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96192/23945006
 

士当何为:徐复观先生谈思录

编号:
wx1201937250
销售价:
¥53.04
(市场价: ¥68.00)
赠送积分:
53
数量:
   
商品介绍

·本书将向我们展示:我们该学会如何读书?我们该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叫以现代儒家视野,审慎地看待文化与人生?

·锻造人文的素养与内功,睁眼看世界,开眼观现世。

·他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是熊门的很好弟子;但他“不甘心只做一个儒家”;面对人间世,立足儒门中,他以传统“士”的自觉,不断践行“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

·新儒家所关心的,不止是心性,徐复观是所有新儒家中,相当具现代意识以关照现实的学者,在一定意义上,他或可算是相当接近以“思想史研究”为追求的学者。

·初学者能够通过阅读徐复观的文字思想,以知学术之轨辙与治学方法之门径。

《士当何为:徐复观先生谈思录》为新儒家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徐复观先生的语粹汇编文集。本书由复观先生之子徐武军先生手订,所选择语粹段落皆出自复观先生全集,并分类列次,以“读书和研究的态度与方法”、“知识分子”、“教育”、“文化”、“艺术”、“文学”、“历史与思想”七编作纲,每大类下再各续以目。虽为选录,但以编者对著者之了解,确已将此书编成一完整之系统,全面的展现了徐复观先生的学问气象。至于妙赏洞见,则更是俯仰即拾,为后学读者充分展示学问轨辙及规模宏阔。

作者:徐武军,徐复观长子,台湾地区成功大学副教授,台湾地区东海大学研发主任,总务长。著有《人文科技与生活》《台湾地区教育六十年,1949~2008》等 徐元纯,台湾地区静宜大学英国语文学系文学硕士。2019年编辑出版《徐复观教授散文集》等。

《士当何为:徐复观先生谈思录》
目? 录
自? 叙? /? 001
我不是弄哲学的,根本无意形成自己的哲学系统。我的根本动动机和努力的方向,都在中国文化的 再认识,想由此以确定中国文化的内容、意义、地位,以帮助中国人在精神上能站起来。但我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太迟,在这方面的收获太小。我只想在各重要部门开辟一条 路出来,让后来的人继续走下去。

读书和研究的态度与方法? /? 011
求知的最基本要求,首先是要对于研究对象,作客观的认定;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应随着对象的转折而转折,以穷其自身所含的构造。就研究思想史来说,首先是要很客观地承认此一思想;并当着手研究之际,是要先顺着前人的思想去思想,随着前人思想之展开而展 开;才能真正了解他中间所含藏的问题,及其所经过的曲折;由此而 提出怀疑,评判,才能与前人思想的本身相应。

知识分子? /? 033
?士? /? 035
?政治与知识分子? /? 040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及言行? /? 044
中国圣贤立教,对“士”自身的要求,常常远严格过对一般社会的要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面对权势时,应当坚守自己的权利,限定自己的义务。在面对社会时,则应当忘记自己的权利, 扩大自己的义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知识分子才是知识分子个人主义的“正种”。

教? 育? /? 057
?论教育? /? 059
?师? /? 064
?看教育? /? 067
就求学的根本动机,及求学的整个归结来说,则一定是为了对时代负责,对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来负责。凡是可以成为知识的东西,都有学问上的价值;但其中与时代问题密切相关的,必然要摆在求知的位,而集注以最优秀的心灵和力量。

文? 化? /? 075
?传统与文化? /? 077
?儒家文化? /? 097
?西方的思维? /? 117
?中西文化? /? 125
?宗教? /? 142
?谈文化? /? 152
由此可知所谓文化,简单地说,可分为两点:一是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因而奠定人的地位与生存的方向。一是对人的视野的扩大,把遇见的问题能作关联性的思考;由这一方面,关联到各个方面去思考;由眼前关联到过去与未来去思考。缺乏这种关联性的思考能力,而凭一己几希之明来运用巨大的组织能力,我想这是人类归于毁灭的重大原因之一。

艺? 术? /? 177
?艺术的根源? /? 179
?中国艺术? /? 184
?现代艺术? /? 190
?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 196
在清明的世界形象中而 渐渐发现美的意欲,表现为美的形象,以成就所谓“美 术”这一部门的文化。这是人类脱离混沌、野蛮,而奠定自己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形象之美,是人类生命的升华。千变万化的艺术活动,必需归结到“美”的上面。人类只能在“美”和“善”的上面得到精神的着落点,得到生命的安全感觉。

