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96192/23945006
 

微生物学

编号:
wx1202009486
销售价:
¥68.73
(市场价: ¥79.00)
赠送积分:
69
商品介绍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重点教材。
全书以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特性和分类进化五大生物学规律为主线,从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讲清概念、阐述规律。内容简明、清晰,基础性与前沿性并重,可读性强。作者自行设计了大量简明、直观、形象的图、表和表解,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微生物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重量规划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重量重点教材。编写中注重与靠前优选教材接轨,反映微生物学科发展的近期新水平;在加强基础的同时,突出教材的新颖性和启发性;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全书内容包括微生物学概述、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生长繁殖与控制、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遗传与育种、微生物生态、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微生物与免疫。全书以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特性和分类进化五大生物学规律为主线,从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讲清概念、阐述规律。内容简明、清晰,基础性与前沿性并重,可读性强。作者自行设计了大量简明、直观、形象的图、表和表解,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微生物学》适合用作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供微生物学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杨革,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实验教学与设备管理中心主任,山东省(生物工程专业)企业实训基地实训标准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专家,山东省微生物学会理事。完成和主持多项国家、省级教学科研项目,在靠前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主编全国统编教材两部,两项,2018年1月获得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活性物质和环境微生物技术;新型微生物高分子材料的代谢工程,包括其代谢网络分析、酶固定化和高分子表征等;微生物源先导药物与高效靶向性抗感染、抗肿瘤复合分子药物的合成。

