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游业作为扶贫产业、综合产业、美丽产业、幸福产业,能为乡村产业振兴发挥引擎作用。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可以盘活农村土地,是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附加价值的最佳途径之一。乡村旅游提供乡村振兴新动能。旅游开发经历了资源导向、市场导向、形象导向和生态导向阶段。目前,乡村旅游开发还是以资源导向为主,本书在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进行研究,以促进旅游业进步,带动经济发展。
正确认识和评价乡村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条件。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要对乡村现有资源和未开发资源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要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从而形成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遵循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原则,不能背离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
成功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有效利用乡村特色资源优势,正确处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消除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因地制宜地出台适宜的政策激励措施,在环城市资源、邻近景区、特色产业、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创意体验、科技引导等方面寻找契机,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形成乡村主题化、体验生活化、农业现代化、业态多元化、村镇景区化、农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等8大新态势,提升人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新时代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书系》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脉络与耦合关系,在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乡村振兴实践及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开发模式进行总结,提炼出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6种)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9种),以期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帮助各地乡村在解决痛点、寻求创新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可持续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唐建兵,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四川大学,研究方向为旅游开发和旅游目的地管理,主要从事旅游开发和旅游目的地管理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获得成都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得成都市社科界成果奖三等奖、优秀奖各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0余项。万春林,博士,成都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教师、院长助理,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就读于泰国国立发展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主要从事旅游开发、旅游文化与目的地管理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
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1.1 乡村振兴战略形成的历史基础
1.1.1 第一阶段: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全面形成时期
1.1.2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初期
1.1.3 第三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时期
1.1.4 第四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时期
1.2 乡村振兴战略形成的理论渊源和文化基础
1.2.1 乡村振兴战略形成的理论渊源
1.2.2 乡村振兴战略形成的文化基础
1.3 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历程
1.3.1 开展乡村建设运动
1.3.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3.3 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1.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1.4.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是回归并超越乡土中国
1.4.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的理想进行再实践、再创造
1.4.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1.4.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ISBN | 9787550455719 |
条码 | 9787550455719 |
编者 | 唐建兵,万春林 著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4-07-01 00:00:00.0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176 |
字数 | 142000 |
版次 | 1 |
印次 | 1 |
纸张 | 一般胶版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