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23945002/96192
 

叶剑英传(新版)

编号:
wx1203356073
销售价:
¥80.19
(市场价: ¥99.00)
赠送积分:
80
数量:
   
商品介绍

《叶剑英传》为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之一。《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首批编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期的开国元勋和各方面的最杰出的人士的传记。这批传记的主人公包括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人民军队汇总的功勋卓著的元帅、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各方面的著名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等等。希望读者通过这部从书,以这些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为典范,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教育子女)、“田头地尾”(种田耕稼)、“针头线尾”(缝补衣裳)和“灶头锅尾”(家务劳动)样样在行。她敬重公婆,体贴丈夫,勤俭持家,睦族和邻。平时操持繁重的家务,还常帮人打点短工,补贴家用,是一位贤妻良母。父母勤劳、善良的品德,对少年时期的叶剑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叶剑英出生时,中国正处在灾难深重的年代。自从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 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清帝国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以康有为、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忧国忧民,奔走呼号,力图唤醒全国人民奋起, 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抗争。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促使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加速走向灭亡。
反动统治阶级越是接近末日,对人民群众的剥削和压迫愈加残酷,人民的生活也就愈加困苦不堪。据《嘉应州志》载,清朝末年,梅县一带已是“土瘠民贫”、“苛法密布,民不聊生”,叶剑英出生前后的家庭经济状况,同梅县大多数劳动人民家庭一样,十分贫苦。后来,叶剑英的四位伯父到南洋,积攒了些钱, 寄回家来,由叶钻祥掌钱理事,合伙盖起一栋房子,为纪念父亲,命名“福智堂”。那年月,天灾人祸不断,苛捐杂税又多,叶钻祥的小本生意很难维持,家中常缺钱买米,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穷人偏多子。叶剑英的父母先后生下八个孩子,因为贫病交加,无力抚养,有四个孩子未及成年就夭折了。叶剑英还算幸运, 勉强活了下来。父母按照家谱给他起名为叶宜伟。活下来的还有两个妹妹, 才英和顺英,很小就当了童养媳。顺英后来又被转卖到江西,受尽折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兄妹才得以重逢。活下来的唯一的弟弟道英(宜导),也是历经艰难,在颠沛流离、饥寒困苦的环境里长大成人。
叶剑英 7 岁那年,父母送他到雁洋堡钟傲泉、古玉泉私塾读书,曾受教于雨苍公等。所学功课,无非是“诗云子曰”一套。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随着西方外来文化的侵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受到冲击,国人逐渐提倡新学。梅县开展新学运动比较早,1905 年,雁洋堡就办起了初级小学怀新学堂,开设的课程有国文、算术、常识、唱游等。学堂的先生都是有着新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叶剑英随着新学潮流,也转到怀新学堂就读。