绪论/1
节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生物学特性1
一、微生物的概念1
二、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1
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3
第二节微生物学的形成及其发展史4
一、微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4
二、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4
三、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发展简史5
四、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9
第三节微生物进化分类地位10
一、相互作用10
二、微生物分类地位10
第四节微生物学发展前景11
一、当代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11
二、微生物与可持续发展13
第五节微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技术14
一、微生物显微技术14
二、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15
三、微生物纯种培养技术15
四、生物化学技术15
课后习题16
章原核微生物/18
节概述18
一、结构18
二、原核生物的多样性19
三、原核生物的特点19
四、原核生物的呼吸方式20
五、原核生物的基因组成20
六、原核生物的细胞骨架20
第二节细菌20
一、细菌的发现21
二、基本形态与大小21
三、细菌细胞的构造与功能22
四、细菌的繁殖及其群体特征40
五、用途与危害42
第三节放线菌44
一、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45
二、放线菌代表属47
三、放线菌的菌落特征49
四、放线菌的繁殖方式49
五、放线菌的培养条件51
六、放线菌的开发利用52
第四节古菌52
一、古菌的一般特性和分类 53
二、产甲烷古菌群54
三、还原硫酸盐古菌群56
四、极端嗜盐古菌群57
五、无细胞壁古菌群57
六、极端嗜热和超嗜热的代谢元素硫的古菌群58
第五节其他类型的原核微生物58
一、 蓝细菌 58
二、支原体61
三、立克次氏体62
四、衣原体63
课后习题64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66
节真菌的形态与结构66
一、真菌的两大结构67
二、真菌的繁殖体72
三、真菌的菌落特征74
第二节单细胞真菌——酵母菌74
一、酵母菌的细胞形态及生理特性75
二、酵母菌的繁殖方式75
三、酵母菌的生活史75
四、酵母菌的生长条件76
五、酵母菌的应用76
第三节丝状真菌——霉菌77
一、霉菌菌落的特征78
二、霉菌繁殖79
三、霉菌危害80
四、主要代表属81
第四节大型子实体真菌——蕈菌88
一、蕈菌的自然分布88
二、蕈菌的种类与用途88
三、蕈菌的形态特征89
四、蕈菌的菌体结构及其生活史91
课后习题92
第三章病毒/93
节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分类93
一、病毒的形态与大小93
二、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及其功能94
三、宿主细胞的病毒包涵体95
四、病毒的分类95
第二节噬菌体96
一、噬菌体的形态结构96
二、烈性噬菌体的增殖周期97
三、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99
四、温和性噬菌体的溶源性100
第三节动物病毒101
一、脊椎动物病毒101
二、无脊椎动物病毒103
第四节植物病毒104
第五节亚病毒105
一、类病毒105
二、朊病毒106
三、拟病毒和卫星RNA106
课后习题107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108
节微生物的营养需求108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108
二、微生物的营养要素109
第二节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111
一、简单扩散111
二、促进扩散112
三、主动运输112
四、基团转位112
第三节微生物培养基113
一、培养基配制应遵循的原则113
二、培养基的类型113
第四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116
课后习题117
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控制/119
节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119
一、 微生物的个体生长与繁殖120
二、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122
第二节微生物的培养与生物量测定125
一、微生物纯培养技术126
二、分批培养与连续培养127
三、同步培养129
四、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130
第三节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生长132
一、温度133
二、氢离子浓度135
三、湿度、渗透压与水活度137
四、氧和氧化还原电位137
五、氧以外的其他气体139
六、辐射139
七、超声波140
八、消毒剂、杀菌剂与化学疗剂141
第四节微生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145
一、微生物的趋向性145
二、微生物的抗逆性146
课后习题151
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153
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153
一、能量代谢中的储能与递能分子153
二、微生物的主要产能代谢途径与能量转换方式156
第二节微生物的分解代谢174
一、淀粉的分解174
二、己糖的分解175
三、纤维素的分解178
四、半纤维素的分解180
五、果胶质的分解180
六、木质素及其他芳香族化合物的分解181
七、脂肪、碳氢化合物及C1化合物的微生物学氧化183
八、氨基酸的分解184
第三节微生物的合成代谢185
一、大分子前体物的合成186
二、大分子有机物质的生物合成188
第四节微生物的次级代谢193
一、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193
二、次级代谢产物的类型194
第五节微生物代谢的调控195
一、初级代谢的调控机制196
二、次级代谢调节202
课后习题204
第七章微生物遗传与育种/206
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206
一、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206
二、细胞中DNA的复制216
三、RNA与遗传表达217
四、微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219
第二节基因突变与微生物遗传育种226
一、微生物的变异与基因突变226
二、突变类型226
三、基因突变227
四、DNA损伤的修复233
五、突变与育种234
第三节微生物基因重组238
一、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238
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248
第四节菌种保藏与管理250
一、概述250
二、常用菌种保藏方法252
三、菌种检查与复壮256
四、菌种的分类258
课后习题259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261
节微生物生态概述261
一、微生物的分布261
二、群落中的微生物261
三、微生物与能流和物质循环262
四、微生物生态的进化262
五、污染微生物生态263
第二节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263
一、土壤微生物生态264
二、水体微生物生态265
三、空气微生物生态267
四、动物体表和体内的微生物生态268
五、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生态269
第三节微生物分子生态学272
一、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基础273
二、微生物分子生态学领域273
三、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方向274
四、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现状274
五、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275
第四节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276
一、共栖关系276
二、共生关系277
三、竞争关系277
四、拮抗现象278
五、寄生关系278
六、捕食关系279
第五节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279
一、植物根系、根际与根际微生物区系279
二、植物体表和叶面微生物282
三、植物内生菌的类型282
第六节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84
一、氨化作用285
二、氨的好氧氧化与厌氧氧化288
三、反硝化作用290
四、生物固氮292
第七节硫、磷、钾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99
一、微生物与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99
二、微生物与磷元素的转化301
三、微生物与钾的转化302
第八节微生物与生态修复302
一、生态修复概述302
二、微生物修复305
课后习题308
第九章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310
节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和命名310
一、微生物的分类单元311
二、微生物的命名312
三、微生物系统发育分析313
第二节原核微生物分类系统313
一、原核微生物伯杰氏分类系统313
二、关于变形细菌纲314
第三节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方法315
一、微生物鉴定的依据315
二、微生物鉴定的技术与方法315
课后习题319
第十章微生物与免疫/321
节免疫与感染321
一、非特异性免疫321
二、特异性免疫322
三、感染322
第二节抗原324
一、抗原的基本概念324
二、抗原的性质324
三、抗原的分类325
四、抗原处理与递呈326
五、人类有关抗原327
第三节抗体327
一、抗体的结构328
二、抗体的主要功能330
三、抗体的特性332
四、多克隆抗体与单克隆抗体333
五、抗体的多样性334
六、机体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初次免疫应答与再次免疫应答334
七、产生抗体的细胞334
八、抗体形成的机制335
第四节抗原抗体反应336
一、抗原抗体反应特点336
二、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337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338
四、补体参与的反应339
第五节免疫检测技术339
一、免疫检测方法和技术339
二、免疫检测技术的应用341
第六节微生物免疫制剂342
一、人工自动免疫制剂343
二、人工被动免疫制剂343
课后习题344
参考文献/346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2336460
条码 9787122336460
编者 杨革 主编
译者 --
出版年月 2018-01-01 00:00:00.0
开本 16开
装帧 平装
页数 346
字数 581
版次 1
印次 1
纸张 一般胶版纸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