文? 学? /? 201
?文学的根源? /? 203
?文学的社会性? /? 217
?文学的民族性及世界性? /? 222
?论文学? /? 229
为人生而艺术、为人生而文学,这是东西艺术、文学的主流。人生不是孤立的,每一个人必生长于社会群体之中;真正的文学,是对人生的批评,是对人生的开辟。批评得愈切,开辟得愈深,即愈可以证明人生是与社会同在,与其国家民族同在。所以为人生而文学,实际也即是为社会而文学,为其国家民族而文学。

历史与思想? /? 233
中国文化的传统,论人,则论其大节;论政,则持其大体。论大节,持大体,一方面可以维系人道政道前进的大方向,同时也可以得到社会政治的安定和平。专注小节,势必忘记了大节;坚持小体,势必疏忽了大体。以此论人论政,本末倒置、轻重失权,结果乃大乱之道。

    读书和研究的态度与方法

求知的很基本要求,首先是要对于研究对象,作客观的认定;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应随着对象的转折而转折,以穷其自身所含的构造。就研究思想史来说,首先是要很客观地承认此一思想;并当着手研究之际,是要先顺着前人的思想去思想,随着前人思想之展开而展开;才能真正了解他中间所含藏的问题,及其所经过的曲折;由此而提出怀疑,评判,才能与前人思想的本身相应。


次我穿军服到北碚金刚碑勉仁书院看他(注:熊十力)时,请教该读什么书。他老先生教我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我说那是早已经读过了,他以不高兴的神气说:“你并没有读懂,应当再读。”过了些时候再去见他,说《读通鉴论》已经读完了。他问:“有什么心得?”于是我接二连三地说出我的许多不同意的地方。他老先生未听完便怒声斥骂说:“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它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这一骂,骂得我这个陆军少将目瞪口呆。原来读书是要先读出每一部的意义!

1959.10.01

我们所读的书,除了一部分原始资料外,绝大多数,其本身即是在对某问题作直接的解答。因此,读书的步,便不能以假设来开始,而只能以如何了解书上所作的解答来开始。
读书真正的目的,有如蜜蜂酿蜜,是要从许多他人的说法中,酿出新的东西来,以求对观念或现实作新的解释,因此而形成推动文化的新动力。在此一大过程中,分析与综合的交互作用,才占了方法上的主要地位。

1959.01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对唐代文学发展的意见,我并不赞成;但当我看这部著作时,使我很好感动。
我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他却能看出问题;而且一经他道破,便感到的确是有问题。
看来与问题并无关联的材料,经他一番分析、疏导后,居然引出了解决问题答案的线索,终于得出可以承认的结论。这对我的启发性太大了。
其次,给我启发性很大的便是王怀祖的《读书杂志》。
马浮先生的《尔雅台答问》,是近三百年来很特出的一部著作,可与熊十力先生的《十力语要》相提并论。

1974.11.01

一个人读了书而脑筋里没有问题,这是书还没有读进去,所以只有落下心来再细细地读。读后脑筋里有了问题,这便是叩开了读书的门,所以自然会赶忙地继续努力。

1959.10.01


所以先生(注:熊十力)很知道佛老的玄学,在小知俗学中,容易成就声名。但他终不以一己声名之私,忘对国家民族所应尽的责任,他中年以后,志之所存,皆集中在以儒家的文化学术救世的这一点,这是与宋明诸大儒,多由佛老回归儒术的动机,不期而合的,此之谓大节。

1973.03.27

做人文科学研究的人,首先要求有一个由“忠于知识”而来的勤勉、谦虚、自信,及“过则无惮改”的态度。
忠有“尽己”及“服从”的双重意义。朱子以“尽己之谓忠;如实之谓信”解忠信两字,意义深远。“尽己”是竭尽自己的一切,而毫无保留地去追求知识。“服从”是绌退虚名、意气、势利、非常不错、人情、世故,唯知识是从。
胡适之先生的一篇讲演稿,内容大体上说治学要“勤”要“缓”。
所谓“勤”除了勤于阅读,勤于搜集外,在写文章时,只要发现有一点缺口,有一点于心不安,便不应轻易放过。所谓“缓”,是指材料没有收齐,观念没有成熟,固然不应轻易动笔。即使觉得材料、观念都已具备了,还应多酝酿一段时间,在脑筋里多转几回圈子,并从与自己意见相反的方向多想想。
“谦虚”,主要是对材料而言。先让材料自己讲话,在材料之前,牺牲自己的任何成见。
“自信”是在深入材料去以后,对任何与材料不符,但被人视为非常不错的说法,都敢站起来替材料讲话。
这是面对知识的堂堂正正的人生态度。

