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96192/23945006
 

中国文化史

编号:
wx1201667745
销售价:
¥95.14
(市场价: ¥134.00)
赠送积分:
95
数量:
   
商品介绍

★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

《中国文化史(上中下)》是柳诒徵阐述中国文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很好之作,自问世以来深受学界推崇,沾溉极广。该书视野辽远,察见敏锐。材料丰实,体大虑深。全书按时代顺序分为上古、中古、近世三编,每编分若干章,对我国历代典章、政治、教育、文化、社会、风俗、经济生活、物产建筑、图画雕刻等进行了系统清晰的论述,其立论行文或援经史,或征诸子百家,或引中外学人谠论,援古证今,以今鉴古,史论结合,创见频出,启人深思,极有助于读者明了我国历史典章制度和文化风习的因革源流与得失,进而识得我中华民族数千年一体、凝聚发展、健行不息的主因与根本。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晚年号劬堂,江苏丹徒人。中国现代有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民国时期历任南京高师、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及国史馆纂修、中研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柳氏在史学领域著作等身,与陈寅恪、陈垣齐名,时有“北陈南柳”之称。他桃李满天下,培育了张其昀、缪凤林、郑鹤声、向达、胡焕庸、刘损藜、陈训慈、茅以升、宗白华等一代英才。参与主编了《学衡》《史地学报》《史学杂志》《国风》《国学图书馆年刊》等众多有影响力的文化学术杂志,为我国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作出了很好贡献。

弁言
绪论
第一编  上古文化史
第一章  中国人种之源
第二章  洪水以前之制作
第三章  家族及私产制度之起源
第四章  政法之萌芽
第五章  文字之兴
第六章  洪水以后之中国
第七章  衣裳之治
第八章  治历授时
第九章  唐虞之让国
第十章  治水之功
第十一章  唐虞之政教
第十二章  夏之文化
第十三章  忠孝之兴
第十四章  洪范与五行
第十五章  汤之革命及伊尹之任
第十六章  殷商之文化
第十七章  传疑之制度
第十八章  周室之勃兴
第十九章  周之礼制
第二十章  文字与学术
第二十一章  共和与民权
第二十二章  周代之变迁
第二十三章  学术之分裂
第二十四章  老子与管子
第二十五章  孔子
第二十六章  孔门弟子
第二十七章  周末之变迁
第二十八章  诸子之学
第二十九章  秦之统一
第三十章  秦之文化
第三十一章  汉代内外之开辟
第三十二章  两汉之学术及文艺
第三十三章  建筑工艺之进步
第二编  中古文化史
第一章  中国文化中衰及印度文化东来之故
第二章  佛教入中国之初期
第三章  诸族并兴及其同化
第四章  南北之对峙
第五章  清谈与讲学
第六章  选举与世族
第七章  三国以降文物之进步
第八章  元魏之制度
第九章  佛教之盛兴
第十章  佛教之反动
第十一章  隋唐之统一及开拓
第十二章  隋唐之制度
第十三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第十四章  工商进步之特征
第十五章  隋唐之佛教
第十六章  唐宋间社会之变迁
第十七章  雕板印书之盛兴
第十八章  宋儒之学
第十九章  政党政治
第二十章  辽夏金之文化
第二十一章  蒙古之文化
第二十二章  宋元之学校及书院
第二十三章  宋元间之文物
第二十四章  河流漕运及水利
第二十五章  明儒之学
第二十六章  明之文物
第三编  近世文化史
第一章  元明时海上之交通
第二章  西教之东来
第三章  明季之腐败及满清之勃兴
第四章  西方学术之输入
第五章  清代之开拓
第六章  满清之制度
第七章  清初诸儒之思想
第八章  康乾诸帝之于文化
第九章  学校教育
第十章  考证学派
第十一章  国际贸易与鸦片之祸
第十二章  内治之腐败及白莲发捻之乱
第十三章  外患与变法
第十四章  译书与游学
第十五章  机械之兴
第十六章  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
