大势
第十三节 老子之道
第十四节 孔子
第十五节 墨子之道
第十六节 三家结论
第三章 自列国末至秦灭六国为过渡时代
第一节 战国大势
第二节 七雄分立
第三节 六国兴亡
第四节 合从连衡之政策
第五节 秦之勃兴
第六节 商君变法
第七节 秦人兼并之策
第八节 周秦之际之学派
第九节 周秦之际之学说
第十节 战国之变古
第十一节 古代异民族与中国之关系
中国中古史·自秦至五代
第一章 自秦至三国为汉族极盛时代
第一节 本期历史大旨
第二节 秦之兴亡
第三节 秦于中国之关系
第四节 豪杰亡秦(上)
第五节 豪杰亡秦(下)
第六节 楚汉相争(上)
第七节 楚汉相争(下)
第八节 高帝之治
第九节 汉初及文景之治
第十节 汉武于中国之关系
第十一节 汉武之内治
第十二节 汉武之外攘
第十三节 武帝时财政之扩张
第十四节 武帝之晚年及霍光废立
第十五节 汉宣帝之治及诸帝
第十六节 汉外戚之祸(一) 自汉初至宣帝
第十七节 汉外戚之祸(二) 自元帝至平帝
第十八节 汉外戚之祸(三) 王莽
第十九节 西汉民生问题及政策
第二十节 光武中兴
第二十一节 光武平群盗
第二十二节 光武之治
第二十三节 后汉帝室之概略
第二十四节 东汉宦官外戚之冲突(一)
第二十五节 东汉宦官外戚之冲突(二)
第二十六节 党锢之祸
第二十七节 东汉气节之盛
第二十八节 东汉与塞外诸民族之关系
第二十九节 东汉与亚欧诸国之交通
第三十节 凉州诸将之乱
第三十一节 三国之成立
第三十二节 三国之和战及其灭亡
第三十三节 两汉之制度
第三十四节 两汉之学术(上)
第三十五节 两汉之学术(下)
第三十六节 秦汉三国社会之变迁
第二章 自晋至隋为汉族中衰时代
第一节 本期历史大旨
第二节 晋之开基
第三节 西晋诸帝
第四节 贾后八王之乱
第五节 五胡之盗有中原(上) 北汉 赵 后赵 魏
第六节 五胡之盗有中原(下) 前燕 前秦
第七节 东晋始末
第八节 晋人与五胡之战争
第九节 二秦三燕四梁之兴亡
第十节 南朝之成立
第十一节 宋齐梁陈之兴亡
第十二节 北朝之成立
第十三节 北魏、北齐、后周之兴亡
第十四节 南北交兵
第十五节 隋之统一及其乱亡
第十六节 两晋南北朝隋制度之大概
第十七节 两晋南北朝隋学术之大概
第十八节 佛道两教之流行
第十九节 两晋南北朝隋之风俗
第三章 自唐至五代为汉族复盛时代
第一节 本期历史大旨
第二节 唐之开创
第三节 唐平群雄
第四节 唐平江淮
第五节 太宗内治
第六节 太宗外治
第七节 唐之诸帝
第八节 唐代女后之祸(一) 则天武氏
第九节 唐代女后之祸(二) 庶人韦氏
第十节 玄宗中兴及安史之乱
第十一节 唐代藩镇之祸(一)
第十二节 唐代藩镇之祸(二)
第十三节 唐代宦官之祸(一)
第十四节 唐代宦官之祸(二)
第十五节 唐代朋党之祸
第十六节 唐代流贼之祸
第十七节 唐蕃属羁縻权之丧失及外患
第十八节 五代十国之兴亡(上)
第十九节 五代十国之兴亡(下)
第二十节 契丹之勃兴及入侵
第二十一节 唐代制度之大概
第二十二节 唐代学术之大概
第二十三节 唐代宗教之大概
第二十四节 唐代社会之大概
中国近古史·自宋至清末
第一章 自宋至元为南北对抗时代
第一节 本期历史大旨
第二节 宋之开基
第三节 宋初之政治
第四节 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四朝之政治
第五节 辽之和战
第六节 西夏之叛服
第七节 神宗与王安石之变法
第八节 元祐前后之党祸
第九节 熙丰以来之边防
第十节 金人灭辽
第十一节 北宋之倾覆
第十二节 宋高宗之南渡
第十三节 南宋与金之和战
第十四节 南宋事略
第十五节 金之事迹
第十六节 辽金时代与蒙古之关系
第十七节 蒙古初年漠北及西域之情势
第十八节 成吉思汗之统一漠北
第十九节 成吉思汗之征西域
第二十节 蒙古太宗朝之西征
第二十一节 宪宗蒙哥汗朝旭烈兀之西征
第二十二节 蒙古三次西征之结果
第二十三节 蒙古之灭金
第二十四节 元之灭宋
第二十五节 元之事迹
第二十六节 元朝崩溃之原因
第二十七节 宋之制度概况
第二十八节 辽金元制度之概要
第二十九节 宋辽金元之文化(上)
第三十节 宋辽金元之文化(下)
第三十一节 宋辽金元宗教之概要
