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96192/23945006
 

巴尔干百年简史

编号:
wx1201832311
销售价:
¥56.44
(市场价: ¥68.00)
赠送积分:
56
商品介绍

巴尔干国家,曾经的"欧洲桶",现在的"欧洲后花园",它既是"一带一路"沿线上的重要节点,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这是系统介绍和论述巴尔干国家近现代史的推荐阅读书。

《巴尔干百年简史》是靠前靠前本系统介绍和论述20世纪巴尔干国家社会、政治和历史的专著。过去,巴尔干国家以“欧洲的桶”著称,是经常引发冲突和战乱以及落后的代名词。今天,巴尔干国家正在变成欧洲的“后花园”,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巴尔干国家的历史开启了新篇章。中国与巴尔干国家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久远,有名的马可·波罗的出生地就在今天的克罗地亚。今天“一带一路”的倡议又把巴尔干国家纳入了中国发展的战略视野中,因此深入研究巴尔干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加强与巴尔干国家的合作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必然需要。它既是一本普及性历史读物,又是比较很好不错的学术性著作,以供高等院校世界史教学、外事工作者,特别是广大青年读者享用。它将激励广大读者去认识巴尔干,思考巴尔干,关注巴尔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马细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苏联东欧史研究室室主任。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和欧洲室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文明区划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多年来一直从事巴尔干国家的历史和现状问题研究,是东欧史学科带头人。多次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已发表300多万字的论文和著作,合译著作7部。专著代表作有:《巴尔干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1992年)、《巴尔干纷争》《南斯拉夫兴亡》《保加利亚史》等。余志和,新华社不错编辑、资深翻译家。曾任新华社驻索非亚分社首席记者、《参考消息》总编辑、经济信息部主任等职。已陆续在人民出版社、东方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新华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等10余家出版社出版散文、小说、传记、时政类自撰和翻译作品30多部。

序言
引子
巴尔干“火药桶”即将爆炸
山名误变半岛名
奥斯曼帝国的兴衰
欧洲列强剑拔弩张
巴尔干各国跃跃欲试
战争――最后的选择
两次巴尔干血战
黑山打响第一枪
《伦敦和约》艰难产生
内讧引发同盟战争
布加勒斯特和约签订
阿尔巴尼亚凤凰涅?
马其顿任人宰割
“一战”:烽火连天
一座平卧的纪念碑
战火迅速蔓延
巴尔干国家选边站
保加利亚助纣为虐
奥斯曼帝国寿终正寝
贡比涅森林之辱
吵吵嚷嚷的巴黎“和会”
巴尔干国家命途多舛
年和平期的政体之争
君主与民主风马牛不相及
希腊:君主制还是共和制?
罗马尼亚:国王与铁卫军
保加利亚:首相与国王
索古:阿尔巴尼亚的“土豪”
南斯拉夫:中央集权制还是联邦制?
历史渊源
党派斗争难解难分
备受争议的首部宪法
亚历山大国王的专制独裁
“替我看管好南斯拉夫”
尖锐的民族矛盾
塞克两族和解梦难圆
土耳其国父:凯末尔
早年岁月
敢把苏丹拉下马
战功显赫的指挥官
共和国的缔造者
“不改革,便灭亡!”
尊称“阿塔图尔克”
土耳其成为黑海两海峡的守卫者
法西斯魔爪伸进巴尔干
巴尔干国家难守中立
罗马尼亚被绑上德国战车
保加利亚难玩“三角恋”
意大利抢先入侵阿希
南斯拉夫加入轴心酿大祸
希腊沦陷
土耳其徘徊歧路
“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沦陷与占领
反法西斯怒火燃烧
南斯拉夫是游击战旗手
阿尔巴尼亚的“山鹰”
希腊民族解放阵线的曲折道路
巴尔干新生政权
丘吉尔和斯大林瓜分势力范围
南斯拉夫联合政府的由来
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政府
罗马尼亚――民族民主阵线政府
保加利亚――祖国阵线政府
战后初期的人民民主国家
独特的人民民主制度
废君主,建共和
国王西美昂的传奇经历
从多党制到一党制
加速实行“苏联化”
人民民主的经济制度
季米特洛夫的革命生涯
工人运动的领导人
莱比锡审判的英雄
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
推举担任领导人
共产党人的品格
战后初期的希腊与土耳其
西方的一堵防共墙
希腊旷日持久的内战
美国乘虚而入
民主军的悲惨结局
不成熟的民主制度
土耳其走上议会民主制道路
土地改革和五年计划
亲西方的外交政策
“冷战”年代的巴尔干社会主义国家
新概念和新组织
欧洲共产党情报局
社会主义国内管理模式
社会主义宪法
一党制为主的政党体制
铁托与南斯拉夫
《铁托自述》片段
震惊世界的苏南冲突
从工人自治到社会自治
自治经济稳步发展
铁托之后“轮流坐庄”
霍查与阿尔巴尼亚
“山鹰”起飞,但是……
“地堡化”的国家
阿南围绕科索沃问题的恩怨
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
阿苏(俄)关系的演变
复杂的阿中关系“三部曲”
霍查的“思想文化革命”
霍查后的阿尔巴尼亚
日夫科夫与保加利亚
托多尔?日夫科夫侧记
从“果菜园”到“小康之家”
静悄悄的经济体制改革
农工综合体
齐奥塞斯库与罗马尼亚
多瑙河畔写春秋
农业合作化一波三折
齐奥塞斯库:英雄还是独裁者?
布加勒斯特印象
希腊曲折的民主道路
全国激进联盟执政
政治危机年代
军政权独裁时期
希腊经济状况
土耳其军人政变成风
1960年5月军事政变
伊诺努力挽狂澜
正义党两届政府两种景况
频繁的政府更迭
军人再次上台执政
巴尔干“现实社会主义”崩溃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保加利亚“宫廷政变”
罗马尼亚十二月流血事件
阿尔巴尼亚终被裹挟
南斯拉夫联邦土崩瓦解
兄弟残杀:波黑内战面面观
婚礼变战场
难民潮冲击欧洲
对万斯――欧文计划说“不”
和平计划继续受挫
三首脑签订《代顿协议》
北约部队急忙赶赴波黑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疑案
血腥屠杀:科索沃战争始末
科索沃――塞族的“摇篮”
阿族欲建“共和国”
外部势力介入
北约悍然动武
美国和俄罗斯的不同反应
导弹射向中国使馆
北约滥杀无辜的铁证
强人米洛舍维奇的悲剧
巴尔干旧王室企图卷土重来
罗马尼亚前国王踌躇满志
南斯拉夫前国王很想回家
阿尔巴尼亚莱卡重返故土
保加利亚西美昂要求归还财产
大事记
主要中文参考书目
后记