第十七章  法制之变迁
第十八章  经济之变迁
第十九章  最近之文化

    绪论
    历史之学,很重因果。人事不能有因而无果,亦不能有果而无因。治历史者,职在综合人类过去时代复杂之事实,推求其因果而为之解析,以诏示来兹,舍此无所谓史学也。人类之动作,有共同之轨辙,亦有特殊之蜕变。欲知其共同之轨辙,当合世界各国家、各种族之历史,以观其通;欲知其特殊之蜕变,当专求一国家、一民族或多数民族组成一国之历史,以觇其异。今之所述,限于中国。凡〔涵〕所标举,函有二义:一以求人类演进之通则,一以明吾民独造之真际。盖晚清以来,积腐襮著,综他人所诟病,与吾国人自省其阙〔缺〕失,几若无文化可言。欧战既辍,人心惶扰,远西学者,时或想象东方之文化,国人亦颇思反而自求。然证以很近之纷乱,吾国必有持久不敝者存,又若无以共信。实则凭短期之观察,遽以概全部之历史,客感所淆,矜馁皆失。欲知中国历史之真相及其文化之得失,首宜虚心探索,勿遽为之判断,此吾所渴望于同志者也。
    吾书凡分三编:靠前编,自邃古以迄两汉,是为吾国民族本其创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之文化之时期;第二编,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文化输入吾国,与吾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编,自明季迄今日,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以次输入,相激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此三期者,初无截然划分之界限,特就其蝉联蜕化之际,略分畛畔,以便寻绎。实则吾民族创造之文化,富于弹性,自古迄今,缅相属,虽间有盛衰之判,固未尝有中绝之时。苟从多方诊察,自知其于此见为堕落者,于彼仍见其进行。第二、三期吸收印欧之文化,初非尽弃所有,且有相得益彰者焉。
    中国文化为何?中国文化何在?中国文化异于印、欧者何在?此学者所首应致疑者也。吾书即为答此疑问而作。其详具于本文,未可以一言罄。然有一语须先为学者告者,即吾中国具有特殊之性质,求之世界无其伦比也。夫世界任何国家之构成,要皆各有其特殊之处,否则万国雷同,何必特标之为某国某国?然他国之特殊之处,有由强盛而崩裂者,有由弱小而积合者,有由复杂而涣散者,事例綦多;而求之吾民族、吾国家,乃适相反。此吾民所很宜悬以相较,藉〔借〕觇文化之因果者也。
    就今日中国言之,其靠前特殊之现象,即幅员之广袤,世罕其匹也。世界大国,固有总计其所统辖之面积广大于中国者,然若英之合五洲属地,华离庞杂号称大国者,固与中国之整齐联属,纯然为一片土地者不同。即以美洲之合众国较之中国,其形势亦复不侔。合众国之东西道里已逊于我(中国东至西凡六十度五十五分,美国东至西凡五十七度三十九分),其南北之距离则尤不逮(中国南至北凡三十八度三十六分,美国南至北凡二十四度二十六分)。南北距离既远,气候因以迥殊。其温度,自华氏表平均七十九度以至三十六度,相差至四十余度。其栖息于此同一主权之下之土地上之民族,一切性质习惯,自亦因之大相悬绝。然试合黑龙江北境之人与广东南境之人于一堂,而叩其国籍,固皆自承为中国之人而无所歧视也。且此等广袤国境,固由汉、唐、元、明、清累朝开拓以致此盛。然自《尧典》、《禹贡》以来,其所称领有之境域,已不减于今之半数。
    《书·尧典》:“分命羲仲,宅蜗夷,曰呖谷。”“申命羲叔,宅南交。”“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今人多疑《尧典》为儒家伪造,不可尽信。然《墨子·节用篇》:“昔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足见《尧典》所言国境非儒家臆造之语。即使此等境界,为儒、墨两家想象之词,初非唐、虞时事实,亦可见春秋之末,战国之初之人,已信吾国有此广大领域也)
    《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圣哲立言,恒以国与天下对举。
    《老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此虽夸大之词,要必自来所见,恢廓无伦,故以思力所及,名曰“天下”。由是数千年来,治权时合时分,而国土之增辟初无或间。今之拥有广土,皆席前人之成劳。试问前人所以开拓此天下,抟结此天下者,果何术乎?