第三十二节 本期之社会状况
中国近世史
第一章 中华民族形成时期
第一节 汉族势力之衰微
第二节 满族之入主中国
第三节 蒙古族之归服
第四节 藏族之归服
第五节 回族之平定
第六节 顺康雍乾四朝之政治
第二章 西力东渐时期
第一节 清初对俄关系
第二节 鸦片战役后对外关系
第三节 英法联军战役后对外关系
第四节 中日战争后对外关系
第三章 中国革命时期
第一节 中华民国之成立
第二节 民国十五年来之政变
第三节 南方国民政府之崛起
第四节 欧战前后之对外关系
第五节 三百年法制之大概
第六节 文化之要
高师预科国史讲义
第一章 上古三代史
第一节 开辟原始及五帝
第二节 夏商及西周
第三节 春秋诸霸
第四节 战国
第五节 春秋战国学术
第二章 秦汉史
第一节 秦之兴亡及汉初之政
第二节 文景武之治讫王莽篡汉
第三节 光武中兴及外戚宦官之祸
第四节 汉末群雄
第五节 两汉与外族之关系
第六节 两汉学术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
第一节 三国大势
第二节 晋初之政及八王之乱
第三节 赵燕秦凉之始末
第四节 晋偏安江左及桓温北伐
第五节 淝水战后北方情势及刘裕功业
第六节 南朝始末
第七节 北朝始末
第八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
第四章 隋唐五代史
第一节 隋之兴亡
第二节 贞观之治及武后篡唐
第三节 开元天宝之政
第四节 藩镇连兵
第五节 宪宗平藩镇
第六节 甘露之变
第七节 河朔再叛及平泽潞
第八节 黄巢秦宗权之乱及朱全忠之篡
第九节 五代之兴亡
第十节 十国之兴亡
第十一节 唐与外族之交际
第十二节 隋唐五代之学术
第五章 宋元史
第一节 太祖太宗之政及澶渊之役
第二节 西夏拒命及庆历党议
第三节 新旧党之政争
第四节 金灭辽及二帝北狩
第五节 宋之南渡
第六节 金亮南侵及开禧用兵
第七节 蒙古灭金及南宋之亡
第八节 元初之军事政事
第九节 元一代大政
第十节 至正群雄之争及元帝北去
第十一节 宋金元之学术
第六章 明史
第一节 明初之统一及其政治
第二节 靖难之师及永乐之政
第三节 洪宣之治及土木之变
第四节 景泰至正德之政
第五节 嘉靖隆庆之政
第六节 万历之政
第七节 魏奄乱政及崇祯治乱
第八节 福唐桂三王之始末
第九节 中西国际之起原
第十节 明代之学术及宗教
第七章 清史
第一节 康熙之内政及武功
第二节 雍乾内治及改定制度
第三节 雍乾时之武功
第四节 康雍乾与俄罗斯及英吉利之交涉
第五节 嘉庆朝内外诸政
第六节 鸦片战争及太平军始末
第七节 英法联军之役及属国之丧失
第八节 同光时之内政外交及清帝逊位
第九节 清代学术
附 录
中国通史教材研究
第一讲 研究中史教材概论
第二讲 中国上古史之教材研究(自太古至先秦)
第三讲 中国中古史之教材研究(自秦汉至五代)
第四讲 中国近古史之教材研究(自宋至清鸦片战前)
第五讲 中国现代史之教材研究(自鸦片战争至现在)
废约运动与革命外交
金会宁考
复宋芸子论国学学校书
史 心
青年修学之方法
《蜀报》发刊词
论沪庄倒欠川路公司存款
吴爵五先生事略
论国民对于国会之预备
中国组织责任内阁私议
西藏交涉之研究
山东交涉之讨论
庚申川军阵亡将士诔
复省议会电
致政务厅函
再驳省议会
驳省议会宥电
再请辞职函
自劾辞职函
川东教育研究会演说
对省宪之意见
东川道巡毕呈报
四川善后会议录叙
何法恢复东三省
——国立四川大学九一八纪念讲演
国难中所需之县政人员
——在四川县政人员训练所大礼堂讲演
县政最感困难之田赋问题
科学与道德之关系
严毅精神
——悼念叶秉诚先生
叶秉诚先生年谱简编(王承军 撰)
后记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20140396
条码 9787220140396
编者 叶秉诚 著
译者 --
出版年月 2025-05-01 00:00:00.0
开本 其他
装帧 精装
页数 1004
字数 900
版次 1
印次 1
纸张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