贫家出俊才。叶剑英读书很用功。在学堂上课时,他聚精会神地听讲,放学回来,一边参加家务劳动,一边坚持复习功课。书本成了他的新伙伴。每天晚饭后, 他和弟妹们帮助妈妈收拾完碗筷,用抹布把小方桌擦得光光亮亮,就摊开书本,做起功课来。家里买不起油灯,他就在大人的帮助下,从山上砍来一种野生的细竹, 经过加工,做成“竹精子”,点燃照明。“竹精子”燃烧时爆裂的火星,有时烧焦了他的头发,母亲见了十分心疼,而他自己却仍在埋头读书,毫不在乎。这段灯下苦读的岁月在叶剑英童年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0 年 5 月,83 岁高龄的叶剑英重访雁洋旧居时,看到儿时用的小方桌尚在,触景生情,赋诗一首:
八十三年一瞬驰, 木窗灯盏忆儿痴。人生百岁半九十, 万丈霞光值暮时。
少年的叶剑英活泼好动,不但书读得好,而且喜欢体育活动,是个踢足球、踢毽子的能手。他热爱劳动,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小同学们结伴上山打柴。除了打柴之外,叶剑英还时常在横西村头那棵大榕树下,帮助父母喂猪,卖“仙人粄”,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在那棵大榕树下,叶剑英还常常听来往的大人们谈今论古。他在这里听过“三国”“西游记”“封神榜”“岳母刺字”“八仙过海”等故事,也听过“长毛造反”的民间传说和孙中山革命的消息。叶剑英和小朋友们慢慢知道了“红顶子”“洋鬼子”不是好东西,便把“捉人子”“打野仗”的游戏改叫“打洋鬼子”。叶剑英通常是这种游戏的小首领。
大榕树下,可以说是少年叶剑英的另一个“大课堂”。

《叶剑英传》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的决定,由军事科学院组织编写,历时八载,数易其稿。传记组聆听叶剑英生前56次会议谈话,查阅相关研究机构以及地区和军内外100余家档案馆、图书馆、纪念馆、陈列馆、博物馆等所存有关叶剑英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访谈,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从政治、军事生活方面反映了叶剑英元帅一声的主要方面。全书共四十章,邓小平为本书题写书名。

目 录
引言 001
第一章 梅水之滨 001
第一节 童年在雁洋 001
第二节 丙村三堡学堂 003
第三节 剪辫子,打“潮勇” 004
第四节 就读东山中学,立志报国救民 006
第二章 漂泊南洋与习武云南 010
第一节 海外谋生 010
第二节 入云南讲武学校 011
第三节 与日本教官比武 012
第四节 质问唐都督 013
第五节 “把剑长歌气压轩” 014
第三章 追随孙中山革命 016
第一节 投奔“援闽粤军” 016
第二节 随孙中山出巡广西 017
第三节 护卫大总统脱险 019
第四节 香港筹款 020
第五节 参加讨陈战役 021
第四章 执教黄埔与练兵香洲 024
第一节 在黄埔军校筹备处 024
第二节 军校停办风波 025
第三节 教授部副主任 026
第四节 连平大捷 028
第五节 香洲独立营 029
第六节 参与平定商团叛乱 030
第五章 东征之役 032
第一节 淡水之战 032
第二节 白芒花的争论 034
第三节 进军潮梅 035
第四节 梅县县长 036
第五节 痛悼张民达师长 039
第六节 平息香洲兵变 039
第七节 二次东征 041
第六章 随师北伐与加入中国共产党 044
第一节 在总预备队指挥部 044
第二节 参加南昌之役 045
第三节 新编第二师代师长 046
第四节 通电反蒋与吉安暴动 047
第五节 彷徨武汉 050
第六节 出任“铁军”参谋长 051
第七节 投入中国共产党的怀抱 052
第七章 策应南昌起义 056
第一节 密议甘棠湖 056
第二节 巧献“计中计” 057
第三节 保护“革命火种” 058
第四节 率教导团南下广东 061
第八章 到敌人心脏里准备暴动 063
第一节 留在张发奎身边 063
第二节 摇接受党的秘密使命 064
第三节 调虎离山 065
第四节 加强起义武装力量 067
第五节 设法稳住敌人 069
第九章 广州工农兵起义 071
第一节 “夜半枪声连角起” 071
第二节 城区鏖战 072
第三节 秘密转移到香港 075
第四节 在莫斯科劳动大学 077
第十章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 080
第一节 前往江西苏区 080
第二节 闽西肃反的困惑 081
第三节 参与反“围剿”的作战指挥 082
第四节 红军参谋事业的奠基者 084
第十一章 在红军学校与东南前线 088
第一节 挑起办校和作战两副重担 088
第二节 严于治校 090
第三节 按实战要求教学 092
第四节 建立红色据点,开展游击战 093
第五节 在闽赣军区 094
第六节 关心战士疾苦 096
第十二章 万水千山长征路 098
第一节 保护革命骨干 098
第二节 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 100
第三节 在遵义会议的旗帜下 102