    第二,则种族之复杂,至可惊异也。今之中国,号称五族共和,其实尚有苗、傜、僮〔侗〕、蛮诸种,不止五族。其族之优选者,世称汉族。稽之史策,其血统之混杂,决非一单纯种族。数千年来,其所吸收同化之异族,无虑百数。春秋战国时所谓蛮、夷、戎、狄者无论矣,秦、汉以降,若匈奴,若鲜卑,若羌,若奚,若胡,若突厥,若沙陀,若契丹,若女真,若蒙古,若靺鞨,若高丽,若渤海,若安南,时时有同化于汉族,易其姓名,习其文教,通其婚媾者。外此如月氏、安息、天竺、回纥、唐兀、康里、阿速、钦察、雍古、弗林诸国之人,自汉、魏以至元、明,逐渐混入汉族者,复不知凡几。
    《汉书》:“金日,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
    《晋书》:“卜珝,字子玉,匈奴后部人也。”“段匹,东郡鲜卑人也。”“乔智明,字元达,鲜卑前部人也(元魏以后,鲜卑人之化为汉族者,不可胜数)。”
    《通志氏族略》:“党氏本出西羌。”
    《唐书》:“王世充,字行满,本姓支,西域胡人也。”“李怀仙,柳城胡人也。”“哥舒翰,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之裔也。”“代北李氏,本沙陀部落。”“王武俊,契丹怒皆部落也。”“李光弼,营州柳城人,其先契丹之酋长。”“李怀光,渤海靺鞨人也。”“高仙芝,本高丽人。”“王毛仲,本高丽人。”“高崇文,其先渤海人。”“姜公辅,安南人。”“史宪诚,其先出于奚虏。”“李宝臣,范阳城旁奚族也。”
    《通志》:“支氏,其先月支胡人也。”“安氏,安息王子入侍,遂为汉人。”“竺氏,本天竺胡人。”
    《元史》:“昔班,畏吾人。”“余阙,唐兀人。”“斡罗思,康里氏。”“杭忽思,阿速人。”“完者都,钦察人。”“马祖常,世为雍古部。”“爱薛,西域弗林人。”(此类甚多,姑举以示例)
    《日知录》卷二十三:“《章丘志》言:洪武初,翰林编修吴沈奉旨撰《千家姓》,得姓一千九百六十八,而此邑如‘术’、如‘’,尚未之录(《广韵》“”字下注云:“齐大夫名。”)。今访之术姓,有三四百丁,自云金丞相术虎高琪之后(原注:土人呼术为张一反,按《金史》术虎汉姓曰董,今则但为术姓)。盖二字改为一字者。而撰姓之时,尚未登于黄册也。以此知单姓之改,并在明初以后。而今代山东氏族,其出于金、元之裔者多矣。”“永乐元年九月庚子,上谓兵部尚书刘曰:‘各卫鞑靼人多同名,宜赐姓以别之。于是兵部请如洪武中故事,编置勘合,赐给姓氏(按洪武中勘合赐姓,《实录》不载,惟十六年二月,故元云南右丞观音保降,赐姓名李观。又《宣宗实录》:丑闾洪武二十一年来归,赐姓名李贤)。’从之,三年七月,赐把都帖木儿名吴允诚,伦都儿灰名柴秉诚,保住名杨效诚,自此遂以为例。”
    凡汉族之大姓,若王、若李、若刘者,其得氏之始,虽恒自附于中国帝王,实则多有异族之改姓。其异族之姓,如金、如安、如康、如支、如竺、如元、如源、如冒者,在今日视之,固亦俨然汉族,与姬、姜、子、姒若同一血统矣。甄克思有言:“广进异种者,其社会将日即于盛强。”
    《社会通诠》(甄克思):“世界历史所必不可诬之事实:必严种界,使常清而不杂者,其种将日弱而驯致于不足以自存;广进异种者,其社会将日即于盛强,而种界因之日泯。此其理自草木禽兽以至文明之民,在在可征之实例。孰得孰失,非难见也……希腊邑社之制,即以严种界而衰灭,罗马肇立,亦以严种界而几沦亡。横览五洲之民,其气脉繁杂者强,英、法、德、美之民,皆杂种也。其血胤单简者弱,东方诸部,皆真种人矣。”
    顾欧陆诸国,虽多混合之族,而其人至今犹严种界,斯拉夫、条顿、日耳曼之界,若鸿沟然。而求之吾国,则“非族异心”之语,“岛夷索虏”之争,固亦时著于史,如:
    《左传》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通鉴》卷六十九:“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
    而异族之强悍者,久之多同化于汉族,汉族亦遂泯然与之相忘。试问吾国所以容纳此诸族,沟通此诸族者,果何道乎?