1974.11.01

科学中的假设,无一不是先经过严密的探讨、操作而来。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科学的假设。学问的真正功夫,开始正表现在达到非有此一假设不可的这一过程之上。所以这种假设,是已经过了真实的学问功夫所提出的“可能性优选”的假设。提出科学的假设,值得称为科学的假设,谈何容易!胡先生(注:胡适)之所谓“大胆假设”的“大胆”,不知意何所指?
大学的学生,不论做那一门学问,若先从“大胆假设”下手,他们将根本不能下手。而科学方法,便先要告诉人一个可确切下手的地方,有如演几何之先从自明的公理演起一样。又如“小题大做”的“小”和“大”,又是什么意思呢?按着应有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弄清楚,弄清楚了一步,再向前走一步,步步踏实而不蹈空,这是一般做学问的态度。任何学问都有“起步”之处。起步之处“小题”;一步一步的弄清楚,这也不能称之为“大做”。
但找资料,保存资料,并不就是学问。由找资料而走到选择资料,才开始了学问的行程。选择资料的本身就是真正的整理资料;也由此而可以不仅是整理资料,以成其为“学”。“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只算是两头不到岸的口号。
“实事求是”的表现,是知道每一学术的界限,知道个人在学问面前的分寸,因而先把自己所信所学的,清清楚楚地拿出来,对于自己所不信不学的,能“批判”便“批判”,不能批判便采“慎言其余”的态度,而不要趁口快去打倒。

1954.01.13

决定如何处理材料的是方法;但决定运用方法的则是研究者的态度。
在研究自然科学方面,因为研究的对象和研究者的真实生活,有距离,于是他的真实生活的态度,和他走进实验室时的态度,也可以形成一个自然的隔限,而不易受到现实生活态度的影响。
并且自然科学的真理,其证明是来自对象的直接答复。所以一经证明以后,便没有多大的争论。
研究人文科学,则研究的对象与研究者真实生活的态度,常密切相关;于是在真实生活中的态度,常能直接干涉到研究时的态度。
要使我们的真实生活态度能适合于研究时的态度,大力度优惠限度,不太干涉到研究时的态度,这恐怕研究者须要对自己的生活习性,有一种高度的自觉,而这种自觉的功夫,在中国传统中即称之为“敬”。
敬乃贯彻于道德活动、知识活动之中的共同精神状态。
求知的很基本要求,首先是要对于研究对象,作客观的认定;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应随着对象的转折而转折,以穷究其自身所含的构造。
就研究思想史来说,首先是要很客观地承认此一思想;并当着手研究之际,是要先顺着前人的思想去思想,随着前人思想之展开而展开;才能真正了解他中间所含藏的问题,及其所经过的曲折;由此而提出怀疑,评判,才能与前人思想的本身相应。

1959.10

我觉得每人应先选定一部古典性质的书,有效把它读通。不仅要从训诂进入到它的思想,并且要理解这种思想的历史社会背景;理解在这些时代背景下著者遇到些什么问题,他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去解决这些问题;了解他在解决这些问题中,遇到些什么曲折,受到了哪些,因而他把握问题的程度、及对问题在当时及以后发生了如何的影响;并且要了解后来有哪些新因素,渗入到他的思想中,有哪种新情势是对他的思想发生了新的推动或制约的力量,逐步地弄个清楚明白,以尽其委曲,体其甘苦,然后才知道一位有地位的著者,常是经历着一般人所未曾经历过的艰辛,及到达了一般人所未曾到达的境界。
受到由著者经历所给与读者的训练,而将自己向前推进一步。
由此以取得在那一门学问中的起码立足点。

1959.01
一〇
西方的哲学著作,在结论上多感到贫乏,但在批判他人、分析现象和事实时,则极尽深锐条理之能事。人的头脑,好比一把刀。看这类的书,好比一把刀在极细腻的砥石上磨洗。

1959.10.01
一一
只有读组织严密的思想性著作,才能养成自己的思考能力,逻辑教科书是没有大用处的。
只有读论证精详的考证性的著作,才能养成自己的考证能力,决不应仅靠方法上的说教。
同时,真要看懂他人的著作,要靠自己的功力。而选择名著,反复用心去精读熟读,一寸一寸地把握其中的纲要、条理及取材、推演的方式,是培养功力的不二法门。

