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本书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岭南班”使用的教材之一,全书的编写专注于中医经典知识的临证解析,并结合岭南地区湿病湿证多见的临床特点,对相关知识的临床应用作系统的论述。本书选取了《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脾胃论》《格致余论》《丹溪心法》《本草纲目》《医碥》《温热论》《温病条辨》《三因司天方》《运气证治歌诀》等多部中医经典的精华部分,分章节进行论述。每章除了有经典原文的解析及拓展,还有相关临证医案的分析,力求突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岭南病证特点与治疗着眼点 3
第二章 中医经典知识在岭南湿证辨治思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6
一、中医经典知识是中医临证实践的基础 6
二、掌握中医经典知识是形成岭南湿证辨治思维的关键 7
第三章 《中医经典岭南临证解析》的学习方法 9
一、理解教材的编写定位 9
二、了解教材各论的编写特点 10
三、采用多元融合的学习方法 11
各论
第四章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与相关方药在岭南湿病中的临证应用要点 15
第一节 湿相关之“岁运”年气候物候病候及治法方药 18
一、六甲年“岁土太过”相关气候物候病候及治法方药 18
二、六己年“岁土不及”相关气候物候病候及治法方药 21
三、六壬年“岁木太过”相关气候物候病候及治法方药 24
四、六辛年“岁水不及”相关气候物候病候及治法方药 26
第二节 湿相关之“司天”之岁的气候物候病候及治法方药 28
一、丑未岁“太阴司天”相关气候物候病候及治法方药 28
二、巳亥岁“厥阴司天”相关气候物候病候及治法方药 35
三、辰戌岁“太阳司天”相关气候物候病候及治法方药 41
第五章 张仲景《伤寒论》治湿辨治要点 55
《伤寒论》湿邪病证要点 55
第六章 伤寒派腹诊在湿证(病)辨识中的运用 72
一、腹诊概述 73
二、《伤寒杂病论》中湿证(病)的常见腹候 82
三、《伤寒杂病论》中湿瘀互结的常见腹候 84
四、《伤寒杂病论》中应用半夏的腹候 85
五、《伤寒杂病论》中应用茯苓的腹候 92
第七章 张仲景湿病病机及病传要点 100
湿病概述 100
第八章 叶桂《温热论》湿热辨治要点 117
湿热邪留三焦气分辨治要点 117
第九章 吴瑭《温病条辨》上焦湿温辨治要点 131
上焦湿温辨治 131
第十章 吴瑭《温病条辨》寒湿辨治要点 144
第十一章 岭南本草经典理论解析 160
第一节 本草经典理论及在“湿病”中的应用 160
一、本草“三品”分类法 160
二、本草性味及升降 162
三、本草性味及升降与治湿 164
四、升降治湿三法之一:散湿 166
五、升降治湿三法之二:渗湿 168
六、升降治湿三法之三:泻湿 172
第二节 治湿三法代表药物 174
一、散湿法之解表药:防风 175
二、散湿法之芳香化湿药:藿香 176
三、散湿法之祛风湿药:秦艽 178
四、渗湿法之利水消肿药:茯苓 179
五、渗湿法之补气药:扁豆 182
六、泻湿法之清热燥湿药:黄芩 183
七、泻湿法之利尿通淋药:滑石 184
八、泻湿法之化痰药:昆布 186
第十二章 李杲升阳除湿法要点 189
第十三章 朱丹溪湿热辨治要点 202
第十四章 朱丹溪泄泻从湿辨治要点 211
第十五章 何梦瑶《医碥》湿证辨治 218
一、何梦瑶《医碥》中湿、伤湿辨治 218
二、何梦瑶《医碥》湿证相关疾病辨治 223
第十六章 孟河医家湿证辨治及临床应用 240
孟河医家湿证辨治 240
第十七章 彭子益圆运动理论对湿证辨治的特点 255
火在水上则生湿 255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ISBN | 9787030787514 |
条码 | 9787030787514 |
编者 | 杨志敏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5-03-01 00:00:00.0 |
开本 | 其他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74 |
字数 | 446 |
版次 | 1 |
印次 | |
纸张 | 一般胶版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