    第三,则年祀之久远,相承勿替也。世界开化很早之国,曰巴比伦,曰埃及,曰印度,曰中国。比而观之,中国独寿。
    《西洋上古史》(浮田和民):“迦勒底王国,始于公元前四千年以前,至一千三百年而亡。亚述(即亚西里亚)兴于公元前一千三百年,至六百零六年而亡。巴比伦兴于公元前六百二十五年,至五百三十八年,为波斯所灭……埃及旧帝国兴于公元前四千年,中帝国当公元前二千一百年,新帝国当公元前一千七百年,至五百二十七年,为波斯所灭。”
    《印度五千年史》(高桑驹吉):“印度吠陀时代,始于公元前二千年,公元后七百十四年,为回教徒所征服。”
    中国历年之久,姑不问纬书荒诞之说。
    《春秋元命苞》:“天地开辟,至春秋获麟之岁,凡二百七十六万岁。”
    即以今日所传书籍之确有可稽者言之,据《书经·尧典》,则应托始于公元前二千四百年;据龟甲古文,则作于公元前一千二百年;据《诗经》,则作于公元前一千一百年,至共和纪元以后,则逐年事实,皆有可考,是在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汉、唐而降,虽常有异族入主之时,然以今日五族共和言之,则女真、蒙古、满洲诸族,皆吾中国之人。是即三、四千年之间,主权有转移,而国家初未亡灭也。并世诸国,若法、若英、若俄,大抵兴于梁、唐以后,即日本号称万世一系,然彼国隋唐以前之历史,大都出于臆造,不足征信。则合过去之国家与新兴之国家而较之,未有若吾国之多历年所者也。试问吾国所以开化甚早、历久犹存者,果何故乎?
    答此问题,唯有求之于史策。吾国史籍之富,亦为世所未有。今日所传之正史,共计三千五百四十三卷:
    《史记》一百三十卷,西汉司马迁撰。《汉书》一百二十卷,东汉班固撰。《后汉书》一百二十卷,宋范晔撰(内《续汉志》三十卷,晋司马彪撰)。《三国志》六十五卷,晋陈寿撰。《晋书》一百三十卷,唐房玄龄等撰。《宋书》一百卷,梁沈约撰。《南齐书》五十九卷,梁萧子显撰。《梁书》五十六卷,唐姚思廉撰。《陈书》三十六卷,唐姚思廉撰。《魏书》一百三十卷,北齐魏收撰。《北齐书》五十卷,唐李百药撰。《周书》五十卷,唐令狐德棻等撰。《隋书》八十五卷,唐魏徵等撰。《南史》八十卷,唐李延寿撰。《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旧唐书》二百卷,晋刘昫等撰。《新唐书》二百五十五卷,宋欧阳修、宋祁撰。《旧五代史》一百五十二卷,宋薛居正等撰。《新五代史》七十五卷,宋欧阳修撰。《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脱脱等撰。《辽史》一百十六卷,元脱脱等撰。《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元脱脱等撰。《元史》二百十卷,明宋濂等撰。《新元史》二百五十七卷,民国柯劭忞撰。《明史》三百三十六卷,清张廷玉等撰。
    ……

读翼谋所著《中国文化史》两册,此书原为翼谋前在东南大学史学系教授时所用之讲义刻本,数经改订,曾刊登于《学衡》杂志,极为学者所欣赏。全书分中国文化为三大时期:靠前期,由邃古以迄两汉,是为中国民族,本其创造之能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之文化之时期。第二期,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文化,输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有牴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期,自明季以迄今日,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治,以次输入,相互激荡,而卒相合之时期。叙述详明,议论宏达。    ——印水心    柳诒徵先生的《中国文化史》,曾在《学衡》杂志上发表,去年由钟山书局印行……    此书约有六十余万字,是近年中国出版界的一部大书。中国文化史之试作虽有几位学者计划过至今未有成书。坊间所出小册子,更不足论。柳先生的书可算是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读者评者都应该记得这一点。因为是开山之作,我们都佩服作者的勇气与毅力,感谢他为中国文化史立下了一个草创的规模,替一般读者搜集了一些很方便有用的材料……    柳先生的书列举了无数的参考书籍,使好学的读者可以依着他的指引,进一步去寻求他引用的原书,更进一步去寻求他不曾引用的材料。