    山名误变半岛名
     “巴尔干”何意?
     欧洲东南部的半岛上有一条山脉,名叫“巴尔干山”。它发端于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边境塞方一侧的蒂莫克河谷,然后折向东南,再向东一直延伸至黑海岸的埃米内角。全长530公里,平均高722米,总面积11596平方公里。它把保加利亚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犹如一道“长墙”。它是多瑙河同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的分水岭,因而又被称为半岛的“脊梁”。
     美国旅行家沃林顿?史密斯1854年途经这里时写道:“听说我们将要越过一个巴尔干国家,我兴起了许多期盼;但是我不久就发现,这个十分响亮的称号仅意味着一个分开水道的山脊或山隘,并不一定有雄伟或浪漫的景色。”
     公元前600-前500年,巴尔干山被希腊历史学家称为“珂埃蒙”,随后又被罗马人称为“赫穆斯”。赫穆斯在希腊文中是血的意思,因而巴尔干山又被称为“血山”。这座血山产生过许多古代神话。据说,有个风火神在沿着高山登天时被宙斯杀死了,它的鲜血染红了大小山峦。还有一个传说称,半岛上很初的居民色雷斯人的有名歌手奥菲士,曾站在山上为他被蛇咬死的爱妻优丽狄士哭泣,他悲切的歌声一直传到多瑙河上。又有一个传说,公元前181年,马其顿王菲力曾登上赫穆斯的优选峰,静心远眺他征讨罗马时要经过的土地,因为他相信,从赫穆斯山巅可以望见黑海、白海和蓝海。
     斯拉夫人在公元6世纪来到半岛后,把赫穆斯改成了“马托里埃”,这个词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老的”或“成熟的”。14世纪土耳其人征服半岛后,把马托里埃改名为“科贾巴尔干”,简称“巴尔干”,意为“多山”或“大山”。
     那么,“巴尔干”这一山名为何此后又被用来称呼整个半岛呢?据说19世纪末期,一些地理学家延伸“巴尔干”这个词的意义,用来泛指整个半岛区域,而这又大多基于一种错误的假定――以为巴尔干山脉正好横越欧洲东南部的这个半岛,就像比利牛斯山脉把伊比利亚半岛的很好一分为二一样。
     英国历史学家马克?马佐尔在《巴尔干》(The Balkans)一书中说:
     在整个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的土耳其”是很受欢迎的地理称呼;但到了19世纪80年代,它的来日显然已屈指可数。19世纪时,希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黑山等国家相继崛起,列强则瓜分剩下的部分。1878年到1908年之间,欧洲外交会议屡次削减奥斯曼帝国的疆土,并将剩下的版图交给强权国家看管。西方的旅人、记者和宣传人士纷纷涌到这个区域,使“巴尔干”这个词大为流行,获得新的、更加广泛的使用。到了1912年靠前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统治)时,巴尔干已成了通用的词汇。讲究用语纯正的人因此甚感不安。一位德国地理学家怒气冲冲地谈到“东南部的欧洲――或者像人们愈常说的、那个错了半个世纪的名词――巴尔干半岛”。一位保加利亚的专家对于“这个区域……[被]误称为巴尔干半岛”也不平地抱怨。
     在西方历史学家的眼里,“巴尔干”从一开始就不单单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充满了许多负面的含义,如暴力、野蛮、原始等,认为这里的国家“荆莽未开、无法无天”。当然,这是由西方列强的利爪划出的累累伤痕。奥斯曼帝国的兴衰
     当代土耳其的历史一般认为起源于11世纪出现的突厥塞尔柱国家,或13世纪建立的奥斯曼土耳其国家。奥斯曼土耳其人在用火和剑踏平小亚细亚后,开始觊觎欧洲。14世纪下半叶,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在穆拉德一世(1360-1389年在位)率领下向西挺进,横扫巴尔干各地。1361年,这支劲旅夺取了阿德里亚堡(又称奥德林,即今靠近黑海的土保边界土方一侧的埃迪尔内),并把首都由小亚细亚的布尔萨迁到这里。1453年4月,外号“征服者”的梅赫梅德二世(1451-1481年在位)督率十余万大军兵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经过54天的围攻,终于拿下该城,又把首都由阿德里亚堡迁到这里。