1974.11.01
一二
一部重要的书,常是一面读,一面做记号。记号做完了便摘抄。我不惯于做卡片。卡片可适用于搜集一般的材料,但用到应该精读的古典上,便没有意思。书上许多地方,看的时候以为已经懂得;但一经摘抄,才知道先前并没有懂清楚。所以摘抄工作,实际是读书的水磨工夫。
摘抄一遍,可以帮助记忆,并便于提挈全书的内容,汇成几个重要的观点。

1959.10.01
一三
民国三十一年军令部派我到延安当联络参谋,住在窑洞里的半年时间,读通了克劳赛维兹所著的《战争论》,但又从此把它放弃了。这部书,若不了解欧洲近代的七年战争及法国从革命到拿破仑的战争,以及当时德国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哲学背景,是不可能接近了解他的。在延安读这部书,是我的第三次。这一次偶然了解到他是通过哪一种思考的历程,来形成此一著作的结构及得出他的结论;因而才真正相信他不是告诉我们以战争的某些公式,而是教给我们理解、把握战争的一种方法。
凡是伟大的著作,几乎都在告诉读者一种达到结论的方法,因而给读者以思想的训练。

1959.10.01
一四
只要能成为一种知识便应当有若干共同的特性:
,它是可以经验得到的。
第二,它是合理的,因而也是有秩序的。
第三,它是客观的;或可以客观化出来的。
第四,它纵使极精极深,但可以通过一条路径去接近、把握,因而是可以学习的。
追求知识的目的,不仅在积极地学到某些知识,同时也是训练自己的思考,由浑沌而进入明确,由杂乱而得到条理。
把杂乱的材料,加以处理,以建立某种秩序,这便是知识。
有的是知识以外的学问,有如道德、宗教、艺术等,它们的自身并不是知识;但当我们把它当作研究的对象时,依然首先要通过知识去加以处理。由研究而转移到将其实现时,才由知识的活动,转移为实践的活动。

1966.02

一五
做学问很基本的工作,首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把资料加以消化。当以某一问题为中心而开始收集资料时,由此一资料而涉及彼一资料、辗转牵涉,便会头绪纷繁、出入互见;此时写一篇文章以便把头绪加以清理,把出入加以比较,这是整理资料的一种很切实而妥当的方法。

1956.06
一六
一切都要由基本材料下手,在基本材料上立根基。
找材料再勤,也必有遗漏,必有继续发现。假定我的考证是正确的,则继续发现的材料,都会为我作证。假定考证错误了,继续发现的材料,都会成为我的对头。
我对《孝经》成立年代的考证便遇到后面的情形,逼得我只有认错。

1974.11.01
一七
言学问,必以“积”为基本的功夫。
“积”,一定是由一点一滴着手;积是与时间成正比例,时间愈久,在学问上便积累得愈多。
积的动力,还是朱元晦所说的,“心便爱了”的“爱”。假使一定要说学问上也有天才的问题,则有无天才,表现在对学问的爱与不爱。
学问基本表现在“识力”上。任何有关材料,到自己面前,都能判别它的分量,发现它的意味与问题;将零碎者加以合乎逻辑的贯通;将隐秘者加以自然而合理的显露;自己犯了错能反省出来,若经他人指出,便自然而然的以感佩的心情来接受、改正,此之谓“识力”。
一个人所得知识的妥当性,决定于他识力的高下。
识力主要是来自以渐来消化所积的材料。积有如牛的吃草,渐有如牛的反刍。积的心理状态是穷搜远绍、较量锱铢。渐的心理状态是心平气静,从容寻绎。在寻绎中有反省,在反省中再寻绎。
渐必须来自积。必须积而又积,渐而又渐;积以终身,渐以终身。
由积与渐的功力之差异,表现于文章时,是尖新、奇崛、平凡的伟大三者间的差异。

1981.07.05
一八
“观念”,指的是一个人,对于客观事物,由观察、追索而来的自己的一种观点。简言之,是客观事物在一个人的主观上所起的肯定性的反映。若纯就求知的学问上说,则观念是一个人求知的结果。但这种结果,又会回头去作一个人求知的导引。因此,一个人的求知的成绩,实际是由他的观念所决定的。
只要是在学术上真有贡献的人,他一生治学的过程,即是自己的观念,不断的结成与解消的过程。不让在自己主观中所结成的观念变成信仰,使它随时接受客观事物的考验;一有扞格,立刻解消原有的观念,以顺从客观事物,吸收客观事物,以结成新的观念。由客观事物所引起的观念的解消,实际即是观念的充实、丰富。