这正是开山的工作。柳先生的论断也许有许多是我们不能赞同的。但他的方法是一种“纲目”法,纲是他的论断,目是他的材料;此法的用意是每下一句论断必须引用材料作根据。读者若能了解此种方法的好处,然后考虑作者的论断是否都有可靠的依据,那才能得着此书的益处。    ——胡适    柳诒徵先生著《中国文化史》,就曾举三事以为问:中国幅员广袤,世罕其匹,试问前人所以开拓此抟结此者,果由何道?中国种族复杂,至可惊异。即以汉族言之,吸收同化无虑百数,至今泯然相忘,试问其容纳沟通,果由何道?中国开化甚早,其所以年祀久远,相承勿替,迄今犹存者,又果由何道?此三个问题,便是三大特征。    ——梁漱溟    近今吾国学者人师,可与梁任公先生连镳并驾,而其治学方法亦相类似者,厥唯丹徒(今自属镇江市)柳翼谋先生诒徵。两先生皆宏通博雅,皆兼包考据、义理、词章,以综合贯通之法治国学,皆萃其精力于中国文化史。    ——吴宓    予初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时,先生正主讲中国文化史,不蹈昔人蹊径,史学史识一时无两。其所著《中国文化史》,实为开宗之著作。其门弟子多能卓然自立,时号称“柳门”,正与当时北京大学之疑古派分庭抗礼焉。    ——胡先骕    柳氏又为中国文化史……其书中精义,络绎纷纭,几于触目皆是,俯拾即得……    凡柳氏所陈宋、明、清三代学术大趋,与夫其分别异同得失之所在,较之当时群所鼓嚣之学风,尽力推尊清代乾、嘉诸儒之考据,而菲薄宋儒义理心性之学者于不屑一顾,正不啻恰相处在一对立之地位。然在当时,北方学者新文化运动之声势方张;柳氏讲学南雍……俊彦群凑,隐然为一方重镇。    ——钱穆    此书以六艺诸史为经,而纬以百家;举凡典章、政治、教育、文艺、社会、风俗,以至经济生活、物产建筑、图画雕刻之类,皆就民族全体之精神所表现者,广搜列举,以求人类演进之通则,以明吾民独造之真际。体例虽为近代史者,而性质则与无锡顾亭林《日知录》之中篇“治道”,阳湖赵翼《廿二史劄记》之第四类“综论历代史迹”相近;其议论亦在二氏之间,涵蕴富而义类宏,近百年来所未有之大著作也。    ——缪凤林    这是一本庄严郑重的巨著,从大体上看来,可以说是目前正统派史学家的代表作品。它既不泥古,亦不骛新。凡是未经确切否认的传说,它都姑予承认。凡是证据尚不充分的新说,它都置之不理。近人通病,每对古的过于怀疑,而对新的过于信仰,看了柳先生的著作,也许要笑他顽固。其实柳先生是不顽固的。例如他说“中国人种之起源,盖不可考”,便不像个顽固派的口吻。假使他在本书之内未言禹为大虫,而说禹有治水之功,这不是因为他对古史信仰过分,而是因为《古史辨》中所曾提出的疑问,至今还是疑问。对于一个正统派的学者,我们不可希望他把疑问当做事实。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这本《文化史》是用过多年的讲义,在《学衡》上早已发表过了,柳先生也许是因为年纪老了,懒得修改,故对那些比较值得考虑的新说,亦未加以充分注意。    全书九十万言,大部分是重述古书,所以有人把它当做“史料”看待。然据我们看来,此书中颇有超过史料之处。很明显的是著者常在引用史料之际,参以己见,加以新的解释。书之主体,毕竟还是柳先生对于中国文化史的见地,而非种种史料之堆积。    ——英士    中国学者常讲读《易》与读史,哲学与史学是相辅相成的。史学有哲学深切著明具体的事例,哲学有史学疏通知远抽象的原理。两者的关系,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充分发挥出来。柳师著书宗旨,扼要言之,就是要表扬中国的民治精神和学者精神。前者指中华民族群策群力急公好义的精神,后者指中华志士提高人格注重节操的精神。《中国文化史》上册第十章题为“治水之功”。柳师论曰:“治水之难,以人工及经费为首。近世人工皆须以金钱雇之,故兴工必需巨款。吾国古代每有力役,但须召集人民,无须予以金钱。故史书但称禹之治水,不闻唐虞之人议及工艰费巨者。此其能成此等大工之优选原因也。西人但读《禹贡》,不知其时治水者,实合全国人民之力,故疑禹为很好之人。”柳师所说的力役,就是所谓“义务劳动”。孙中山先生手著《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极力主张“双手多能”的重要。因为大禹能以身作则,躬行实践,所以老百姓都能踊跃出力,众志成城,完成治水的大业。    柳师在《中国文化史》上册第廿五章《孔子》,表彰中国之学者精神。他说道:“孔子以为人生优选之义务,在努力增进其人格,而不在外来之富贵利禄。