     在其后的一个世纪里,奥斯曼帝国迎来黄金时代,帝国的疆界迅速膨胀――以巴尔干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很快成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泱泱大国。
     从17世纪中后期起,博斯普鲁斯海岸的这个帝国竟然变成了一个“病夫”,成为欧洲列强追逐的猎物。中欧的奥匈帝国试图借助日渐崛起的俄、法、英,尝试达成遏制和分割奥斯曼帝国的某种协议。
     1878年3月俄土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唯恐俄国一家坐大,根据德国首相俾斯麦的建议,于6月13日在柏林召开了有俄国参加的靠前会议,并于7月13日签订了《柏林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保加利亚被分割为3个部分:其一是保加利亚公国,包括保加利北部和索非亚地区,为土耳其的附庸国;二是东鲁米利亚自治区,即保加利亚南部;三是马其顿,交还土耳其。塞尔维亚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领土,则被置于奥匈的统治之下。
     与此同时,希腊的疆界日益扩大,克里特岛获得了欧洲列强保护下的自治地位;英国先是占领了塞浦路斯,后又占领了埃及;俄国独吞了奥斯曼帝国的高加索地区;法国控制了突尼斯。就这样,奥斯曼帝国的疆土不断缩小。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反抗斗争达到很好,其组织者和是青年土耳其人运动。该运动的主要成员是年轻的军官和知识分子,他们代表了正在诞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自由主义封建阶层的利益。1889年,伊斯坦布尔的海军学校率先成立了青年土耳其人的秘密组织“团结与进步”。1894年,“奥斯曼统一与进步协会”问世,土耳其人民亲切地把它称为“青年土耳其党”。该党主张推翻苏丹阿卜杜尔?哈米德二世的专制统治。
     1902年在巴黎召开的青年土耳其党靠前次代表大会,试图克服各组织及其成员之间的分歧,而1907年12月在巴黎召开的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则明确提出消灭苏丹制度,建立议会制国家。
     1908年7月4日,青年土耳其党人、马其顿雷森市卫戍司令阿赫梅德?尼亚齐中尉率部起义,他站在雷森的广场上,向台下的人们高喊:“同胞们,可恶的苏丹已经把我们逼到了绝路上,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了!我们一定要推翻苏丹的专制统治,把属于我们的所有权力都从帝国手里夺过来!”7月23日,尼亚齐率领起义军向萨洛尼卡进发,苏丹政府出动警察进行清剿。在萨洛尼卡地区组织的支持下,起义军占领了整个马其顿及斯科普里、比托拉和萨洛尼卡等重要城市。苏丹哈米德二世走投无路,被迫在7月24日凌晨发出诏令,宣布立即恢复1876年的宪法,并在很短时间内举行全国大选。
     但是,苏丹哈米德二世及其宰相萨伊德内阁依然控制着权力部门,而青年土耳其党并未直接掌权。在双方的生死较量中,1909年4月27日,议会举行两院联席会议,通过了废黜阿卜杜尔?哈米德二世的决议,并将这个可恶的苏丹押解到远离首都的萨洛尼卡囚起来。新苏丹雷希德号称穆罕默德五世(1909-1918年在位),他软弱无能,是个傀儡,接近听命于青年土耳其党。这样,青年土耳其党实际掌握了政权,把一个封建专制的君主国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P8-12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 9787515351384
条码 9787515351384
编者 马细谱余志和
译者 --
出版年月 2018-12-01 00:00:00.0
开本 16开
装帧 平装
页数 440
字数 418000
版次 1
印次 1
纸张 一般胶版纸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