1963.09.08
一九
读中国的古典研究或研究中国古典中的某一问题时,我一定要把可以收集得到的后人的有关研究,尤其是今人的有关研究,先看一个清楚明白,再细细去读原典。因为我觉得后人的研究,对原典常常有一种指引的作用,且由此可以知道此一方面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和结果。但若把这种工作代替细读原典的工作,那便一生居人胯下,并贻误终身。看了后人的研究,再细读原典,这对于原典及后人研究工作的了解和评价,容易有把握,并常发现尚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1959.10.01
二〇
我们对古典的理解,必须由文字的训诂,以进入到精神的体认和思辨的分析、综合,才算完成了理解的过程。

1968.07.11
二一
希望治国学的人,能从西方的学术训练中,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能从现实的人生社会的体验反省中,恢复自己的价值意识,才能在现代学术的基础上重新来讲中国传统的学问,这是一件艰巨而长期的工作。

1960.05.01
二二
今日研究中国文化,较之研究西方文化,每一门学问,都建立有可靠的基础的,要困难得多。
但也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只要摸到了门径,下三、五年工夫,便能提出新的贡献,在学术上可以站了起来。因为从现代学术的观点来说,中国文化是原料而不是制成品。把原料作成制成品,比以新制成品去压倒旧制成品要容易得多。
应养成思考、判断的能力,要多作比较的研究;这除了要先精读几部中国古典,还要有效弄通一种外国语言,切实读点西方的古典,并不断与时代有关的思想,保持接触。在西方典籍的阅读中,培养治学的方法;在西方的文化问题、思想问题中,反映出中国文化自身的问题,及其在世纪文化中的地位与贡献。

1962.06
二三
历史的真实,即是人类所遭遇的问题的真实。一部《史记》,便是在“见其表里”中写出来的。
每一个人,由心理到私生活,由私生活到社会生活,都有表层,及藏在表层下的里层。表里一致的是真。里层与表层发生距离时,里层是真,表层就掺了假。一般地现象,政治社会的地位愈高,表里的距离就越大,以致社会不能看到里层的真,而只能看到表层的假。
在上的人,以假相加;在下的人,以假相应;整个局势,成为假戏,而装扮作真唱的场面。但在假戏后面,却有一股见不得人的暗流,也即是里层的真,在决定历史的命运。
此时,只有智慧很高,心灵特敏的人,才能“具见其表里”,以照出历史的真相与问题。这是大文学家、大史学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也是真正抱有澄清之志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980.12.04

二四
萧先生(注:萧一山)感慨地说:“历史中的小事,有真有伪;但历史中的大事却必然是真的。学历史的人,应先把握住历史中的大事,再由大事以权衡比较小的事。现实风气,一开始便纠缠在小事的真伪之争里面,这如何能把握到历史。”

1978.07.18
二五
我国史学传统“《春秋》一字褒贬”之说,所给予史学的纠缠与歪曲的影响,殆有类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1955.06.15
二六
我觉得抄书是写文章的起点。因为你想抄某一篇、某一段东西的时候,已经是初步发生了选择的作用。所以也是在收集资料时的初步整理工作。

1956.06
二七
当你有某种感想,经过初步的思考而觉其值得写出,你便决心将它写出时,你的思考力便随着文章的展开而展开,随着文字的锻炼而锻炼。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在写的经历中对问题所发掘的深度和广度,决非开始拿笔时所能想到。
“写”是发展锻炼思考的重要方法。
以写的方法来发展思考,锻炼思考,有同于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演算。

1956.06
二八
我才慢慢知道,文章的好坏,不仅仅是靠开阖跌宕的那一套技巧,而是要有内容。就一般的文章说,有思想才有内容,而思想是要在有价值的古典中教育、启发出来,并且要在时代的气氛中开花结果。

1959.10.01
二九
论文与诗词不同。诗词主要表达个人之感情,他人心目中之工拙,可以不计。论文则以被论及之对象为主体,涉及理论者,唯理论可以驳之。涉及证据者,唯证据可以驳之。此学术之所以为天下之公器也。
弟年来常感到必有学术之良心,而后可以运用科学之方法,然后可以进入某一学问之藩离。