第四节 艰难的雪山行军 103
第十三章 与张国焘的斗争 106
第一节 北上与南下之争 106
第二节 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 107
第三节 过草地的开路先锋 108
第四节 挫败张国焘的阴谋 110
第五节 “吕端大事不糊涂” 115
第六节 北上到吴起 120
第十四章 初到陕北 122
第一节 东征战役中的中路指挥 122
第二节 参与筹划西征 125
第三节 争取东北军与十七路军 126
第四节 在安塞领导东线工委 127
第十五章 西安风云 131
第一节 和平密使 131
第二节 张公馆的“座上客” 132
第三节 广泛开展统战救亡工作 134
第四节 与张学良紧急会晤 136
第五节 协助周恩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38
第六节 多方奔走,巩固和谈成果 140
第七节 主持西安红军联络处 142
第八节 营救西路军战友 144
第十六章 辗转奔波为抗战 147
第一节 在西安继续进行国共谈判 147
第二节 出席南京国防会议 148
第三节 营救“政治犯” 150
第四节 在南京八路军办事处 151
第五节 迁移武汉 154
第六节 华南之行 158
第七节 长沙大火中脱险 161
第十七章 在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 163
第一节 训练班的副教育长 163
第二节 备受欢迎的“游击战争战略家” 166
第三节 “我来唱一个” 168
第四节 动员南岳佛道教界抗日救国 168
第五节 “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去” 169
第六节 团结桂系抗战 170
第十八章 战斗在重庆 173
第一节 痛斥“平江惨案”制造者的罪行 173
第二节 与何应钦的交锋 175
第三节 “叶剑公舌战群儒” 176
第四节 新四军北移的谈判 180
第五节 揭露“皖南事变”真相 184
第六节 身在虎穴,正气凛然 187
第十九章 延安岁月 190
第一节 重返军委参谋部 190
第二节 运筹谋划,持久抗战 192
第三节 科学预测苏德战争爆发后日军动向 193
第四节 打一场“政治宣传战” 195
第五节 同中外记者参观团的友好交往 197
第六节 与美军观察组谈判 199
第七节 在延安整风运动中 202
第八节 参加党的“七大” 203
第二十章 在军调部的四百天(上) 207
第一节 停战令颁发前后 207
第二节 组建军调部中共机构 209
第三节 停战原则谈判的波折 211
第四节 执行小组的使命 213
第五节 东江纵队撤退与中原军区突围 214
第六节 恢复交通线之争 217
第七节 安平事件 218
第二十一章 在军调部的四百天(下) 221
第一节 坚守阵地,岿然不动 221
第二节 《解放》报事件 222
第三节 黑暗中的灯塔 226
第四节 “我们一定会回来的” 228
第二十二章 领导中央后方委员会工作 230
第一节 从延安到临县三交镇 230
第二节 中央的“耳目” 231
第三节 城工部与外事组 233
第四节 出席全国土地会议 234
第五节 临县反“左” 236
第六节 与群众共甘苦 238
第二十三章 在华北军大的领导岗位上 240
第一节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 240
第二节 统一思想,协调步伐 241
第三节 为贯彻党的方针而教学 242
第四节 “搬师请贤” 244
第五节 教学民主 245
第六节 物质保障 247
第七节 教学水平的新高度 248
第二十四章 新北平市长 249
第一节 从石家庄到北平 249
第二节 “联合办事处”主任 250
第三节 紧张接管 252
第四节 整顿秩序,恢复生产 254
第五节 发展科学教育事业 258
第六节 廉洁奉公 259
第七节 与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和谈 261
第二十五章 解放广东 264
第一节 “泉水” 264
第二节 赣州会议定大计 265
第三节 与林彪的分歧 266
第四节 组织解放海南岛战役 270
第五节 领导两广剿匪作战 272
第二十六章 开创广州工作局面 276
第一节 接管广州 276
第二节 “治安战役” 277
第三节 “把粮食运进来” 279
第四节 金融斗争 280
第五节 市政建设的起步 282
第二十七章 建设新华南(上) 284
第一节 确定大政方针 284
第二节 城市工作 285
第三节 农村建设 287
第四节 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290
第五节 经济领域的斗争 292
第二十八章 建设新华南(下) 294
第一节 为新中国的橡胶事业奠基 294
第二节 创办南方大学 298
第三节 发展统一战线 299
