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社会史、阅读史、观念史、文化史等多维度分析……
全方位考察明清时期《感应篇》诠释话语的转变,
解读其发展转变与社会整体变动之间的内在关联。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本书通过系统梳理中国近世《感应篇》诠释的文本脉络,从思想史、书籍史、阅读史、心态史和生活史等多方面,对明清以降《感应篇》诠释所见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变迁进行解读。作者提出,一方面,《感应篇》在诠释过程中不断与儒家经典(经书和史书)结合,被庶民阶层广为阅读和奉行,成为儒家伦理庶民化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感应篇》在诠释过程中逐渐成为儒学意义上的经典文本,可以管窥儒学思想宗教化的复杂趋向。明清时期《感应篇》诠释同明清士人之间的交织互动,深刻型塑了明清士人“内倾转向”的时代气质,具有超越“神道设教”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
朱新屋,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理论与评论》责任编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等10余项,入选福建省高校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骨干培育计划、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学术回顾及研究展望 1
一、“国民道德”:20世纪50年代前的善书研究 2
二、“民众规范”:20世纪50—80年代的善书研究 7
三、“韦伯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善书研究 10
第二节 问题意识和研究思路 14
一、《感应篇》的研究价值 15
二、“内倾转向”的研究视角 19
三、“神道设教”范式的检讨 23
第三节 资料、方法与框架结构 28
一、《感应篇》的体例及内容 28
二、资料基础与理论方法 33
三、概念界定及框架结构 36
第二章 《感应篇》诠释的理学脉络 40
第一节 儒家性—命论的困境和调适 40
一、古典儒家的性—命论 41
二、儒家人性论的困境及调适 44
三、儒家命运观的困境及调适 48
第二节 感应观的融合、发展与建构 52
一、宋代以前感应观的演变 53
二、宋代感应观的转型 58
三、明清感应观的发展 62
第三节 宋元时期《感应篇》的流传 67
一、宋代善书的真实与想象 67
二、从“道书”到“伪道书” 73
三、明代敕撰书与《感应篇》 77
第三章 《感应篇》与“善书运动”的兴起 80
第一节 晚明理学家的《感应篇》争论 80
一、李贽刊刻《感应篇》 81
二、泰州学派的“造命”观念 85
三、东林党人的“感应”观念 88
第二节 王志坚与《感应篇》的新诠释 92
一、王志坚及其《感应篇续传》 92
二、王志坚与李昌龄诠释比较 95
三、从《表异录》到《感应篇续传》 100
第三节 善书与儒生冒襄的生活世界 102
一、善书与梦境 103
二、善书与童蒙 105
三、善书与疾病 108
四、善书与慈善 111
第四节 善书诠释与《迎天榜》编撰 114
一、黄祖颛及其《迎天榜》 115
二、冒起宗故事的原型与进入 119
三、黄祖颛的《感应篇》诠释 124
第四章 政治教化、理学辩论与善书诠释 130
第一节 从圣谕宣讲到善书教化 130
一、御制善书与圣谕宣讲 130
二、于觉世和贾棠的华南实践 137
三、地方乡绅的善书教化 143
第二节 理学辩论中的《感应篇》诠释 147
一、颜李学派的善书批判 148
二、从张尔岐到罗有高 153
三、吕留良与朱轼的争论 164
第三节 长洲彭氏家族的“善书传家” 172
一、长洲彭氏家族的发展概况 173
二、长洲彭氏家族的善书编纂 176
三、彭绍升“善书四叙”解析 179
第四节 姚文然的善书信仰与功过实践 183
一、从敬天之学到善书信仰 184
二、从善书信仰到善书诠释 188
三、从善书诠释到功过实践 192
第五章 《感应篇》的经典化诠释 197
第一节 从《感应篇》到《感应经》 197
一、“经”的双重含义 197
二、“三不朽”的重构 200
三、“经史观”的演变 202
第二节 《感应篇经史考》的文本脉络 206
一、柴绍炳《经史感应通考》 206
二、朱溶《感应篇经史考》 211
三、杨际春《感应篇经史摘典养正评注》 216
第三节 惠栋与《感应篇》的儒学转向 222
一、惠栋《感应篇注》的缘起 222
二、惠栋《感应篇注》的分析 225
三、惠栋《感应篇注》的影响 227
第四节 方东树《感应篇畅隐》的双重性格 232
一、方东树及其《感应篇畅隐》 232
二、《感应篇畅隐》的善书诠释 236
三、《感应篇畅隐》的理学意蕴 239
第六章 晚清时期《感应篇》的多元发展 244
第一节 晚清善书诠释的三重背景 244
一、士林规训与《感应篇》诠释 245
二、印刷变局与《感应篇》刊刻 252
三、佛学复兴与《感应篇》宣讲 256
第二节 刘门教的《感应篇》诠释 260
一、刘沅与刘门教概述 261
二、刘沅的《感应篇》诠释 264
三、刘门教门人的善书诠释 268
第三节 林昌彝的母教记忆与精神认同 272
一、林昌彝的母教记忆 272
二、林昌彝的善书刊刻及诠释 276
三、林昌彝的移风易俗实践 281
第四节 俞樾《感应篇缵义》解析 285
一、俞樾的生命史及果报观 285
二、俞樾的志怪小说创作 289
三、俞樾的《感应篇》诠释 293
第七章 结论 298
一、明清《感应篇》诠释的多元化 299
二、明清《感应篇》争论的修辞化 302
三、明清《感应篇》实践的日常化 307
附录一 《太上感应篇》正文校读 313
附录二 中国近世《感应篇》知见录 316
一、宋代(960—1279) 316
二、元代(1271—1368) 321
三、明代(1368—1644) 322
四、清代(1644—1911) 336
五、民国(1912—1949) 401
参考资料 406
一、善书文献 406
二、古籍文献 410
三、其他文献 423
四、中文著作(含译著) 424
五、中文论文(含译文) 433
六、外文论著 440
后 记 444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 | 9787224156973 |
条码 | 9787224156973 |
编者 | 朱新屋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2-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448 |
字数 | 500000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