1973.03.01

代?序
徐复观教授,一九○三年元月卅一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徐家坳凤形湾,始名秉常,字佛观。八岁从父执中公启蒙,十二岁入浠水高等小学,十五岁入武昌省立师范学校,复于一九二五年入湖北省立国学馆,历经严谨的中国传统经典训练。一九二八年赴日学习经济,大量接触及吸收社会主义思潮,后入日本士官军校,因“九一八”事件返国。投身军旅,参与娘子关战役及武汉保卫战。一九四三年任军令部派驻延安联络参谋,与共产党高层多次直接接触。返重庆后参与决策内层,同时拜入熊十力先生门下,重启对中国传统文化信心,更名复观。关心农民问题,在一九四八年提出佃农以田租抵地价的“耕者有其田”办法(此一办法一九五三年在台湾全面推行)。年近五十而不屈志,一九五一年转而致力于教育及学术研究,初任教于台中农学院;一九五五年开始在台中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授;一九五七年三月,遭国民党开除党籍;一九六九年,受国民党智青党部及东海大学迫使退休,在台湾全无生存空间;在此期间共出版了《中国思想史论集》、《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国艺术精神》、《中国文学论集》、《公孙龙子讲疏》及《石涛之一研究》等学术著作。一九七○年间迁家香港,先后任教于中文大学及新亚学院,完成《两汉思想史》三卷、《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中国文学论集续篇》、《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及《中国经学史的基础》。徐复观教授于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辞世。是二十世纪港台新儒家的大家。
身处大变动的时代,并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和政治运作,徐复观教授从吾华两千年历史中所得的认识认为:要做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的长治久安,必需要解决“人”的问题,以及如何以和平的方式来转移政权。在“人”的问题上,“我常常想,国民党哪些对哪些不对?最根本的就是人发生了问题”;徐教授认为:“由孔子之教所开辟的世界是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人’的世界;是人和人应当进入,也可以进入的平安的世界。人能进入到柏拉图的理想型世界中去吗?能进入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世界中去吗?”是以,以《论语》为中心的孔子之教,是解决“人”的问题的解方。同时,孔子之教所涵盖的人生面向很广:“儒家内在的道德实践,总是归结于人伦;而落实到现实上的成就,大体是从三个方面发展,一为家庭,二为政治(国家),三为教化(社会)。”在处理“人”的问题时,我们无求于西方系统性哲学。在第二个问题上,历史上中国人民所承受的苦难,多半源于争夺政权的战争,如果能建立非武力的政权转换制度,中国人民即可少受苦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例如“‘不患寡而患不均’、‘货恶其弃于地’、‘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为什么不可发展为社会主义?‘舜禹之有天地也,而不与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什么不可发展为民主主义?”但是“儒家乃至于整个中国文化,在法治上留下优选的漏洞,一是尊重人民的好恶,但如何能使人民表达自己的好恶,并使统治者不能不加以尊重,没有想出办法来。另一是政权应以何方式,得以和平转移而不乱,也是两千多年来束手无策的”。徐复观教授认为,历经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孔子之教已多方扭曲变形,他在学术上的抱负是:“我要把中国文化中原有的民主精神重新显豁疏导出来。这是‘为往圣继绝学’。”这也是“为万世开太平”。
在学术著作之余,徐复观教授著有三百余万字的“时论”,表达他要传送给社会的消息和对社会的观察、批判和建议。我们从“时论”中取了五百余则文句,编成本书,是将一位深接地气的儒家学者面对现实社会时的态度和行为陈列出来,作为读者的参考。
在此,还要特别感谢郭齐勇教授和光教授的指导和帮助。


徐武军?徐元纯敬志
2019年春末

◎ 徐先生乃斯世之英豪,他已尽了其鸣时代之艰难与民生之疾苦之责任。——牟宗三
◎ 我想在现代学术目前,徐先生扮演的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他的学术经验和政治经验一样,可以说都不是正统的,但是其价值正在这种地方,他在价值上并不追攀主流或当权派,学术上也表示出伟大的异端的精神。——余英时
◎ 徐复观先生的人格风范,就像东海一样的辽阔,像大度山一样的永恒。——杜维明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 9787220114137
条码 9787220114137
编者 徐武军徐元纯编
译者 --
出版年月 2018-03-01 00:00:00.0
开本 其他
装帧 精装
页数 332
字数 200千字
版次 1
印次 1
纸张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