第四节 在“反地方主义”的漩涡中 300
第五节 巩固国防南大门 302
第二十九章 主持训练总监部工作 305
第一节 对现代战争的思考 305
第二节 主管全军的军事训练 306
第三节 辽东半岛军事演习 309
第四节 军队建设中的“八个关系” 311
第五节 发扬优良传统与学习外国经验 312
第六节 在“反教条主义运动”中 317
第三十章 开拓军事科学研究(上) 318
第一节 创建军事科学院 318
第二节 确定科研方向 320
第三节 建立全军的科研机构和队伍 321
第四节 发扬“攻关”精神 322
第五节 群众冷暖挂心头 324
第三十一章 开拓军事科学研究(下) 325
第一节 对现代战争特点的新认识 325
第二节 开展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 326
第三节 排除林彪的干扰 328
第四节 摸索符合科研规律的研究方法 329
第五节 建立军事技术直观教研馆 330
第六节 发展中国无产阶级的先进军事科学 331
第七节 关注全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331
第三十二章 全军教育训练的新阶段 333
第一节 突出军事训练的地位 333
第二节 军事训练的目标与途径 336
第三节 倡导和推广郭兴福教学法 338
第四节 领导全军院校工作 342
第五节 元帅余事付讴歌 345
第三十三章 在动乱中稳定军队 347
第一节 “天下不能乱,长城不能毁” 347
第二节 在两个“十万人大会”上 349
第三节 “串联炮打何时了” 352
第四节 保护老干部和知识分子 354
第五节 “内忧必然引起外患” 355
第三十四章 迎着逆流进击 357
第一节 “大闹京西” 357
第二节 下达军委八条命令和七项规定 358
第三节 “大闹怀仁堂” 360
第四节 主持召开军以上干部会议 361
第五节 忍辱负重,坚持斗争 363
第六节 “二月逆流”实为“二月正流” 365
第七节 到新华印刷厂“蹲点” 366
第八节 对国际新战略的建议 366
第九节 “流放”湖南 368
第十节 揭穿陈伯达的真面目 369
第三十五章 重新主持军委工作 371
第一节 受命于危难之际 371
第二节 筹备军委扩大会议 373
第三节 整顿军队领导班子 374
第四节 训练与战备 375
第五节 指挥西沙之战 377
第三十六章 军委扩大会议前后 379
第一节 中美会谈之后 379
第二节 苦撑军队危局 381
第三节 围绕筹备四届人大的较量 383
第四节 一次历史性的重要会议 384
第五节 在周恩来病重的日子里 387
第三十七章 粉碎“四人帮” 390
第一节 周恩来逝世和“四五”狂飙 390
第二节 酝酿除害良策 393
第三节 毛泽东的临终召唤 394
第四节 众志成城 395
第五节 “西山不可久留” 397
第六节 果断决策,“以快打慢” 400
第七节 惊心动魄的怀仁堂“会议” 402
第八节 山河重光,举国欢腾 403
第三十八章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406
第一节 拨乱反正,请邓小平复出 406
第二节 关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411
第三节 开创军队工作的新局面 412
第四节 在党和国家历史性的转折之际 414
第三十九章 担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417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417
第二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20
第三节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24
第四节 加速军队和国防现代化 425
第五节 发展国家对外友好关系 427
第六节 告台湾同胞书与“九条方针” 427
第七节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30
第四十章 帅星永远闪耀 434
第一节 以己之退,促党的事业之进 434
第二节 同疾病顽强斗争 437
第三节 帅星陨落,功业永存 438
生平大事年表(1897—1986) 443
后记 485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 9787800922992
条码 9787800922992
编者 《叶剑英传》编写组 著
译者
出版年月 2024-08-01 00:00:00.0
开本 16开
装帧 平装
页数 500
字数 469000
版次 3
印次 1
纸张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