即使境遇极穷,人莫我知,而我胸中浩然,自有坦坦荡荡之乐,无所歆羡,自亦无所怨尤,而坚强不屈之精神,乃足历万古而不可磨灭。儒学真义,唯此而已。”他又说:“虽然,孔子之学非徒为自了汉,不计身外之事也。成己必成物,立己必立人,故修身之后,即推之于家国天下,其于建国、为政、理财、治赋之法,无一不讲求而蕲致用于世。”柳师对史学,主张沿流讨源,援古证今,讲明当代典章文物,以达经世致用之目的。他以为万事非财莫办,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历史的公律。他对于胡林翼“用士人理财”之说,表示赞同;对于传统说法“轻徭薄赋,便是美政”,他认为不一定都对。    ——张其昀    柳师讲授的中国文化史,不仅文科的学生要听,理工科的学生也来听,足见其内容的精彩动人。当时在校内用铅字印成讲义,以后由钟山书局、正中书局公开发行过,即有名的《中国文化史》。    这部书共三巨册,约计七十万字,内容博大精深,真是无所不包,从历代的典章制度、文武攻略、各派学说、工商技巧、民俗宗教、货币服饰,无不追本求源,究其发展,举其功用,论其得失。用当今的语言来讲,它的内容,实际上包含着政治史、法制史、军事史、开疆史、学术思想史、科技史、民族史、宗教史等,也可以说是一部百科性专题史。尤其柳师所用的夹叙夹议方法,引述一段原始资料,接着一段评论,既不是枯燥无味的考证,也没有不着边际的空谈,真可说是广征博引,有引人入胜之功。我们如再结合老师晚年另一巨著《国史要义》来看,那就不能不承认,老师在中国史学目前的地位无疑是划时代的了。    ——胡焕庸    在柳先生的著作中,《中国文化史》也是大学讲义。此书可说流传很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中国文化史》无不滥觞于此。此书创稿于1919年,曾于1931年、1947年、1988年等多次重版,全书共八十九万八千余字,引用资料自六经、诸子、廿五史、历代各家著述、国外汉学家论著,以至近代报纸杂志、统计报导,无不详为选辑,共得六百余种之多。由于作者身经清末封建政治腐败濒于崩溃之际,深慨民族自尊心的丧失、崇洋媚外的奴化思想无从抵制,因此蓄志阐述中国文化政教源流,以增强我民族自尊心,抉择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勖勉青年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这是先生写这一部文化史的根本宗旨……由于先生淹贯经史,尊重史实,故此书征引繁博,叙事章节主题鲜明,至今仍不失为一部内容丰富的有系统的中国文化史重要参考书。    在柳先生的著作中,《中国文化史》一书可说传授很广,不失为从出版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中国文化史》的“老母鸡”。    ——蔡尚思    其著《中国文化史》,参考书目几达七百余种,自群经、诸子、廿五史、历代各家著述,旁及国外汉学家论著与近代报章杂志、统计资料,靡不广为搜集。主题鲜明,叙事详尽,论断谨严,引文完整。复以小字低格,附列于章节之后,以收相得益彰之效。此实先生著作体例之创格,沾溉后学至为深远。    ——苏渊雷    柳诒徵以后专心致力于研究历史,他通读《二十四史》,对历代政教的利弊,学术的盛衰,都作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把自己研究所得,撰述为《中国文化史》,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上古文化史,共三十三章;中编为中古文化史,共二十六章;下编为近代文化史,共十九章。全书除条理旧闻,分题纂述外,在一些问题上有自己的创见。    ——张舜徽    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一九三二),尽管以前曾在《学衡》杂志上刊载过,而且“国粹”的气味熏人,然而与某些人贩卖的假古董有颇大区别,即作者对待史料的态度比较严肃,并以学术文化的陈述见长,因而流传颇广。    ——朱维铮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39297040
条码 9787539297040
编者 柳诒徵
译者 --
出版年月 2018-02-01 00:00:00.0
开本 16开
装帧 平装
页数 1013
字数 936千字
版次 1
印次 1
纸张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